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2篇)

才智咖 人氣:9.94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2篇)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

老實說,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憤怒,我認為勒龐一定是個極端主義者,才會這麼絕對的看待一類事物。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思辨思維支配,又或者是我的潛意識裡一直在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中庸之道,認為絕對地認識事物是愚蠢的做法。這世界上有精英群體,也有烏合之眾,而我認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思維上的訓練足以讓我在某個群體中保持理智,我完全可以頭腦清醒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轉念一想,根據我這些年在各種各樣群體中的經歷來看,事實好像並不是這樣。

就像我本以為讀這本書一定是一次糟糕的體驗,但事實證明我開始反思自己,思考一些以前我從未注意過的問題。

“在群體的心理特徵中,有些可能與獨處的個人有相同之處,另一些則完全相反,完全為群體所特有,只有在群體當中才見得到。”我開始明白自己的那部分理智也許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發揮到極致,當我處於群體當中或許會變得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或許大部分時間裡我向別人展示的是我的另一個維度。就如勒龐舉的例子,眾多細胞聚集在一起創造的新生命有著與單個細胞完全不同的特徵,酸和鹼組合後會形成與原來物質完全不同的新實體,我們在群體當中會不自覺根據當前環境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它們當中有些愚蠢的成分我們意識不到。對於這種現象我覺得很無奈,我想不出方法來讓這種積聚愚蠢的行為停止,只能盡力的保持冷靜,向別人展示我理智的一面。因此在大多數時間裡,我選擇保持沉默,甚至在無意中迎合大多數人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被群體所影響,成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

一個具有一定理性思維的人在融入群體之前會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但不可避免的是另一種更強大的心理暗示,這就是群體心理。小到自我,大到國家民族。我們在高中歷史中研究民粹主義和精英決策到底哪個更能維持國家的和平穩定,我一直認為群眾的力量強大,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離不開他們,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能力參與國家治理。就拿一些西方國家來說,公投的弊端已經非常明顯。有一類人,他們不需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他們的行為帶來的後果也不會對他們產生過多影響,因此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可以說是毫無責任意識。另一類人以為自己做出了符合邏輯的理性選擇,但事實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人或某個組織所影響,做出了與自己的意願和國家利益不完全相符的選擇。在這種幾乎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民主的一個相對理想的狀態就是決策者反映民眾的意願,但不要完全被群體力量征服,因為群體也並不完全知道他們想要得到什麼,這才能使決策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高度。

即使這樣的群體心理不可避免,對於以上兩類人,後者也比前者高尚許多。勒龐提到“群體從來不渴望真理”,但群體中的個人渴望真理。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在用智慧的眼光看待問題,提出鍼砭時弊的見解,不在意自己到底是多數派還是少數派,也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和什麼有權勢的人意見相左。有一些人則具有更大的格局,他們不會一味地向群體中的其他人輸送自己的價值觀,而是希望自己提出的想法能夠引起群體中人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將他們的任務做得更好。然而事實往往和想象有很大出入,這些人要麼成為默默無聞的獨行者,要麼被眾人批判,被群體驅逐。長此以往,成功只屬於個人,人們將群體於烏合之眾畫上等號,感嘆反智主義在低智商社會橫行。難道我們就這樣什麼都不做,只能在烏合之眾中做一個蜷縮在角落裡的看客嗎?

其實群體為我們帶來了很多,但我們要的是改變缺點和更多益處。就拿我個人所經歷的來說,辯論賽讓我的辯證思維得以發揮,但我的想法難免有偏差,幾個人集中在一起深入思考和討論就能讓這個偏差減少很多。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可是我們教育環境、學習理念和思維方式不允許它有更多。“人們還是會接受我們的傳統教育的種種不利之處,雖然它只製造失去社會地位的人和不滿的人,”我們之所以無法換掉教科書和競賽,是因為我們無法找到,或者難以付諸實踐的另一種替代方法來鍛鍊人的能力,而現存方式對大多數人來說效率低下,或者他們從未想過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能力和道德,只一味的死記硬背,於是就造成了今天這樣一種可悲的局面。正如勒龐所說,一個國家給青年人什麼教育,就可知道這個國家以後會怎麼樣,希望有一天真正適合青年學生的素質教育可以大規模施行,我們能在國家和民族這個大群體中充分展現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帶給我們的好處。也希望我們能從現狀中尋找出希望,實現真正的德育和智育。積極進步的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是智慧的群眾,而不是等待聽命的群眾,哪怕他們改寫歷史的力量再強大。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2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於我們的內心。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著我們自己的道理。而對於世上的大多數人來說,正義不過數量。

《烏合之眾》這本書,作者從書名開始就已對世人警示:謹慎從眾,否則烏合之眾便是下場。仔細想想,作者說的很有道理。人這種動物太缺乏安全感了。為了獲得認同,願意拋棄是非,僅為了換取讓其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事事都有兩面性。從眾與否亦然。

人從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舉例來說,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斷,而並非欣然接受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形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也就是說,當有人牽動的時候,群體很容易被集體帶動,這也就引出從眾的弊端——“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作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於接受自己周圍的人的判斷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今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的關切。

