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書筆記(精選10篇)

才智咖 人氣:3.2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世說新語讀書筆記(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精選10篇)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

經智博老師推薦《世說新語》一書,急忙在網上下單買回,拿到書後迫不及待一閱,真是如老師所說,既能學習古文的運用,還能瞭解到很多有意義的的故事,最關鍵是越看越能領悟到故事後面的寓意,對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

就拿我們熟悉的故事《管寧割席》來說吧!管寧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的嚮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斷。不過,他很有定力,而且他發現了與華歆不志同道合,遲早會割席!我們也應該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選擇學習專注、有修養的朋友,謹慎交友。但這個故事也啟發了我做事不能過於武斷,要多一點觀察,不要輕易下結論,才可以做到。

鍾毓、鍾會兄弟倆小時候趁父親睡覺時去偷喝藥酒。父親當時已經睡醒暫且睡覺來觀察他們。鍾毓是先行禮才喝酒,鍾會只顧喝酒,不行禮。過後不久,父親分別問他們為什麼行禮和為什麼不行禮?鍾毓說:“喝酒是要遵守禮儀的,我不敢不行禮。”鍾會說:“偷酒喝本來就不合乎禮儀,所以不行禮。”這故事也讓我內心深處有所觸動,這倆孩子為人誠實忠厚,另外言語的表達也很重要。

通過故事還知道了《左傳》的註解原來不是一個人完成,鄭玄註解了一部分,將交與見解和自己一樣的服子慎,後來就有了《春秋左氏傳解誼》。

《世說新語》這本書裡面還有很多很多有意義的故事,都是些名士貴族的所聞逸事,從中闡述出很多的道理,我會繼續往後看,大家可以多去看看,幫助我們用更智慧的方式跟孩子溝通,故事還可以講給孩子們聽。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2

這些天,我閱讀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其中的一節片段讓我受益匪淺。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那是有個人名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趕去探望。當他趕到時,城外的胡兵卻已經攻進城池。友人勸荀巨伯:“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荀巨伯卻答:“我趕來探望你,怎能在危險時刻棄你不顧呢?”這時,胡兵已闖入宅門,見荀巨伯一人捨生護友,問道:“城裡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得知來龍去脈後,胡人首領仰天長嘆:“我們不講道義的人攻入了講道義的國家!”隨後便帶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後我暗想:友情的力量多麼偉大啊!荀巨伯在生死關頭沒有拋棄友人,獨自一人對抗上百敵寇,並且還感化了敵人,救了一座城。現在,我們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沒有了戰爭,但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也流露著朋友間的關心和幫助:題目太難做不出,朋友會不厭其煩幫你講解;遇到挫折,朋友會鼓勵你不要氣餒;下了場大雨,與朋友公用一把傘;你快樂,有朋友陪著;你悲傷,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邊,回頭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樣溫暖我心。一次,有位同學過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邊,無人陪伴,無人祝福,她傷心的哭了起來。這時,是同學們安慰她,陪伴她,讓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那天,大家也紛紛送上了生日禮物:花色淡雅的作業袋、攢下零花錢買的文具、精心手繪的生日賀卡……禮物雖然並不貴重,但是承載著大家濃濃的友誼,生日歌唱的並不整齊,但在我看來,這是世上最甜美的聲音,蘊含著我們深深的祝福。

作為朋友,雖做不到為朋友兩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誼就像天邊的彩虹,那麼美好,那麼純潔。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3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4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世說新語》一書,刻畫了無數魏晉名士。他們有各自出彩的地方,但我頗為鐘意在“任誕”中頻頻露臉的阮籍。乍看,他只是行為怪誕的荒唐之人,再看,其實他的內心比誰都清明。

阮籍,是三國時期的詩人。他一生所作的詠懷詩不下八十首,他在文學上的貢獻更是無法否定的。他與他的兒子阮咸等人並稱“竹林七賢”,而其同樣會作詩吟賦的父親阮瑀,則是“建安七子”之一。這不只是個有趣的巧合,而是家風的傳承。他出身如此不凡,卻只當過步兵校尉。但這並非是他能力不足、或是懷才不遇——這點就與同樣浪漫李白不同了。相反,司馬昭曾多次試探他,想他為晉出謀劃策,卻都沒有如願以償。最終,他安息於景元四年的冬天。

