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讀書筆記900字

才智咖 人氣:2.8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居筆記讀書筆記9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900字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900字1

近些日子覺得非常煩悶,也許是期會考試沒考好吧,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借此消憂,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後,認為感覺有些奇怪。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裡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華麗的詞語,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拋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瞭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裡,我們多數人都熱衷於名與利的追逐,醉心於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

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900字2

暑假期間,閒暇時間我翻閱了一下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不得不說他的確稱得上是一位大師,不僅僅是在寫作方面,更在於他一次次身體力行的旅行中,他不安於那死板的史書和史學家們的看法,而是執著於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5000年來歷朝歷代的興衰榮辱,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去評價,給我帶來了許多感慨。

在他的書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全書顯得很樸實,沒有電視劇或電影帶來的視覺感華麗,但我卻從中感受到了歷史的濃重氣息。剛看完時我並不理解為何會有這種感覺,但在閉上眼睛沉靜了一會兒後,恍然間發現我一直都不算是個真正的中華子孫,我竟從未想到過在這片土地上會有著如此沉重的負擔,或者說是感受歷史的滄桑。但儘管這一切是如此的承重,但我卻從中品味出一種如紅酒一般沉澱下來後的芬芳,這時我才知道,歷史固然沉重,但他所帶來的文化之珍貴也是一筆無法想像的財富。我不知該如何來評價這五千年的歷史,因為我不是史學家,我也不是學者,我沒有資格,我也沒有過這種想法去把歷史分解成一塊塊碎布,那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去看整件衣服,才能看出花頭。

平日裡總會聽到一些對於歷史的評價是如何如何。諸如:某某皇帝昏庸,某某大臣貪汙,哪個地方的百姓不團結……可如果把這些所謂的罪惡抹殺去,國家還會存在嗎?有反才有正,拋去那些錯誤的,剩下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歷史不能只用對錯去看待,只有沉浸於歷史的濃厚中,沉浸於歷史的無論黑暗或者光明中,你才會找到體會,每個人有不同的.體會,去領悟那個中的潮起潮落,花開花落的境界,何必要拘泥於對錯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待一個人尚應如此,又何況是一段厚重的歷史呢?對待歷史,我們永遠只能是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去對待。

所以,心懷淡然,眼界才能開闊,思緒才能自由,視線才會清明,這就是我在《山居筆記》中學到的,我這一篇讀後感也不過道出其中的一絲見解,也不知是否深刻,但如果我真的能夠道盡,我也不會僅僅是個中學生了。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900字3

山居筆記是本關於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跟隨著餘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閒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彷彿對中國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將現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記錄著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著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響起……

當我一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臥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彷彿看見一個老人逐漸被歷史的洪溝吞沒,沒有什麼怨嘆,只留下一座承德山莊。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心一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淒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麼樣的展現因工業,而發達的生命力;是那麼樣的展現因農業發達而擁有的豐饒,怎麼也無法聯想起它曾揹負著流放者那份在心裡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的繁華,已被接承。在十萬進士這一篇裡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一個神聖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一片黑暗,原來是一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一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書》《五經》裡面打轉,而不知道要去讀一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一個三歲小孩一樣(什麼都不知,什麼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係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德輿說: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錄取,否則,你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後悔莫及!還好這一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是那麼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瞭解現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嘆,即使耗費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嘆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揹著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