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筆記摘抄《靜悄悄的革命》

才智咖 人氣:2.85W

一、互相傾聽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靜悄悄的革命》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要創設一個每個學生都能安心發言的教室環境的話,必須對各種不同的意見十分敏感地傾聽,建立起相互傾聽的關係來,否則這一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課堂上,我希望他們多多發言,但是事與願違,有時會沉默、自問自答、或是遷怒於他們,後來讀了《教學勇氣》之後,我知道“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與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迴應,使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對話中。”,我也試著去努力了,心平靜了,但是我發現我沒有努力在營造一種傾聽與迴應的氛圍,對暗暗支援你的聲音沒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 “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71頁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裡,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27頁

在日常交談中,有一類人是不為大家所喜歡的,就是無論你在講什麼,他都沒聽進去,而只顧自嘮叨,你會覺得索然無味,暗自祈求這無聊的對話趕緊結束。這是因為,對話的前提是學會傾聽。如果你有過這種經歷,就不難理解課堂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從小我們就被鼓勵要積極發言,發言要大聲清楚,通常還有各種各樣的手勢來豐富和活躍課堂,於是乎,教師的聲音,學生的聲音,形形色色的手勢還見縫插針,把課堂塞得滿滿當當的,然而沒有傾聽的“對話”只不過是不入耳的喧囂。我們的學生常常在沒有聽清教師的話語後就急急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發言就要鼓勵”的信條下,膚淺變得堂皇。發言結束後學生如釋重負,對於別人的發言充耳不聞。沒有傾聽,對話變得缺乏深度,思維變得龜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匯成集體智慧的海洋。國小階段的鬧哄哄到了初高中階段後變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語,而美國的情況卻相反,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出我們原先的對話是沒有傾聽、急於表現的“虛假”對話。不僅學生需要傾聽,傾聽對於教師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經常在聽學生髮言時,心不在焉地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學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同學回答。佐藤學認為,在對話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這樣的教師的教室裡學習的學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建立一個潤澤的課堂,潤澤是相對於“乾巴巴”的教室而言,乾巴巴的教室裡教師與學生都是緊張的,潤澤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每個人的呼吸都是這種均勻、柔和,大家互相傾聽,真誠地交流,輕聲模糊的發言也是被允許的,因為它反映了一個思維正在延續的過程,事實上,真正的創造性的發言往往都是輕聲模糊的,如果強迫學生大聲地喊出自己的意見,或用手勢在對錯之間站隊都隱含著撕裂他們思維的危險,在“潤澤”的氣氛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而不會為無話找話而緊張地中斷自己的思維。

 二、開啟教室的大門

一般的校內教研活動都是事前花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討論,事後卻只用短短30分鐘議論一下就結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麼多時間據說是為了避免事後被說這說那。這種防禦性姿態,以及觀摩者對授課教師評頭論足、一味指責別人缺點的研討方式,都必須改變。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因為對上課好壞的議論只會彼此傷害。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以達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討論這節課哪裡有意思,哪裡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67頁

曾經和幾位在我看來極為出色的老師交談過,在交談中他們的眼中流傳飛揚著智慧的神采,然而一旦當我提出是否可以聽課時,談話尷尬地戛然而止,神采即刻收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警惕,接下來通常都是婉轉的謝絕。在佐藤學教授看來,要讓學校轉變,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學校裡建立起教師間公開授課情況的校內教研體制,即每個教師都要保證一年一次的公開授課;第二年,提高研討會的質量,以授課方式和教研活動為中心,重新建構學校的內部組織、機構;第三年,以學生和教師有目共睹的轉變為依據,把新的授課方式和課程設定正式固定下來。為什麼教師們都一絲不讓地死按住門把呢?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研討往往是集中在評價課的好壞上,加上評課人又帶著各自的標準和立場,這使得教師們陷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之中。授課教師徨徨走進研討室,感覺不啻於一場宣判會,誰都不喜歡被人評頭論足,指手劃腳。這也解釋了教師為什麼會花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時間去準備一節公開課,他們所認為的公開課的價值也在於精心的準備使授課水平有了提高,很少人會提及事後的研討會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收益,研討在他們看來尤同句點式的評價,無論聽者還是講者都注意“好壞”的簡單評價,除此之外,研討會充斥的便是一些無聊的空話和套話。實際上,如果想真正觸及一節課的豐富性、特殊性,並且對教師的反思有所幫助,讓整個研討會充滿意義和樂趣,首先我們就該抱著無論從每堂課我們都能學習到什麼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後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學生中間,這樣才不至於只看得到教師的“表現”,被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比如:教師的板書如何、條理是否清楚等等束縛住自己的眼睛,對課堂發生的一切豐富多彩的事都置若罔聞。如果能做到這樣,就不會到研討時把那些填空式的評價說完以後,就無話可說了,才有可能就課堂的實際情況做活潑的交流,分享和談論課堂上的樂趣和困難。這樣的研討才是讓人期待的,並進一步地形成同事間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為政、互相排斥。教師從研討會上獲得樂趣和收益,就不會再對公開課感到懼怕,甚至會要求開放日常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