民間流傳十分廣泛的,莫過於“阮籍三哭”的故事。阮籍在母親死後,大吃酒肉,哭泣到吐血。這樣的做法實在不符合當時的禮教與風俗,但他卻在自己摯愛的母親面前“放蕩”,毫不收斂。不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對死人一事還是抱有畏懼與好奇的心理的。按當時的傳統,阮籍本應守法守節,使老母親的在天之靈能得到安息。但他這樣的破壞規矩,不僅是自己真性情的體現,也是他對死亡一事看法的流露。他認為,“人生若塵露”,這與西方《聖經》的觀點不謀而合:人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所以對母親肉體的消亡,他沒有守禮節,而是遵循本心,做一些對自己的心靈能起撫慰作用的事。

除了他揣於心間的“孝”,他的孤僻、怪異也不是什麼可爭議之事了。他假裝不明白司馬昭的心思,直言不諱地跟王戎說出自己對他的不滿,每日盡興地喝酒,從來不把當時那些規矩條例當成自己的行事準則。

為什麼這樣怪誕的人能成為魏晉名士的典型,被後人銘記?因為他的生活,實在是太令人嚮往了。像我這般年少輕狂的人,也單純而膚淺地喜歡李白,喜歡阮籍,而不喜歡老師口中憂國憂民的杜甫。何人不想仗劍走天涯,看遍世間的名山大川呢?但我們做不到,也沒有勇氣去衝破自己為自己設立的枷鎖。阮籍看似裝瘋賣傻,可他的內心卻認清了自己想要什麼,並付諸實踐去實現,儘管這個過程被太多人誤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境界,大抵就是如此吧。他明白當時朝廷的黑暗,也明白那些禮教制度的不人道。他不願渾渾噩噩在官場的泥潭中愈陷愈深,他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他看似毫無牽掛,但他內心的彷徨與糾結也還是存在的,否則他又怎麼會有“第三次大哭”?王勃道:“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說到底,他再怎麼看破紅塵,也終究是那個時代的寵兒。看透世道,於他而言,是促他隨性,還是加增了同常人一般的折磨與苦楚?

旖旎陽光,深深竹林,隱約可見一個醉倒在自然間的身影。阮籍已遠,但他的品格、追尋,深烙在一代又一代的狂人中。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5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我們做老師的是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平時處理班級事情是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過去私塾是要靠“打”的,好像是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6

讀完《世說新語》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為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為繼母恨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麼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為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後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隻口袋,把焦飯放在裡面,回家送給母親。後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鬥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裡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著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麼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為,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才是“孝”。

我很讚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7

“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語出自《世說新語》,它就這樣活脫脫的暴露在我的眼前,沒有突兀和驚悚,沒有糾結與無力,有著我對我自己一切的思考的完整答案。

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經常和自己過不去的人,我把自己困在一個自以為符合一切道義規範,能滿足我對事物明亮面需求的枷鎖裡,然後打磨菱角,學會方圓,讓我能完全契合,讓我在自己建築的框架裡對所創造出的一切感到心滿意足,但精神力量的空乏又使這搖搖欲墜,我不斷補充心靈雞湯,用成功學的思想來欺騙自己。

彷彿這些病態的強迫,真的能使自己造就世俗的成功,但最後它們終成了偏激和陰暗,成了表面強大溫暖,但實際千瘡百孔的內心。我用變質的雞湯餵養著荒蕪,看著它們慢慢淪為灰燼。

不安,焦慮,煩躁,無厘頭對事物的敬畏,在我的周圍拉開了一道道屏障,我被束縛在裡面周旋,一點一點沒了往前的勇氣,一點一點沒了自己,這些使我溢著對做錯事的恐懼,對周旋久的討厭。

終於我翻開這本書,它引導著我,彷彿這本書裡面有無盡的深淵,等著我一點一點去探尋。於是我開始思索追尋,渴望找到並擁有能通向遠方的動力及希望。“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

不再無病呻吟,丟掉尖酸刻薄,放棄對自己的束縛,更需要明白苦難與救贖,倒完自找的苦水,扛上該有的苦難,在一步一履的堅定中,儲存善良、炙熱。即使遙遙萬里,即使佈滿荊棘,也要用我所有的磨礪換來的珍貴抵抗惡意。

