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之《狂人日記》

才智咖 人氣:2.6W

“吃人”……起來很不可思議……

讀書筆記之《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為“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眾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 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為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凶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凶殘的目光看著“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凶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 “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夥。所以他們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記》一種自由的流露,一次正義的爆發。魯迅先生的聲音在那個充滿惡臭、血腥味的封建社會,喚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喚醒了整個世界!

…… 別再沉睡了,崛起吧。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1000字

初聞《狂人日記》大概是在5年級的時候吧!那是小姨還在上學,寄宿在我家,一次學魯迅的文章有一詞不知所云,便去請教,她解釋的很多,但是沒懂,小姨看我迷惑,便撂下話,以後魯迅的文章很多你會頭疼的,《狂人日記》 《吶喊》……很多暗喻,那是第一次聽《狂人日記》一詞。

小姨終究沒能上大學,理由很簡單,偏科厲害,文章寫的一流好,可理科卻一竅不通,工作後的她經常來我家輔導我,中學記得魯迅的《長媽媽與山海經》 中間有些地方些許不了,便解釋,後來又聽她默唸,要是數學多考5分就能上大學,眼中瞬間的期待變成了失望,看著課本依舊著看我寫那些看著對彷彿又不對的字。一會兒,又說,看過《狂人日記》嗎? 我說沒有,她便不再做聲,那是我第二次聽《狂人日記》。

國中畢業始終沒有再學魯迅的文章,許是太過深奧,學生都懵懵懂懂,

高中後,家裡買了電腦,通了網線,一次小姨在網路上找近代文學作品,不知是故意還是無意,到了《狂人日記》,也巧,剛開網頁,電話招呼她回去了,我也就無心看著這篇以後成為我讀後感的文章。今引其文章段落言句 做讀後感之片斷。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魯迅先生的文筆實在太模糊,不知何人,不知何事,月光引入,看似沒有真實的人物卻又讓人能以“我”的角度來看,“我”在抱怨,

魯迅先生的文筆實在太犀利,人喻作狗,諷刺與謾罵卻無形中表露無疑,只是可有人能知否。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魯迅先生無形中諷刺歷來社會的制度以及當時時代的狀況,也充分說明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厭惡的態度或者是憎惡,讓人憎惡的社會可想而知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也從另一側說明了社會的腐朽和頹敗!

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魯迅先生句句言語中帶出來的諷刺和謾罵是眾人所周知的,文章模糊且深刻表現出社會 制度 人與人之間充滿的互吃現象,也許作為俗人,魯迅先生是一個狂人,是一個患者,但是從革命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先知先覺的人,歷史上很多背叛舊傳統 的人都被稱為“瘋子”。如孫中山,魯迅先生通過狂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矛盾的對立,也成功的凸顯了狂這一本性!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好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

文言文曾是我感覺中最難懂的,但是拜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後,我感覺魯迅先生的文章的攻擊力很強大,中國漢字的真正意義得以從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展露無疑,也成功的凸顯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深惡痛絕!

我認為,《狂人日記》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和嶄新而完美的藝術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績,對其也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450字

“‘狂人日記’?怎麼書還有叫這名的?有這本書嗎?”聽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心裡這樣想。所以就帶著疑問,回到家來從網上查,找到了《狂人日記》這本書的原文,我和媽媽仔細地閱讀了一遍。讀完後,我想起了同學的一番話:“《狂人日記》就是吃人的!特別恐怖……吃人的……”我覺得他說的也對,但是還有很多地方我看不懂,所以又和媽媽查了查故事的賞析,看完後,我才瞭解到:原來魯迅寫得這篇文章並不只是說“吃人”:

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有很多不正當的禮教。由於當時肺結核是很難治癒的,其中一些禮教發明了很多偏方。所以這些禮教就說,可以用人血站著饅頭給得病的人吃。很多人被逼無奈,便信了這種偏方。魯迅就想借著“狂人”的口來抨擊這種不良行為,來喚醒國民的.愚昧。

看完後,我感覺魯迅先生是一位主持正義,足智多謀的人。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400字

初讀《狂人日記》,覺得作者魯迅先生似乎在說夢話,內容凌亂近似無邏輯,於是,寫這篇讀後感,也從“夢”開始。

“狂人”近於“瘋”,在做著“惡夢”,在境象中充滿了青面獠牙的傢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藉著“瘋”,把帶著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著眼睛說謊話,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別人,卻都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著。“狂人”被道得“瘋狂”了,從而說出一堆真話。

《狂人日記》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國中初次看魯迅先生的這篇《狂人日記》的時候就感覺很不解,看完後只覺得這是篇恐怖小說吧。於是,沒怎麼在意就略過了。這次《狂人日記》看了第一遍,也仍舊是這個感覺,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擠出2個字:吃人!無奈,又認真看了6遍之後,恍然大悟,收穫一份很大的震驚,但卻不是因為吃人。

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是通過以虛寫實,徐徐漸進,然後撥開迷霧的手法帶領讀者的醒悟。

從開始心情爽快,夜晚很好的月光,看出還未意識到所存在的危險,其中提到趙家的狗,為後來發展做出預示的鋪墊。後是今晚沒月光,於是開始渲染陰暗的氣氛,以趙貴翁為代表的一群人都以仇恨的眼神看著我,連小孩子也一樣,是他們孃老子教的,與末句相呼應。表現出當時社會黑暗籠罩,封建黑暗禮教已經從本質上侵蝕了整個社會從小孩到老者的思想。那樣的社會,陰冷的黑暗恐怖的氣息漂浮在空氣中,令我感受到的是毛骨悚然!

從狂人意識到封建禮教的吃人到揭露吃人的本質,他們從遮遮掩掩到赤裸裸露出凶惡的真面目,白厲厲的牙齒,可看出禮教的吃人與暴戾。

四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是四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統治的社會,也就是四千年吃人的社會,封建禮教的迫害使得現在的人們變得麻木愚昧對於別人的遭遇沒有同情心,對於自己所遭受的,沒有反抗,渾渾噩噩的度過一天又一天。

"你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句狂人的吶喊遠比不過這四千年的吃人歷史以及這段歷史造就的人們的愚昧與麻木無知。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麻木的無視和可笑的維護群抗,激昂放大聲的疾呼換來的是無力的共鳴,以及有力的吃人。

其中3處提到趙家的狗,凶惡吃人的眼神,令人毛骨悚然的狂吠。從社會的深處散發出的黑暗與陰霾。作品中狂人其實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反封建者向世人講述這個社會的吃人本質,意欲喚醒人們,一起推翻舊的吃人的封建禮教。可是根深的蒂固的吃人禮教讓受迫害的人們依舊麻木,國民的劣根性一覽無遺。

然從第一段"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看出仍有所遺憾,狂人的最終屈服,意識到封建禮教根深蒂固,拔除非一人之力所能為之,保持自主是多不容易,可作者仍補失憧憬未來。

文章的最後一句呼喚"救救孩子……"意欲新的希望的呼喚強調科學的啟蒙教育思想的行為,國民性的改教。孕育新文學,倡導新的文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