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日出》讀書筆記(精選4篇)

才智咖 人氣:2.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曹禺《日出》讀書筆記(精選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禺《日出》讀書筆記(精選4篇)

曹禺《日出》讀書筆記1

曹禺的戲劇《日出》可讀性很強,和《雷雨》相比,“戲劇味”適度降低了一些。換句話說,《日出》更加貼近生活,磨滑了大部分戲劇中的巧合性,涉及了更多性格各異的人物,並沒有將焦點全部集中在一人或兩人身上。字裡行間充斥著生活的無奈,滲透人性本質,使其不依靠濃烈的戲劇性,卻能牢抓讀者的“胃口”,或深深同情一個,或強烈憎惡一個。這魅力背後,理由很多,吸引我個人的,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

其一,曹禺對人物的細膩刻畫,人物性格的飽滿度加強了我們對它的印象,令人愛恨交織。一部成功的作品,人物的刻畫尤為重要,可以通過語言、形態、動作、心理等表現手法來描繪人物,塑造其形象。在《日出》中,這獨特的話劇體裁決定了作者需要更深層對人物形象進行提煉,他需要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凝練到人物語言中,以語言見想象其外部動作與心理動作。

陳白露算得上是此劇的一箇中心人物,為了生活,逐遠曾經天真可愛的自己,降落在這紛濁的世界自毀性地生活。但是在其他面目猙獰自我放蕩的“朋友”中,她的內心依舊是“白淨純潔”的。正如她以往的名字,竹均,如此清秀澄澈。也正因這層潛在的善良與純白,她對於自己的生活充滿自嘲,不甘於顯示卻又認命於現實。

陳白露的這些特性,我們皆從其語言可推敲。在和方達生的對話中,自嘲的味道尤為濃重。方達生對她的住所、交往之流等生活現狀表現出不滿時,她的言語往往會表現得異常刺人。在我看來,這是逃避式的自我保護,她將方達生逼入尷尬的一隅,防止方達生再說出刺傷自己的話。而這種反應算得上是本能。她無法忍受無邪年少時的朋友指責她的生活,這隻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與絕望,她唯一的方式是逃避,所以以尖刻與挑釁堵了方達生的嘴。

原文中:方達生(望望女人,又周圍地嗅嗅):這幾年,你原來住在這個地方?

陳白露(挑釁地):怎麼,這個地方不好麼?

方達生(慢聲):嘿——(不得已地)好!好!

除此,陳白露的性格中還有些調皮的成分。在我看來,這是她在風塵中前些年摸爬滾打不至於徹底毀滅的一個重要點,這不應該是她本身就具有的,而是在雜亂塵世中後天生成的,這個調皮多少有些戲謔人生的味道。它因紛濁世界而衍生,也同時支撐了一副皮囊苟活於這紛濁世界。這也似是大多數交際女子的共性,在陳白露身上顯露,並沒有妖嬈風情的感覺,反而雜糅絲許可愛可憐與淒涼,也不可避免地混雜著久經世故。這個調皮成分在陳白露與方達生的對話中可觸控到,還有第一幕中與潘月亭的對話中也可感受到。

其二,整個劇本雖然涉及人物眾多,但是整個氛圍或是故事情節有一脈相承的貫穿性,一片黑色,在黑色中期待日出,卻在日出後長睡。在陳白露所居的旅館中,正如王福升所發的牢騷“有太陽又怎麼樣,白日還是照樣得睡覺,到晚上才活動起來。白天死睡,晚上才颼颼地跑,我們是小鬼,我們用不著太陽”一樣,永遠是黑色的背景色,只能傻傻地無望地期待某個“日出”。金八爺如鬼魅一般存在於每個人物的恐懼中,森然恐怖,在這令人窒息的生活中似是那一陣陣令人更加無望的陰風。而無論是陳白露、翠喜還是李石清、潘月亭,抑或是黃省三、小東西,他們的生活命運都應承了詩人的那句詩“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後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陳白露渴切自由的,卻葬於命運的陰霾,直至吞藥結束生命。李石清飽受羞辱、窮困和辛酸,卻又不得不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逢迎位居其上之人。在我眼中,他已深度分裂,用魯迅先生所用詞“卑怯”形容質變後的他是再好不過,有羊一樣的怯懦,又有狼一樣的凶狠。黃省三是整幕喜劇中悲劇色彩最濃重的一個人物,在他的生活裡,被欺詐,被壓迫,連期待日出的力氣也是奢侈的,在李石清的面前他顯得如此卑微,請求都顯得那麼顫抖。最後無望的生活給了他一條用鴉片毒死孩子的路,這也是最壓抑最絕望的一個結局。如阿Q性格的王福升卑劣,卑躬屈膝的小人樣,欺負小東西時盛凌模樣,都深化了生活的灰色與窒息。所有的人物中,除了方達生能讓人看到一絲希望,其他的都被陰霾覆蓋,他善良純真,不被淤泥所沾染,他最後的離開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探索——對新生活的探索,他是唯一一個沒有長睡的人。

