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2000字

才智咖 人氣:1.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2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2000字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1

哼著一首古老的歌謠,回憶著你扎兩根辮子,跳橡皮筋的時光。

孩子們嘲笑無忌,享受青草的芳香。

那一年,我們往井裡扔石頭。那一年,我們還不明白ABCD為什麼讓我們十幾歲的兄弟姐妹皺眉頭。

晚上看花是當時和現狀的寫照。魯迅,回首幾十年前的漫漫長路,看到了根下的歲月。

那段時間文言文和白話文的鬥爭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魯迅痛恨阻礙白話文的守舊者。正如他所描述的,即使是世界上最毒最黑的詛咒也應該強加給他們。我對魯迅的拒絕不寒而慄,為了尋找前因後果的根源,去看了他寫的《二十四孝圖》。書中提到,當時中國的兒童讀物比較粗糙,與歐美的兒童讀物相差甚遠,但不知何故又圖文並茂,有些無知。討厭文言文浪潮的到來,彷彿洪水猛獸,沖掉讀書的樂趣。此刻我不禁為那些年幼的孩子哀悼。時至今日,教育的發展已經是過去無法比擬的,甚至連國外那種寓教於樂、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也逐漸被接受,連課本上的習題都點綴著五顏六色的漫畫。如果你去圖書館,那感覺就像一個比一百朵花還多的多彩海洋。我來讀讀《荀子》,古韻悠長。不僅會讓封面嚴肅簡單,還會讓內容中晦澀難懂的文字難以適應。想想當時七八歲的孩子,每天一個一個背。他們的心裡會充滿痛苦和憐憫。

七八歲的我,應該是在用拼音讀《西遊記》,模仿插畫中的奇天盛達,暗暗期待那些英雄人物的得意成就;七八歲就應該和同伴在院子裡玩耍,或者偷偷跑到大自然的天地裡,把學習當成一種未知的小說。

那麼,如果魯迅七八歲的歲月在倒帶,命運之輪該低吟什麼曲子呢?我用心聽著。

在白草花園歡快的孩子們的聲音和三個水池反射著月亮的沉悶的隆隆聲之間,應該是一系列快速的琶音。旋律的起伏讓我想起了記憶中的塵霜,在泛黃的書頁裡看到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意境。徜徉在蟬鳴、黃蜂蹲伏、雲雀翱翔的天堂,與泥牆根部的蟋蟀、何首烏藤、木蓮花依偎在一起。魯迅的童年就像生活在伊甸園裡的天堂裡的寵兒,沉浸在快樂的遊戲中。可惜伊甸園的天堂很容易被打破,孩子們被關在老師做的籠子裡,再也不能每天在田埂上唱童謠了。重重的摔了一跤,想起過去是多麼難過。

我看著時光機器裡的沙漏,聽著一首古老歌謠的呢喃。

突然一首詩湊在一起,於是無聲的歌聲響起:

拿著高腳杯聽著“水調”聲,雖然中午喝醉了,雖然醒著擔心還是沒醒。

送走春天,春天什麼時候回來?在晚鏡裡,很傷風景。

在過去的後期,這個省是空的。

鴛鴦在黃昏後的池邊睡去,花枝在月光下已經打出了自己的形象。

厚重的窗簾遮住了燈,風不確定,人剛開始很安靜。

明天的日落應該充滿了小徑。

《朝花夕拾》,就像它的別稱一樣,這部名著是魯迅在彌留之際寫的。老了,累了,追憶童年的點點滴滴,心裡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所以我覺得我沒有味道。清晨綻放的花朵會隨著黎明更加嬌嫩。夕陽西下,它們會被採摘,失去剛剛綻放的嬌豔和芳菲。然而,夕陽的照射使它增添了一份魅力。在風的指引下,人們可以想象。就像品嚐一道美味,細細咀嚼。年輕的時候,稚氣的味道留在心裡,慢慢溢位。魯迅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童年並不無聊。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裡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裡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從書卷裡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裡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遊過,頒著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裡,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2

《朝花夕拾》是作者寫關於童年、少年、與青年時期的回憶性散文,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提供了一個關於風俗、瑣事和人物的美醜的價值觀念。

