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9篇)

才智咖 人氣:2.3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9篇),歡迎大家分享。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通用9篇)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1

細細翻閱這幾本書,感觸良多,感恩亦多。

作為一個醫生,一個救人於生死一線的臨床醫生這些感觸真的啟人心絃。人生之路沒有平鋪直敘,總有溝回取直。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至關重要。對領導要心懷感恩,沒有領導的支援和信任,我們的努力最後可能都空空如也。領導為我們提供機會和空間,使我們得以施展才華和能力,讓自身的價值得以體現。對同事,我們要心懷感恩,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都團結一心,才能更好的為我們患者服務,為我們醫療事業的發展凝聚更巨大的能量。對患者,我們要心懷感恩。他們把他們的生命放心的交給我們,我們一定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尊重生命。

做一名懂得感恩的醫生,視患者如親人,但是跟親人之間的交流也是一門藝術。現今社會的醫患關係如此緊張,雖然有很多的複雜的原因,但是作為一個醫生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善醫患關係的,“會說話”可能是其中的一種途徑。

醫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職業,這一特殊的職業既賦予了醫生特殊的權利,更是賦予了醫生更大的責任。從事任何一個職業都要敬業,而醫生除了敬業之外,還要有愛心。“醫者父母心”就體現了這一點。自身做了這麼多年的醫生,不禁發現良好的充分的醫患溝通是獲得患者信賴和良好療效的關鍵之一。

一、真誠面對

對每一位患者以及家屬,都要用足夠的時間來介紹病情、治療方案、預後估計和風險評估。患者的每一個疑問雖然不能夠得到回答,有的甚至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作為醫生,你應該有責任去說明、去解釋。我經常對我的同事醫生說,“什麼是滿意的治療效果?滿意的效果就是患者所期望的結果和醫生能夠做到的越接近,患者就越滿意”。醫生不是聖人,不可能做到一切,醫生要做的是讓患者對治療的效果有一個適當的期望值。假如手術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併發症,醫生也應該坦誠面對,以獲得患者的理解。實際上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都會得到患者的理解的。

二、全面嚴謹

患者來求醫,他們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異常,也往往由於長期患病導致社會的不認同而存在心理上的壓抑或者自卑。作為醫生,也需要有這方面的常識,通過身體語言和話語,來疏導來說服。經常有患者或者家屬說我很嚴肅,給人難以溝通的感覺。其實一點自信的微笑、一個自信的手勢,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於是從事高風險的手術,不誇大和實事求是的介紹情況也很重要。應該將所有可能的治療方法和意外情況全盤突出,不為患者做決定,但是要為患者做決定提供幫助。

三、多種途徑

醫患溝通不僅僅是面對面的溝通,電子郵件、論壇、留言板、QQ等,都是有效的溝通途徑。和自身每一位患者的溝通,尤其是重大手術者,更是要親自溝通,也還要換位思考,告訴他們如果我自身面對這樣的情況,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實際上,對一位患者的治療選擇和實施,都應該把如何對患者最有利放在重要的位置,這樣於患者於自身都會有益的。

儘管現在做醫生很難,做一個好醫生更難,但是如果你本著真誠、嚴謹的態度,相信會成為一名值得信賴的醫生的!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2

每次寫作業的時候,心裡都滿懷感恩。我想這種感恩的心情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過類似於我的七年時間與抗生素和寒涼藥物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抗戰、久治不愈甚至被庸醫越治越嚴重、想自救自學中醫卻苦於找不到明師指點的經歷的人是完全不能體會和明白的。我很感恩可以成為讀書群的一員,也特別感恩若素的無私分享和指點!看完董洪濤的《選擇中醫》,我是既感動又感慨。感動於作者“醫者佛”的慈心,感慨於我就是董醫生筆下那類因庸醫濫用西藥抗生素、寒涼藥把病邪趕入三陰而致重病大病之人。所幸的是,我今天尚有機會。感恩!