由於篇幅關係不能分析每個人物,但是必須補充一句,在曹禺的戲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無論主配角,都是字字斟酌刻畫出來的,正因此,才會有大的魔力,讓讀者難以忘記每一個形象。

其實在看戲劇《日出》之前,我先接觸的是曹禺先生由戲劇改編的電影劇本《日出》。對比而看,兩者面目大有不同,各有韻味,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體裁的不同。整體的魅力上,雖然我更加傾向於電影劇本,但是平心而論,戲劇特限於舞臺上表演,而電影卻可以讓表演空間更加開闊,在很大程度上兩者並沒有可比性,比了便是對戲劇《日出》的不公平待遇。但在陳白露的形象塑造上,電影劇本比戲劇版本的進一步含蓄細膩飽滿。戲劇《日出》第一幕結束,陳白露的性格特點與內心矛盾我們稍加分析就會感受到,但曹禺在後幾幕中(主要是第四幕)通過方達生的話將陳白露的主要特點都一股腦兒說了出來。就我個人喜好而言,這麼做有些多此一舉的嫌疑。而在電影劇本中,並沒有如此直白的概括過陳白露,但是形象的輪廓也是十分明瞭的。

曹禺《日出》讀書筆記2

在《日出》中,反覆出現著這樣一句話:“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了後面。但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不禁讓人覺得無比的悲哀與無奈,在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世界裡,無論是奢侈糜爛的資產階級,還是為生活苦苦掙扎的小人物,都在黑暗中生活忙碌,太陽照不進他們存在的陰暗角落,感受不到陽光的溫暖,展露出的或是人性的醜惡與扭曲,或是對不公世界的控訴和無可奈何。

陳白露,這個處於社會邊緣的青年女性,她的名字似乎就暗示了她的命運。她是黑夜裡一顆晶瑩的露珠,瀰漫的夜氣給她蒙上一層汙垢,但她的內心是純潔的,透明的,盼望著日出,嚮往在陽光下一展清亮的光輝,可沒等太陽出來,就消失了。陳白露的性格中交織著錯綜複雜的.矛盾,作為一個交際花,我們看到腐朽的生活給她的性格打上的烙印。她抽菸、打牌、喝酒、嘲弄著男人,以至有人說她是“玩世不恭、自甘墮落的女人”。但有時她做事又是那麼的認真,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淵,但卻陷在物慾的享受中難以自拔。曹禺先生這樣評價陳白露:“她才二十三歲,時而像是久經風塵,時而又像單純的少女;時而玩世不恭,時而滿腔正義;時而放縱任性,時而感傷厭世……”她是出身在“書香門第”的“高才生”。在墮落風塵前,還是社交的明星。這一切條件造就了她自尊、自負的性格。她看不起潘月亭、顧八奶奶、胡四和喬治張那樣的人,明白“這些名譽的人物弄來的錢”並不名譽;但她又混跡於他們中間,享受著物質上的豐裕生活。她要尊嚴,又很驕傲。她的優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樣的人給她的,但她卻說:“我沒有把人家吃的飯硬搶到自己的碗裡。”“我的生活是別人甘心願意來維持的。”“這樣弄來的錢要比他們還名譽得多。”對待潘月亭、喬治張這一行人,陳白露也並不像一般的交際花那樣曲意奉承、唯唯諾諾,反而可以說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她表現得十分任性,只是為了救小東西才第一次謝謝潘月亭、第一次說他是個“好人”。陳白露和那些喜歡她的男性之間,與其說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不如說是征服與被征服、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更為恰當。