故鄉的自然風物,童年生活中的人和事都給作者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睡覺時,保姆長媽媽會講美女蛇吃人的故事,還能做“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給童年的“我”買來帶圖畫的“三哼經”;小夥伴閏土的父親善於在雪地裡捕鳥;另據衍太太又圓滑又陰詭……坐上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去關東看“五猖會”,正月十四夜等著看花紙上畫的老鼠成親那樣尖腮細腿的儀仗隊的出現,事實使他“極其神往”的。他津津有味地講述看目連戲裡無常時的種種情形,並由衷的喜歡那通人情的“鬼麵人,理而情可愛而恐怖的無常”。

對童年的描述最為詳盡的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是他童年時代的樂園,裡面有菜畦、皂莢樹、桑葚,還有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那是他的整個世界。冬天,閏土的父親還教他如何在雪地裡捕鳥。最終,作者還是要告別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們和木蓮們,去最嚴厲的書塾也就是三味書屋唸書。三味書屋的先生是及方正、質樸、博學的老人,但先生似乎很不高興他問“怪哉蟲”的事情。在三味書屋,雖然要認真讀書,卻也仍然可以在後面的小園裡折臘梅、尋蟬蛻,也可以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用“荊川紙”蒙在小說的繡像上畫畫兒。

《朝花夕拾》中也通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感受,對封建習俗的和封建思想文化給予尖銳的諷刺和批判。童年的魯迅是熱愛圖畫的,當他收到長輩贈給他的《二十四孝圖》時,先是高興極了,接著便是掃興和反感,因為封建孝道是違揹人性的。魯迅十分同情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郭巨為了奉養母親卻要把親生的兒子埋了,這委實使童年的“我”感到可怖。不但自己不想再做孝子,而且怕“我”的父親去做孝子。家景正在壞下去,倘若父親去學郭巨,那埋下去的.豈不正是“我”麼?甚而怕見“我”白髮的祖母,總是覺得是與自己勢不兩立的人。

《藤野先生》和《範愛農》是懷念師友的兩篇文章。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時的老師,對其甚為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為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對學術更是有著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他一一糾正作者筆記上的錯誤。在異國土地上,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和真摯無私的愛給了青年魯迅極大的鼓舞。“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瞥見他黑瘦的外貌……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於是點上一支菸,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絕的文字。”範愛農是友,是魯迅在尋找別樣的人們的路途中遇到的。作為一個普通的愛國知識分子,他的遭遇是有典型意義的。他耿介、偏激,革命後,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很,卻最終在那個社會受到排擠,溺水死亡。作者對此充滿同情和憤慨,且又無奈。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父親的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說白了,其實那時的社會就像父親一樣病重了。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的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二十四孝圖》則明確喊出“只要一切反對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該滅亡”!他立志要尋求一種最黑最黑的咒文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礙白話者,即使是墮入地獄,也絕不悔改。作者鬥爭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

魯迅對風俗民情是很感興趣的。《五猖會》、《無常》中他對浙鄉的迎神賽馬會做了甚為詳細的描述,賽神會上的“塘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都是魯迅愛看的。他津津有味的講述著無常的形象:渾身雪白,戴著白紙的高帽子,拿著破芭蕉扇。勞動群眾所創造的花紙、活無常、目連戲和迎神會等民間藝術,是他們追求美的一種表現,雖然是在套著迷信外殼的某些宗教活動中尋找精神寄託,卻反映了他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美好的願望,算是一種群眾性的娛樂活動。這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的愛民的一面。

《朝花夕拾》以《範愛農》結束,說明了魯迅是重視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的。通過範愛農的遭際,作品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範愛農之死,便是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所做的形象的批判。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3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裡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裡。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裡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讀完幾頁我就開始暈了,可是不看不行,我只能硬著頭皮看下去,看不懂的地方就到網上去找意思。在網上聽他們說;“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我倒沒感覺出來。不過他寫的故事雖然現代人很難讀懂但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

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想玩都不能玩。即使有紛飛的大雪,過不了一會就進了下水道。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裡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裡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盪,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裡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快樂。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裡與一隻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係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裡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

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裡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範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範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範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

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4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來。平靜地彎腰,凝視,回憶,撿起。這個原本簡單平和的過程被魯迅先生賦予了新的含義。