書中內容豐富,從正確的健康養生語錄觀念(包括中醫如何看待和治療疾病、濫用抗生素的危害、得了慢性病中醫如何處理、恢復健康等)、防病之道、養生之道、治療之方、鍼灸、排病反應到飲食禁忌、服藥注意事項皆全,是一本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健康指導書。以下是我個人認為比較觸動的理念和部分養生方法的讀書筆記,有關辯證的內容因所學尚淺,今後有所得後再來總結。

一理念部分:

1、當前中醫為什麼治病效果這麼差?濫用清熱寒涼藥是導致中醫療效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中醫治病為什麼效果非常好,因為中醫是治療病的人,而現代醫學在治療人的病。

3、三分治,七分養———治療疾病,一半在藥物,一半在人事。

4、中醫不完全相信各種化驗指標。西方現代醫學大量地應用了機器診斷,病人迷惑於各種檢驗指標,卻忽略了對自己症狀的觀察,不少人甚至相信機器不相信自己的身體。其實,機器提供的指標會誤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機器只能在已經發生了器質性疾病時才能發現。

5、所謂中藥,就是自然界的萬物。吃中藥是改變體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之一。

6、是藥三分毒,治病就是以毒攻毒的過程。

7、沒有哪個西藥是不傷胎的。

8、維生素聽起來是個好東西,但同樣不可濫用。國外有大量服用複合維生素保健長壽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9、熱氣其實是陽虛於下,陰火上炎為患————下焦丹田裡的陽火旺盛則不易起陰火,即使吃點上火的東西也不會上火。陽氣如果在下焦充足了,熱氣也就不存在了。

10、上火就是火在上,寒在下,就是陽氣不足於下,而虛火上炎於頭面,出現頭面耳眼口鼻喉的各種火熱症狀,如痤瘡、咽喉腫痛、扁桃體炎、面紅、眼紅、耳中生瘡、牙齦炎、口腔潰瘍以及頭暈、頭痛等,扶陽即可治療此類病症,根本不需要用苦寒的消炎藥,其結果是閉門留寇,反生大病。實際上有沒有真正的上火呢?當然有,真正的上火小便灼熱,口渴飲冷,稍微用點苦寒藥就好了,何需治療數月數年。

11、喝涼茶過多會直接損傷中陽,這是中焦脾胃之陽,也就是我們的後天之本。

12、抗生素,包括口服藥以及掛水、注射藥,藥物本身即損傷陽氣。冬天掛水更傷陽氣,因此,在冬天不得不掛水時,最好先把藥液溫暖了,然後再掛。而且,最好弄個小棉襖套住藥液瓶以保溫。(抗生素並非不是好藥,相火太旺之人,也可以應用,只是現在有些濫用而已。)

13、激素,包括含氮激素以及類固醇激素,都可導致陽氣極大地損傷,使用要慎之又慎。解熱鎮痛藥、抗風溼類藥傷陽氣,比如吲哚美辛,屬寒涼性質。各種降糖、降壓、降脂藥以壓以降以抑制為主,雖然能暫時控制症狀,但從來不能完全治好,病人要終生服藥,本來病就屬陽氣不足,邪氣內入而致,結果因為應用了這些藥物之後,反倒令陽氣更加匱乏,身體越發虛弱。鎮靜劑,包括抗精神病藥物、各種止痛藥等的特點是激發人體潛藏的真精真陽,從而使病態的陰陽暫時恢復升降的功能,達到鎮靜的目的,其結果是耗損了陽氣,也就是壓制了生命,比如小兒昏迷驚厥,中醫以扶陽強心法,但西醫卻主張用安定控制驚厥,結果導致不少病人陽脫而因此不治。

14、西醫治病,是對症治療,以病用藥。中醫治療,對證治療,辯證處方。

15、治療慢性病,關鍵還在於病人自我保養腎精———人的生命潛力。

16、“陽常不足而陰常有餘”,扶陽的生命意義在於可以改變三陰體質,增加陽氣,漸而陽氣可以化去陰邪,單純地祛除陰邪而不扶助陽氣,往往初治有效,久則不但無效,反致纏綿不愈,其本質即在於陽氣耗傷,病邪日進了。

17、樹先根死而後枯,人先腎虛而後衰。

18、只有外源性兒童發燒,如大熱天悶在車廂裡引起中暑時的發燒,才於大腦損傷有關,內源性發燒一般不會造成大腦損害。但對於六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熱可能意味著嚴重的問題,父母應立即帶嬰兒去就診。如果兒童體溫達38、8度,但舒適地躺在沙發上,那麼無需對其發燒進行治療;如果兒童呈痛苦、煩躁、激惹表現,那麼,醫生建議在溫度超過38、3度時應予以治療。發熱,不過是陽氣與陰邪相爭的反應。中醫治療發熱是扶助正氣、開門逐邪,調動自身力量破寒除疾,而西醫是用苦寒藥耗傷陽氣,再來個關門留寇,壓制和破壞自我修復能力以營造和平假象。治療發熱,壓根就不存在什麼中西醫結合,就是治療其他各種病症,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結合。