陳白露也曾經幻想過幸福而浪漫的愛情,就像許多“未經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樣“羨慕著自由”、“憧憬著在情愛裡偉大的犧牲”。但她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樂畢竟總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會放開人的”。應該說她的悲劇是必然的,因為她拒絕的不是愛情,不是自由,而是普通人的平淡生活。這是“解放”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的愛情追求,帶有幻想性,並不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既又追求那種海市蜃樓般的愛情,又不懂得愛情的意義。所以,婚後的“平淡、無聊、厭煩”,只能是個性思想解放給她帶來的精神悲劇。這位“夕陽天使”,在希望破滅之後,選擇用自殺的方式告別生命,她悲哀地發現:“我救不了小東西,正像我救不了自己。”

曹禺《日出》讀書筆記3

許久沒有這種手捧書卷戀字忘食的體味了。我是著實被劇裡的人兒牽住了罷!

說起來能買到曹禺的這本《日出》足可以稱得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自去年上函授聽了教授對《日出》的介紹我便再也不能忘懷了。當時搜遍了淄川的大街小巷卻也未見書影。倒是這一次偶然地記起臨淄新華書店三樓的圖書是打折的便要去看看。想想初衷也不是為了《日出》卻在這不經意間得到了它。

這小冊子是在一大堆蒙了塵的舊書卷裡斜擠著的。大概它已久不遇知音了裡面竟沒有借書卡連扉頁也是未曾翻開的樣子。手裡捧著它我欣喜地像個孩子全然不顧身側人的驚詫。

讀完它用了四個小時漫長得像一個世紀未曾落淚卻心痛難忍。不由得要怪曹禺竟讓我牽掛著的人物全在日出前“睡”去了真夠冷酷的!

別人尤可小東西的死卻讓人太驚心悚目接受不了!在那樣一個朝代那樣一個蒼白弱小的少女恰是在芳華正茂時頹敗了的。她的身上揹負著太多的不幸以至黑三那鞭子倒像是響在我耳邊甚至是揚起在我的身邊的。我單單聽著那蛇皮鞭子淒厲地噬咬著那個慘痛而絕望的女子卻無法伸手拉過她就那麼眼睜睜地看著她懸死在子夜——光明到來前最黑暗的時刻!我無法告訴她苦難不是永久的請你再忍忍再忍幾年!狂躁侵襲著我的全身。甚至方達生踏著日出的光芒走向未來時這種狂躁也難以平復。

陳白露、李清白、潘月亭……都被黑暗埋葬了。造成黑暗的金八卻仍然紙醉金迷地猙獰著。方達生是走向光明去和“拼一拼”了但未來怎樣?在沒有組織、沒有指揮、孤軍單人的情況裡他能見到真正的日出嗎?

說來又忍不住要怪曹禺讓所有人物的命運太慘烈竟會一個不剩了。

慶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更要珍視這寸寸和平了!

曹禺《日出》讀書筆記4

在《日出》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也許就是芸芸眾生的人物之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逃不過那個黑暗、悲劇的社會,當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又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是努力的後果比“等著”更糟糕時,人就扭曲了。《日出》恰好就把社會上各種人的扭曲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好比如有陳白露身上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幾分“倔強”與對現實的妥協;有如淤泥中蓮花般的方達生,有新的思維也有衝勁,就是找不到可以一起奮鬥的人,最後也只能來去匆匆;有徹底悲劇色彩的“小東西”,無法看到希望與熱情,只等這個黑暗的世界去吞噬她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樣一個個細膩的情節,會讓我不由得佩服曹禺老先生對於生活的細緻觀察與筆下那最真實的文字,因為他通過一個四幕的劇本,通過這些錯綜複雜而又悲情的劇情裡,讓作為讀者的我已經可以對那個時代感同身受了,並且對那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憤憤不平,當出現一些讓我心覺痛恨的對話時,我甚至會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劇本中很少涉及歡樂的場面,我想,曹禺先生不是缺少會寫歡樂場面的心,而是那個時代,再大的喜都是從悲中來,只有用濃濃的悲情色彩,更可以烘托出時代的特徵。

我認為,《日出》是通過刻畫人物來體現當時的社會的黑暗,很貼切,因為人們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帶著一個時代的符號,他們的壞,他們的悲,也是在那個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而用“日出”這個名字也恰好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共同願望,一定會衝破這個黑暗,等到日出的到來,等到美好生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