他記起快樂的童年,迷信卻仁愛的阿長媽,嚴謹樸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現在普遍為人所知的人物。我們清楚地知道阿長媽喜歡攤著“大”字睡覺,給“我”講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禮數;知道藤野先生與“日本鬼子”慘無人道的形象大相徑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睛,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他嘆息魯迅不再學醫,他是真心希望新的醫學能傳入中國,這個“希望”使得魯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我們也是如此。

魯迅在文中讚美他們,沒有歌功頌德,而是還原他們最本真的一面。我看到了魯迅筆下情感豐富、心地誠摯的阿長媽、藤野先生,不過對於我,他們再怎麼真切,最多隻可算是書中人。而對於魯迅,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冊中最濃重的幾筆。他的敬意和感激,從每一句話裡流露出來,細節是那樣清晰,人物從回憶裡走出來,從紙上豎立起來,變得有血有肉,袒露著真實性情。這樣的情感不是普通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納的。

很重要的一點便是魯迅先生從不掩飾好人們的瑕疵。寬厚的阿長媽講話、睡覺時令人討厭的聲響、姿勢,加上她恰巧又是個愚昧迷信的文盲,這些劣處並沒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擺在讀者面前,與後面的‘三哼經’對照著看,著實被阿長媽感動了一把。的確,人是多面性的,較為完整的人才能打動人心。魯迅自身也一樣,激昂鬥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顆細膩的心儲存著所有溫馨的回憶,這些不多見的回憶又提升了魯迅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寫評註的老師才會說“《朝花夕拾》讓魯迅得以完整”。

其實我們無法徹底體驗魯迅先生本人所有的想法和感情,就像旁人也無法真正挖掘出我們自己的內心在想些什麼。能做的,只有盡力理解,置身於從一段段樸實機敏的文字中找到真相。

說到完整,像一棟房子,回憶只是屋頂煙囪的部分,大塊的實體磚瓦還是他那些廣為人知的犀利帶著譏諷的文風。

人們常說魯迅是一個批判,揭露現實的文學家。這兩個詞說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需要很大的勇氣、執著和懷疑的精神。醫術特差卻霸道十足的荒唐“名醫”,表裡不一、陰冷自私的衍太太是兩個標準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氣或許不及後者的響,但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這類人到今天還時常出現在眼界內。你我一定都碰到過類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且還招搖過市的人,儘管心生厭惡,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不關己就好。魯迅不是“懶惰”的人,一方面,“名醫”間接害死他父親,另一方面那股與生俱來的正義感促使他以文字的方式不動聲色又激烈深刻地剝掉了“名醫”那層虛晃無用的外殼。我們的心在得到共鳴的同時,也慚愧於平日裡的漠然無衷。

看到“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的時候,不禁笑出聲來,這話套用得有幾分黑色幽默不說,還把矛頭指向某些中國傳統的“虛偽”的孝道,一針見血。我記得自己當初讀到這片文言文時,並沒多大感受,不曾想到這一跪一答竟已成了虛招式。也許我也該對習以為常的事重新抱有懷疑的態度。

觸及“名醫”等接近上層的人的軟肋,又對傳統起了疑心,說三道四。魯迅拿起筆,就好像搬起一塊大石頭,往平靜的渾水裡扔去。濺起的水花給我們自己染上了汙點。這麼說不對,不是染上,而是本來就有,水這一濺,才變得清晰起來。人人都似乎穿著骯髒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滿,批評魯迅,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謾罵一切,卻提不出自己的主張。我反對這種說法,《朝》表現出的魯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樣,從這原模原樣中我們看到了渾水中潔白的蓮,渾世中清醒激昂的魯迅。如刀刃般鋒利的言語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諷也好,都是為了喚醒糊里糊塗入了渾水,還全然不知的眾人,跟牢騷、怨氣又有何干系。主張,我想在當時,迫切需要的不是什麼作家,什麼主張,而是像魯迅這樣,有人情,眼界清晰,並甘願為國家戰鬥的勇士。

在看清無數黑暗的事實,長時間憤慨疾呼後,魯迅並沒有丟失童年或者其他時候遇到的純良之人,而這些人,這些回憶,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恐怕正因如此,他意識到,自己擁有的除了對“批判”的一腔熱血外,還有那些正慢慢模糊的美好印象——這一生同樣不可缺少的東西。比起戰鬥的勇士,做個拾花者或許更為長久,拾起自己和世人們曾經遺漏的落花,珍藏起來,交付給每一個活在當下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