19、月初八天艾灸最好,灸後忌喝茶,至少一日。

20、夏秋之交是灸關元的最好時機,可預防禽流感;秋分時節灸足三裡;秋冬養陰灸關元;;春分時節灸曲池可預防紅眼病;懸灸一個穴位15分鐘左右即可,對於久病患者,最好足三裡、關元穴,能有灸瘡。

二養生方法:

1、壓腿和踢毽子可以刺激足三陰經,可以增加三陰層次的元氣的抵抗力。對於小兒來說,每天三次捏脊每次三遍,一年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完全改變孩子的體質。

2、恢復健康的五個方法:子時睡覺,不生氣,謹養氣節,睡前洗熱水腳擦湧泉穴,灸關元、足三裡。

3、回陽飲:三陰體質的病人可以常服的藥方:制附片(即黑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乾薑10克,肉桂10克,水煎服,日一劑。(補陽藥的做法,先煎附子等先煎之品半個小時,然後加其他藥再煎一個半小時,服藥時間飯後為佳)

4、以瞑養血:暝者,閉目也,似小睡而非睡。平日閒來即略暝數分鐘,勝過晚上呼呼大睡數小時。

5、隨太陽而睡起,方是養生之道。逆者,首傷在心。

6、醒腦的幾個方法:按壓風池穴,掐手指端的`井穴,顛腳跟,按壓耳垂,活動腕關節以及踝關節可以達到刺激頸部的目的,十指搓面,梳頭,鳴天鼓。

7、細節上養生:顛腳跟,提肛補腎法,預防性病(別人剛剛坐過的椅子不要直接一屁股坐上去),養正護元——小便時閉上眼睛,屏住呼吸,一直努力堅持到小便結束,可補益精氣,強腎健腰;留住唾沫,不要輕易吐出去。

8、節氣養生:節氣日子裡不房事,少吃肉食,保持心境平和,可吃點四逆湯以幫助身體補充元氣:制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乾薑10克。水煎,分兩次或三次溫服。(四逆湯適合寒性體質的人)。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3

此書的中心思想:哲學指導醫學,又服務於醫學。醫學需要哲學的態度、理論、思維和方法來彌補、豐富、完善和處理醫學活動中理性的欠缺與不足,重構醫學中關於“人”的完整性認識正規化,實現醫學在觀念與實踐雙重層面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人學”轉向。哲學具有整合性和基礎性,醫學具有實踐性和人文性。

此書的主要觀點摘抄:醫學從本質上講是人學,關注的是在病痛中掙扎的、最需要關懷和幫助的人。醫學技術的目的是解除病人的痛苦,在竭力為病人尋求治療和緩解病痛方案的同時,也注重對待病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通過對病人的同情、關心和安慰等,給予病人情感的關照。因此醫學被認為是最具人文傳統的學科,醫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職業。醫學作為一種人類探索生命的理性活動,其中蘊涵的人文價值和哲學意義遠遠大於其技術意義。人文是舵,技術是槳,沒有人文的指引,技術就是瞎子。

對臨床思維的主體和過程進行哲學分析是《黃帝內經》醫學哲學思想的一個亮點,《黃帝內經》的哲學指導思想是《易經》,《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是陰陽五行學說,《黃帝內經》的科學性是陰陽兩氣源動力學說,《黃帝內經》以預防為主,《黃帝內經》認為疾病可知、可防、可治,這充分體現了唯物觀中“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的能動性”的觀點。倡導醫務人員應“敬用五事”,即“容貌要恭敬,言語要有條理,視察要清楚,聽受要聰敏,思慮要通達”,應具備“三德”,即剛正不阿、以剛制勝、以柔制勝。在古希臘,哲學家和醫生有著共同的理論和實踐背景,他們之間的關係緊密而複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許多文章與之前或當時的哲學分享同一個普遍假設,使用相同的概念範疇和推理方式。希波克拉底是西方醫學之父,他認為醫學的藝術乃是一切藝術之中最為卓越的藝術,他強調醫學與藝術的結合,將藝術手段引入醫學等努力和嘗試正是這種認識的體現,他認為名副其實的醫生應具備:“醫學僕人”的思想和患者生命大於天的理念,高尚的醫學人文品格、人文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修養、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廣闊的知識視野、團結協作的精神、仁愛和同情之心、審美修養。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包括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醫學是人學,所以醫學的目的就是人的目的,具有客觀性和主觀性,也具有超前性和差異性,科學的醫學目的應當是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是真善美的統一,它激勵人們對醫學科學真理的虔誠嚮往和孜孜追求,激發人們對醫學科學技術追求的奮進精神,引導醫學可持續健康發展,合理界定醫學實踐活動的領域和範圍,正確地利用各種資源,推動醫學向前發展。醫療危機是指當前醫療衛生服務所面臨的困難,是指當代醫學的現實和未來走向與社會公眾期望