它給我的力量也遠遠不止於此,終有一天,這本書能成為此生讓我受益無窮的教義。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8

“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說新語》,卻發現對我而言,最有感觸的還數“賢媛”篇。

《論語》中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其輕視之心,經變本加厲,發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來,不也有“巾幗不讓鬚眉”之說嗎?因此,“賢緩”著重寫出了當時婦女的時代特點和新的面貌,以及為爭取與男子平等命運時所作的努力與智慧。

而我想講的是第6,7,8篇關於許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現存的電視連續劇,形象地描述了許允之妻從初作新婦,到丈夫被殺,教育兩個年輕兒子許奇、許猛,機智地避免了重蹈父親的覆轍,數十年間的智慧閃光軌跡。

雖然許允之妻“奇醜”,但她以深思熟慮的回答,引誘丈夫入其轂中,最終不能不推服認輸。其邏輯推理之力,已超過以文才智慧聞世的新郎,所以令人歎服。其夫妻之和諧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許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動爭取而獲得的。

而她雖在深閨,卻關心國家大事,對於帝國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細,似乎超越了作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時相當突然,新婦甚至來不及穿鞋襪而“跣出”告誡丈夫:“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正是針對明帝防範臣下的苛案之心而發,可說是一語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並保住其前途。

史稱許允被貶為鎮北將軍時,曾喜謂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為已逃過劫難。而妻卻讓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範。許允之妻如同當代女諸葛,料事如神。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鬚眉!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9

有一本書被魯迅先生稱為“名士底教科書”,這本書便是《世說新語》。

魏晉名士風采儀態特別秀美。如果不是何平叔面色白晳,魏明帝又怎會“疑其傅粉”?如果嵇康不是瀟灑大方,玉樹臨風,又怎會贏來眾人紛紛感嘆?如果潘岳沒有美妙的儀態容貌,遇到他的婦人又怎會把他圍住?如果王衍手裡不常拿白玉柄麈尾,又怎會看出他的手和白玉的顏色沒有區別?用厲害的側面烘托來寫魏晉名士的容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吧!

魏晉名士又不缺灑脫豪放的情懷。在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歡嵇康。《簡傲三》中,對於鍾會的到來,沒有左顧右盼,只有專注做自己的事。天生嵇康,豪放灑脫,更有一種不屈於權貴的骨氣,《雅量二》中,嵇康即將被行刑,他的表情態度卻沒有變化,他明明低頭認錯就可以保住性命,可他沒有,守住心靈,我喜歡他的骨氣。從細節描寫突出人物特點,這也許也是這本書的高妙之處吧!

魏晉名士也少不了清談,有一次衛階與謝鯤清談一夜後,原本虛弱的衛階因此病情加重,為了清談都顧不得自己的身體,也許“清談可以飽”是真的。因果關係銜接自然,這也許也是這本書的高超之處吧!

魏晉名士有時也會豪無節制,就如劉伶常常酗酒沒有節制,脫掉衣服待在屋裡,當有人責備他時,劉伶卻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這樣隨性而不拘小節的風度,也讓我們為之感嘆。雖然寥寥幾筆,卻將人寫得淋漓盡致,這也許也是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吧!

魯迅這樣評價《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靜下心來,慢慢地、細細的品味這本看似簡短卻又有清晰脈絡的書,品這本零散卻又自由靈活的書,品這本對人物刻畫獨具特色的書。思索之間,瞭解魏晉名士的那一種生活與情意。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0

這隻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說新語》這本書,內容精彩有趣,用漫畫的形式將書裡的內容表達的活靈活現,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起在這本書裡暢遊一番吧!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說。成書時間為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按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餘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類的一個“荀巨伯探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外族敵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說:“我快病死了,你來幹什麼?快走吧!”荀巨伯堅持還要照顧病友,敵軍攻進城了,他對敵軍說情願用自己的性命換病友的命,敵軍被他們的友情感動了,最後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財產都給保住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荀巨伯是一個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人,讓我看出來荀巨伯與朋友的深厚友誼,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讓人讚歎和羨慕……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為主簿,他聰慧過人,善於揣測他人的內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說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眾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說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啊!”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於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知道了,楊修是那麼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古代時的經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