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2.44W

因為母親青年們都紛紛走出大山,到城鎮去務農,因此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或者是留守兒童的出現。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調研報告

據國家老齡委釋出的老齡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的資料,截至20**年,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約為5000萬人。隨著生活、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村留守老人的壽命大幅提高,但是由於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狀況堪憂。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的合法權益,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對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力圖通過對西部山區XX縣的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現狀的調查,探尋改善西部山區農村留守老人養老的新途徑。

一、XX縣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現狀

XX縣總面積318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31人,全縣60歲以上老年人1.46萬人,佔總人口的13.3%,農村留守老人9585人,佔農村老人的比例已高達85%。他們99%是居家養老,1%是社會養老。近年XX縣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高齡補貼等惠農惠民政策,使農村留守老人的的生活生存狀況有了很大變化,但是他們的生存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一)農村留守老人增多

新世紀以來,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極少,家庭小型化普遍。農村老人支援兒女在城鎮買房或租房生活,而老人則留在家裡守著那難以割捨的舊土。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多是靠自己解決,生命不息勞動不止。也有老年人進城隨子女生活,上樓下樓很不方便,或者由於生活習慣不同受到兒孫指責心情不暢,久而久之,多數人返回農村居住,成為農村留守老人的新成員。

(二)留守老人仍需參加勞動

子女外出務工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於他們的相對收入不高,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生計。據調查,大部分農村留守老人不想自己的田地棄耕,就必須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解決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

(三)居住分散管理難度大

XX縣是山區縣,東西寬70.9公里,南北長80.5公里,地理條件複雜,地廣人稀,決定了老人居住具有分散性。一部分居住在遠離道路的山上或溝底,經濟條件差,交通不便;一部分居住在公路沿線區,看病就醫相對方便,但是居住分散,不宜管理;只有小部分老人生活在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及周邊、農村社群和工礦業區,生存狀況較好。

(四)養老方式具有多樣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同的經濟條件決定了農村留守老人不同的生活和養老方式。一是貧困殘疾家庭以政府養老為主。主要是農村五保老人、痴、呆、傻、殘老人,這部分家庭相對較少,但問題最多,老人生活狀況也最差,他們的養老主要是由政府通過福利院的形式解決。二是有一定勞動能力和經濟基礎的留守老人藉助幸福院互助養老。這部分老人的子女收入穩定,家中有經濟林木或特種養殖業,老人生活條件相對較好。三是有穩定收入的留守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這部分農村留守老人,大多在鄉鎮及周邊、農村社群、工礦業集中區生活,醫療衛生水平較高,文藝活動豐富,兒女有固定職業,收入穩定,對老人的補貼較多。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XX縣近幾年經濟社會條件大幅提升,政府、社會對農村和農村留守老人實施了很多優惠政策,但問題依然不少。

(一)存在問題

第一,國家養老機構規模小。國家養老規模小,床位少。2xxx年9月XX縣在距縣城18公里的投資2600餘萬元建XX縣社會福利園區,對全縣五保供養物件和殘疾人實行集中生活管理、集中康復治療、集中生產勞動及對農村復退軍人提供休療服務的綜合機構。集中供養了346名五保老人和傻、殘、孤兒、精神病等特殊人員,入住率91%。福利園服務物件主要是痴、呆、傻五保戶等特殊群體,如智力殘疾人員董小林、鰲自明、單臂老人楊勇娃、聾啞老人李寶林、患小兒麻痺老人康彩明等老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家裡也無人照料,因此被政府第一批納入福利院。相對全縣9585名農村留守老人,總體規模尚小,儘管XX縣在南片又修建了一所敬老院,但依然難以滿足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需求。

第二,社會互助養老氣候難成。農村傳統上有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習慣,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鄰里間除紅白喜事之外,互助較前少了很多。隨著留守老人日益增多,鄰里之間相互照料的難度越來越大,村組織也難免存在照料不周的現象。比如XX縣雙石鋪鎮橋頭莊村87歲高齡老人唐玉花,兒子20年前去世,兒媳15年前改嫁到鄰村,老人在橋頭莊村委會幹部和前兒媳的監護下空巢生活了16年,2xxx年11月中旬老人在家中去世,無人知道老人的準確去世時間。

在政府倡導下,2xxx年XX縣借鑑其他市縣農村養老經驗,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群為依託,以機構為補充興建了黃牛埔鎮堆子村、周家莊村、留鳳關鎮連雲寺村等3所農村互助幸福院。由村民委員會進行管理,主要為農村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就餐臨休、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的服務。通過“日間統一照料,夜間分散居住”的形式,優先保障65週歲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三居五保戶老人,並逐步向其他老年人擴散。探索中的農村互助幸福院雖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山區農村實用性不強。農村互助幸福院是參照城鎮社群的模式,前提是老人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且居住集中。2013年建設的3所農村幸福院,都是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村鎮,即使如此,執行情況也不是很好。對於居住分散、路途不便,又要承擔繁重勞動、經濟拮据的農村留守老人,放下手中農活,擠出時間,自掏腰包,奔赴幾裡、幾十裡去農村幸福院活動娛樂,晚間再風塵僕僕趕回家,幸福院的作用大打折扣。如黃牛埔鎮周家莊村的幸福院建在村委會,最遠的留守老人距幸福院達14公里,日間往返近30公里,參加幸福院有願望但不現實。其它2處也存在類似問題。

第三,醫療文衛社保發展滯後。一是醫療保障不強。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調查顯示90%的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佔80%。實施新農合以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留守老人的看病支出,但只能解決部分住院費。對於常年患有慢性病的農村留守老人,藥費支出仍是一大負擔。另外,隨著農村醫療制度的規範化,各村都建有衛生所,方便了村民就醫,但由於醫療水平較低,“小病抗,大病拖”現象仍然很普遍。

二是文化生活單調。為改善農村文化生活,各村都建有文化娛樂設施,但大多數留守老人習慣於自由、閒散的生活,打牌、聊天、帶孫子的居多,開展其他文化活動較少。另外,通過對留守老人的調查,我們發現有80%以上的外出務工子女主要通過電話與老人交流,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

三是養老保險水平較低。農村60歲以上留守老人每月可領到50元以上的個人養老保險金,即使100歲以上的老人也只能領到300元左右,這種情況下許多農村留守老人還常常用其來補貼家用。而國家農村養老保險標準較低,對其幫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