之間的矛盾,其核心是醫學的現狀滿足不了人民的健康需求。具體表現在:醫療費用昂貴,衛生資源分配不公,高技術濫用和浪費,醫療服務商業化傾向,醫學誠信缺失,醫務人員職業道德不盡如人意,誤診率居高不下,醫療事故頻發,醫源性與藥源性疾病增多,忽視預防保健和基層衛生服務,對病人冷漠,醫患關係“物化”和緊張等。要解決全球性的醫療危機,必須對醫學目的作一根本性調整:

第一,把醫學發展的戰略優先從“以治癒疾病為目的的高新技術追求”轉向“預防疾病和損傷,維持和促進健康”;

第二,只有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首要目的的醫學才是供得起、可持續的醫學,才有可能是公平、公正和健康的醫學。醫學哲學化的觀念始終堅持醫學的善良總原則和醫學倫理準則,對醫學發展觀起著矯正作用,醫學哲學化的辯證法認為,過度醫療的根源有兩個方面:

1、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不合理性沒有得到完全、徹底解決。

2、醫療服務的創收機制:“以藥養醫”的機制誘導誘導醫院和醫生開貴重藥、開大處方、做高檔檢查和治療,“以醫養院”的機制誘導醫生推崇醫療技術主義。

此書得到的收穫:醫學作為科學的一部分,為哲學提供了思考的素材,並推動哲學開闢新的研究領域;同時哲學也為科學、醫學提供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武器,如古代的自然哲學,構建了中醫學和古代希波克拉底的西醫學;古代唯物主義是生物醫學的前導,併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20世紀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和系統論催生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哲學是構建醫學體系的靈魂。恩格斯說過:“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醫學需要慧根、醫學需要哲眼。醫學是一門歷史非常悠久的科學,又是一門不完整的科學,許多疾病的發病原因還不瞭解,人類戰勝疾病的許多道理還不清楚,以致有的疾病到現在還被稱為“不治之症”,有的疾病雖然治好了,但還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醫學的作用是有限的,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

此書得到的啟示:醫學不僅是科學而且是人學和仁學,一個優秀的醫生必是博學、儒雅、謙卑之人,一個優秀的醫生必須有理科的思維、工科的技術、文科的思想,必須懂得哲學與人文、經濟學與政治學、法學與社會學,中西方皆如此。要增強職業精神與社會責任,倡導儒家仁愛精神,學習醫學家的光輝思想及人文精神,為醫療模式的轉變做出自己的努力。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4

1、空間醫學病因學是一個“水”字。

所有疾病不外就三種情況:水多、水少、水的分佈不均勻。

所以治療上,以調整水為原則:“清除汙染,疏通河道,能量搬家”。

2、空間本草不講歸經,講運動本草。

也就是這一味藥在人體內部它能起到什麼樣的雙重作用,它作用的起點和止點。 如石菖蒲,它使頭部的能量更新、減少減輕胸部的壓力、能夠補腎,這與傳統本草不大同了。為什麼呢?因為石菖蒲它能夠使頭部的能量回流到膻中,然後從膻中經過右心房的迴流,經過公轉的運動,又達到命門部,使命門的細胞加強了運動,所以它是補腎的作用。這是雙重作用。

所以空間醫學應用的藥味少,是應用了藥味的雙重性。

再如瓜簍仁,傳統醫學講瓜簍仁清肺通便,在空間醫學上它不僅是清肺通便了,它也起到清肺通便的作用,為什麼能夠清肺通便?是肺部的淤氣,淤的能量越肩而過,下行命門,使命門部的細胞增加運動,所以它又是補腎的作用,而且到命門部它疏散於下焦的腸繫膜周圍,所以它有潤便的作用。所以空間醫學在講本草的過程中,它是講本草的運動,從開始到結局它有什麼功能作用,它不講歸經。

3、小方治病。

小方究竟小到什麼程度呢?小方治病就是少則3味藥,多則5味藥組成一個小方。在用量上,多則7克,少則1克。也就是組成這麼一個藥方,一般來講就是7克、5克、1克。

用的最多的是公英、香附、桂枝、獨活、佩蘭,當歸等6味藥,加減上,石菖蒲、赤勺、杜仲、瓜簍仁等等,是常用的藥物。全部加起來不過幾十味藥。在辨證上,也與傳統的醫學不大相同,非常簡單,就是在調整人體的疾病過程中,應用公轉的方法,代替了汗吐下溫清補和消的八法。

4、公轉。

什麼是公轉?公轉是郭老師起的名字。公轉就是任脈與督脈形成一條通路,也就是任脈和督脈成為一體,這就叫公轉。

郭老師說,傳統醫學講人體的任脈是通人體的諸陰經,人體的督脈是通人體的諸陽經,如果我們把任督給連在一起,我們人體內部的所有經脈不是都解決了嗎?那麼究竟怎麼連在一起,這是個竅門。我們知道即便是傳統醫學講任脈講督脈,它中間就有個分界嶺,肯定不是連在一起的,如果我們現在要叫它連在一起,中間必然有新的方法。我們在醫學上去看,任脈與督脈的連線,都是一個空間,什麼空間呢?任脈到督脈中間是一個空間,嘴、口是一個空,督脈到任脈連線,中間又是一個空間,叫會陰,這一段又是個空。那麼怎麼形成,任督形成一個執行路線?我們必須上部是加強任脈的壓力,減少督脈的壓力,而且這樣呢任脈的能量執行很順利的達到督脈。那麼督脈要到任脈,必須得把下部尾閭的壓力增大,把會陰的壓力減少,這樣尾閭很順利的達到會陰,而且形成了公轉,公轉的執行路線。所以在內經講的很清楚,陰陽,萬物的綱紀,變化的父母,生殺的本始。所以我們在治病的過程中,必須把陰陽,任督調整好,人體的其它的經脈、臟腑的經脈、經絡的經脈才能夠貫通。所以,我講任督貫通,是治療一切疾病的方法。任督貫通,它可以調整盈缺,多的地方可以執行到少的地方,它可以作為個調整,任督貫通,它可以調整人體的五臟六腑的能量運動。

那麼作為一個醫學,傳統醫學講氣,沒有講能量,那麼傳統醫學,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那麼為什麼我現在講能量呢,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按現在的思路、現在的科學去講也不過是一個胞內胞外,細胞內部為營,細胞外部為衛。所以,我們在空間醫學上講胞內胞外,胞內為營,胞外為衛,胞內為營是物質,實體性的物質,胞外為衛,是胞內的實體性的物質經過消化運動輻射在胞外,那麼胞外稱為精華的物質,這個精華的物質在傳統醫學講,衛氣。那麼空間醫學為了適應現在的科學,衛氣實質上是一個能量精華的物質,人體內部的空,它不是真空,它是有物質基礎的。那麼現在的科學講細胞的功能叫吞吐,那麼吞什麼呢?吐什麼呢?吞就是細胞周圍的能量物質進入細胞內部就叫做吞。吐就是細胞內部的物質通過細胞的輻射就叫做吐。傳統醫學沒有這樣的理論,叫做消、化、吸、收。那麼什麼是消、化、吸、收呢?就是細胞內的東西經過摩擦、經過運動,然後在轉化到外部,這是消、化;外部的東西再經過運動再經過壓力再改變,然後進入細胞,叫做吸、收。所以在名詞上講,吞吐與傳統醫學上的消、化、吸、收它是吻合的。而且細胞的內外與傳統醫學的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它又是吻合的。所以,我們在學習傳統醫學的過程中,儘可能的要轉化為古為今用,把古老的名詞用現在科學的名詞來給它概括,這樣,我們現在的人們更容易去理解去消化。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5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誠》,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行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對於“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這個困擾醫者幾千年的問題,孫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給了我們標準答案——“大醫精誠”。所謂行大醫者以解決眾生疾苦為大,然而只有具備精誠者,可承大醫之名。“精”於高超的醫術,“誠”於高尚的品德。

在漫漫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名醫”,例如:扁鵲救世濟人敢於直言,華佗則是廣施人道不分貴賤,孫思邈則是為民救世的精誠,李時珍遍嘗百草著書濟世,而葉天仕卻是謙遜好學樹醫德自古以來行醫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養,將“大醫精誠”奉為圭臬,更是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上述的名醫均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也正因為他們畢生恪守著這樣的信念,才真正成為“歷代醫學家和百姓景仰的偉大先師”。

貧苦與羞辱多加的中國近代,中華民族被列強推向了生存的邊緣,連溫飽都已成了問題,何言求醫問藥。悲慘永珍深深刺痛著每位醫者的心。許多國外和本國的醫生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隻身來到這片硝煙瀰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譜寫著“醫魂”!也許紛飛的炮火將他們掩埋,也許汩汩的時光將他們的名字沖淡,但他們有一個共同而不朽的稱呼“醫生”。“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與此”。在一千多年前,孫思邈如是說,而一千年後的今天,千千萬萬的醫者依舊是如是行。“sars”帶來的白色恐怖,讓劫後餘生的我們依感心寒。讚美的言語略顯蒼白,優美的詩歌變得平淡,風停了,鳥兒也不唱了,河水靜悄悄地流著。原來它們怕驚擾了長眠與此的醫魂們。為了搶救人民的生命,為了畢生的信念,在sars那樣無硝煙的戰爭中,他們獻上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醫生,擔負著“上以療君親之族,下以救貧賤之厄”之重任。古往今來,在社會生活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而新時代中,我們面臨的是更為複雜的現實。當代科學對某些疾病的侷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間的矛盾,以及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和病人要求之間的矛盾,把醫生推到了“風口浪尖”,一些醫療糾紛層出不窮。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是勇往直前,還是明哲保身呢?在我們剛剛步入神聖醫學殿堂的那一刻,“醫學生誓言”早以給了我們回答:“我志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救死扶傷,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

我們剛剛步入神聖醫學殿堂的那一刻,“醫學生誓言”早以給了我們回答:“我志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救死扶傷,不辭辛苦,執著追求”這亦是當代對“大醫精誠”的詮釋。我們曾莊嚴宣誓,是對歷代醫魂宣誓,以自己的靈魂起誓,而我們要做的是履行諾言,要銘記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醫患關係緊張歸結為醫療體制的不完善和醫德醫風問題,隨著醫療體制的不斷完善,醫德醫風建設則成為我們要認真學習、體會的首要工作。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6

細細翻閱這幾本書,感觸良多,感恩亦多。

作為一個醫生,一個救人於生死一線的臨床醫生這些感觸真的啟人心絃。人生之路沒有平鋪直敘,總有溝回取直。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至關重要。對領導要心懷感恩,沒有領導的支援和信任,我們的努力最後可能都空空如也。領導為我們提供機會和空間,使我們得以施展才華和能力,讓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對同事,我們要心懷感恩,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都團結一心,才能更好的為我們患者服務,為我們醫療事業的發展凝聚更巨大的能量。對患者,我們要心懷感恩。他們把他們的生命放心的交給我們,我們一定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尊重生命。

做一名懂得感恩的醫生,視患者如親人,但是跟親人之間的交流也是一門藝術。現今社會的醫患關係如此緊張,雖然有很多的複雜的原因,但是作為一個醫生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善醫患關係的,“會說話”可能是其中的一種途徑。

醫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職業,這一特殊的職業既賦予了醫生特殊的權利,更是賦予了醫生更大的責任。從事任何一個職業都要敬業,而醫生除了敬業之外,還要有愛心。“醫者父母心”就體現了這一點。自己做了這麼多年的醫生,不禁發現良好的充分的醫患溝通是獲得患者信賴和良好療效的關鍵之一。

一、真誠面對

對每一位患者以及家屬,都要用足夠的時間來介紹病情、治療方案、預後估計和風險評估。患者的每一個疑問雖然不能夠得到回答,有的甚至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作為醫生,你應該有責任去說明、去解釋。我經常對我的同事醫生說,“什麼是滿意的治療效果?滿意的效果就是患者所期望的結果和醫生能夠做到的越接近,患者就越滿意”。醫生不是聖人,不可能做到一切,醫生要做的是讓患者對治療的效果有一個適當的期望值。假如手術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併發症,醫生也應該坦誠面對,以獲得患者的理解。實際上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都會得到患者的理解的。

二、全面嚴謹

患者來求醫,他們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異常,也往往由於長期患病導致社會的不認同而存在心理上的壓抑或者自卑。作為醫生,也需要有這方面的常識,通過身體語言和話語,來疏導來說服。經常有患者或者家屬說我很嚴肅,給人難以溝通的感覺。其實一點自信的微笑、一個自信的手勢,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於是從事高風險的手術,不誇大和實事求是的介紹情況也很重要。應該將所有可能的治療方法和意外情況全盤突出,不為患者做決定,但是要為患者做決定提供幫助。

三、多種途徑

醫患溝通不僅僅是面對面的溝通,電子郵件、論壇、留言板、QQ等,都是有效的溝通途徑。和自己每一位患者的溝通,尤其是重大手術者,更是要親自溝通,也還要換位思考,告訴他們如果我自己面對這樣的情況,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實際上,對一位患者的治療選擇和實施,都應該把如何對患者最有利放在重要的位置,這樣於患者於自己都會有益的。

儘管現在做醫生很難,做一個好醫生更難,但是如果你本著真誠、嚴謹的態度,相信會成為一名值得信賴的醫生的!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7

《什麼是醫學史》[美]John Burnham,用自己獨特的敘事風格,將醫學史的發展呈現出來。“我建議最有用的方法是將醫學史看成五幕同臺上演相互交織的好戲。每一幕劇本都是學者們千頭萬緒的工作。但每一幕歷史劇都是且演且編,並無確定的結局。”在Burnham看來,醫學史中,最令人著迷的是“醫學化和去醫學化”的問題。治療者努力獲得更為廣泛的認同,這使得他們藉助專業的知識體系以及圍繞自身而建立起來的社會組織,不斷推動醫學思想塑造生活面貌,這是醫學化的過程。而另一方面,還存在一種力量,在努力保持一些領域不受醫學的影響,甚至將某些內容從醫學的領域遷出,事實上,隨著社會在醫學領域的投入的不斷增加,設法去醫學化,或將決定治療的權力從治療者手中轉移到政治家或者社會公民團體手中的力量也正與時俱增。

醫學史自身,也表現出這樣的變化,書寫權,正從醫者(治療者)手中轉移出來,從描述醫學的不斷進步、光榮、偉大和一貫正確,轉向社學學家以及其他的一些人,他們從更多的側面,甚至是非醫學技術的側面,去開啟醫學史,而醫學史真正令人著迷的地方也正在於此,敘事正在多元,價值評判變得豐富,人們不在簡單滿足於接受,相反卻在共同參與中,使醫學史變得莫衷一是,和前途未卜。

第一幕:治療者

在每一個已知的社會裡,總有人擔任治療者的角色。

每一個生物體在受傷的時候或者遭到細菌之類活的敵害侵擾的時候,都會調動防禦機制,設法維繫生命。動物會舔舐傷口、休息、飲水,還會進行其他的治療活動。而人類不同凡響的地方在於,他們引入了第三方來照顧和處置病人——這就是治療者。人類甚至還發明出一整套社會結構,來界定病痛和矯正病痛,按照現在的拗口叫法,此物被稱作“保健供應體系”。

1、治療者與祭司

他指出,治療者身上有神職與醫職的重疊。“治療者過去扮演過,而且一直扮演著祭司的角色”。這種判斷本身就使得現代治療者身上“科學光環”與古老懞昧時期的“薩滿”扯上了關係,變得曖昧神祕。

2、古代醫學中的自然主義

事實上,醫巫的揖別早在醫學史很早的時期就發生了,希波克拉底宣稱的一些過去認為是神聖的疾病有著自身自然的原因,這是現代醫學“自以為是”和所有信仰發生的根底。

3、開業和職業

在古代,除了祭司醫療和自然主義醫療之間的巨大鴻溝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分裂。把治療的內容弄成某種預先確立的公式,應用到每個個體的病人身上,並且強調成龍配套的手續,這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傳遞的需要或者治療本身的需要,也是治療者確立自身在社會上的地位以及謀生的手段。為此,他們一直著迷於建立與之配套的價值觀念——如行業準則。從這個角度來說,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們還可以品出別樣的味道來。為自己設立專業的形象和標準,抨擊那些不符合這些標準的治療者,以示區別,都是謀求更大層面社會認同,並理所當然獲得高的社會地位和回報的手段。

4、力求承認

如果剝離了醫者自身對醫學史光榮正確的進步史的描述立場,那麼地盤的爭奪就成了治療者自身設法塑造社會生活,進而謀求更高社會地位取得更多回報的不變鬥爭戲劇。對於民間醫生(江湖遊醫)和其他傳統醫學的打擊由來已久,其動機無非如此。

5、治療和施善

當然,歷史並不僅僅是如此的簡單。治療者在更高道德訴求上的踐行,同樣存在在謀求社會地位鬥爭的過程中。與人道和施善的靠攏,也種下了醫療不應以追求報酬為目標的種子和自身難以調和悖論。

6、傳記

7、英雄人物

對於歷史的書寫者來說,從治療者具體人物身上的多維挖掘,代表了治療者作為醫學史本身一個角色便宜的切入角度。那些歷史上活生生的人物,既可以成為塑造醫學貢獻的有力武器,也可以成為揭示醫學化和去醫學化鬥爭的證據。

第二幕 病人

1、患病的人

“不消說,治療者治療的是病人。但隨著醫學化的不斷推進,何謂病人成了一個問題。”一般來說,治療者會把判斷是否是病人的權力握在自己手中。“在一個人身上,觀察者能檢測出來的、尤其醫生能檢測出來的就是疾病(Disease),一個人自己的知覺和感受稱作病痛(Illness)。”20世紀中世紀以前,構成醫學史核心史料來源是醫生的記載。但是,新的寫史趣味使人們察覺,普通人同樣熱衷於記錄自身罹患的各種疾病症狀,以及對此所做出的判斷。

當你企圖拋開或不僅僅依靠治療者的劃分來弄清楚“每個病人或者每群病人真正經歷著什麼時”,就會發現疾病的劃分至少是從治療者那得來的觀念是不完全的。比如社會的認知及個體的主觀感受同樣會決定一個人是否屬於病人。那些本來並非是疾病的內容同樣可以成為醫者治療的目標,比如“肥胖”。

2、病人的角色

病人角色,是從社會文化角度提出的。生病是一種對社會的偏離。而文化力量指引病人與治療者建立一定的關係,目的是使病人擺脫病人的角色。病人角色有四個方面的潛臺詞:“第一,該人的正常責任得到豁免。第二,人們不認為該人對患病負有責任,也不認為他/她可以僅憑個人意願而康復。第三,該人必須把患病看作不可取的狀態,並應有康復的願望。第四,該人有義務配合起治療作用者以變得不在偏離。”這使得“病人”可能被濫用。歷史上出現過對左撇子兒童的矯正,對新生兒闌尾的切除,對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的人的處置,宣佈他們有某種疾病而強制治療,等等。“文化中的個人究竟要對文化服從到什麼程度?”而醫學化的傾向,又在多大程度上助長了這種力量?“你有病”這樣的帽子,隱藏著怎樣的沉重!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8

孫思邈為唐代著名道士,著名藥學理論家和臨診大家。被人稱為“藥王”或“藥王爺”。《大醫精誠》選自其名著《備急千金要方》(即《千金要方》)卷一。作者認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其書。該書共計二百三十三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涉及了婦、兒、內、外等各科疾病診治的原則和方法,儲存了唐代以前不少珍貴的醫學文獻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研究價值,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

《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修養的三個最基本核心的問題及其醫學價值,一是“精”,即醫技要精湛。孫思邈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誡學醫的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二是“誠”,即品德要高尚。作者從“心”、“體”、“法”三個方面,對醫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首先要確立“普救含靈之苦”的志向,其次在診治上要“纖毫勿失”,同時在作風上不得炫己毀人,謀取財務。三是“戒”(即戒私慾,不謀錢財),作者認為“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眩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孫思邈的這些看法,對當今醫藥環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醫生是份無比神聖的職業,選擇了這份職業就選擇了耐心、仁慈、誠實、審慎、公正、廉潔和敬業我們應站在高度對病人負責任的角度上,做一名“大醫”。 建立和諧的醫患關係,需要所有的醫生在擁有精湛的醫技、至信至誠的醫德之外,還要擁有一顆仁慈之心、無私之心。

醫學優秀的讀書筆記9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豈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 ,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悽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患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