人不從眾,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獨和孤立,因為你與我們不一樣——“數量及正義。”這也是作者痛斥也無奈的一點。作為獨立個體的人能能好的將個體文化展現,但人總是嚮往群體的,而一旦進入群體,個體文化便很容易泯滅。這要求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能力,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形成個體文化的昇華,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人寰處處有爭執,總是紛紜難解,何況是人內心所想要歸屬,更難抉擇。事無絕對,從眾的好與不好無人能給出答案。就比如《烏合之眾》這本書。人人都說它寫的精彩,直至內心,那你是否要從眾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絕?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3

本週書單為《烏合之眾》,作者龐勒是法國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這本講大眾心理的書也受到了另外一位心理學大牛弗洛伊德的盛讚。可能因為太學術的原因,加上又是碎片化的閱讀場景,這本《烏合之眾》看起來其實有點吃力。

一、群體無智慧VS群體智慧

其實從書名就可以反應作者要表達的觀點:群體是無智慧的。乍一聽與我們之前認同的群體智慧自相矛盾。但是看完書其實需要特別界定作者對於群體的定義:群體是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特點:

1、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

2、群體中的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我們通常所說的群體智慧其實和烏合之眾提到的群體其實有點不同。個人覺得群體智慧中很重要的一個優勢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角度,這樣對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種解決辦法,最後就可以選擇一種更快更好的解決辦法來解決問題。很明顯,在群體智慧裡,每個個體是有個性的,並且這種個性還是促成群體智慧優勢不可或缺的要素。

換句話說,群體智慧中,群體是個形容詞,強調的是多個解決方案。而群體無智慧中的群體是個名詞,指一群人聚在一起,關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樣情感,個性服從於共性的狀態。叨逼這麼久,估計把你繞暈了,總之記住一點就好:群體智慧和群體無智慧是不衝突的,兩者的群體表示的含義不一樣。

二、“人民群眾”絕不比任何一個人更聰明,反倒是他們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看到這個觀點,你是不是會嚇一跳?說好的歷史發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的呢?在作者看來,群體只有很普通的品質、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因為群體的思考和行動決策與個體在正常狀態下是截然不同的。群體被以下3種因素所驅使:本能、傳染和暗示。

激發一個人最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量。單獨一個人必須要為他的行為承擔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責任;但是群體是無名氏,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群體就是法律,群體就是道德,群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群體中,曾經牢固地約束一個人的責任感蕩然無存,只有最為原始的本能表達和宣洩。

群體情緒的相互傳染,決定著群體行為選擇的傾向。在群體中,任何一種不合常理的感情和行動都會很容易的傳染開來,其程度之強,足以讓一個人隨時準備為另一個與他毫不相關的人作出犧牲。一個被群體情緒傳染的人會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強大,他的行動完全憑另一種陌生的力量來主宰。

群體中的人格是很脆弱的,他隨時都會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任何意識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他的自我自我人格消失了,但他的行動力還在。群體中的人理智的力量與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放大非理性的衝動能力卻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強化。如果有誰想讓群體冷靜下來或是改弦易轍,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三、群體中的人是野蠻的玩偶

當人的自我意識消失,思想和情感都會任由暗示和相互傳染的作用轉向同一個方向,於是暗示的觀念就會在霎時轉化為行動或者傾向。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有以下特點:

1、自我人格消失。

2、無意識人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向同一個方向。

4、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化為行動的衝動。

在群體狀態下,一個有著明確的身份與性格的個人已經消失,融入集體後,他成為了而一個再也不受自己意願控制與支配的玩偶。任何一個群體更像是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

四、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

在群體中,眾目睽睽下所發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會變得面目全非,並在迅速的傳說之中,呈現出多種怪異的版本。因為群體慣於把歪曲性的想象力與因為這種想象力所引發的幻覺同真實的事實混為一談。群體因為用形象來思維,很容易引發幻覺現象,無法區別真實與幻覺,沒有能力區別主觀和客觀。

五、群體只接受簡單觀念

群體能接受的觀念只有兩類:時髦觀念和基本觀念。時髦觀念因為環境而產生,非常容易讓人著迷,然而來的快也去得快,很少具有生命力併發揮持久的影響。基本觀念因為環境、遺傳規律和公眾意見而具有極大的穩定性,比如宗教觀念,社會主義和民主觀念。無論為群體提供哪種觀念,它們必須是絕對的,毫不妥協的,毋庸置疑的,簡單明瞭的。因為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並且容易誇張,容易陷入極端,想要某一種觀念對群體產生有效的影響,它就必須披上形象的外衣。

六、掌握群體的想象力

想要領導群體,需要在他們的想象力上下大功夫。不管刺激群眾想象力的是什麼,都必須遵循以下兩點原則:

1、採取的形式必須是令人吃驚的鮮明形象

2、一定不要做任何多餘的解釋,只需要伴之以幾個不同尋常或神奇的事實就夠了。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只有對它們進行濃縮加工,它們才會形成一種令人結舌的驚人形象。

七、直搗人心,影響群體意見的因素

影響群體意見的因素分為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包括:民族性格、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對於這些間接因素,沒有什麼好說的,都是一個長期過程累積下形成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理性。群體容易被鮮明的形象打動,當鮮明形象不存在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詞語或套話,巧妙地把它們從民眾心中啟用。群體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幻想,他們本能地轉向那些他們需要的巧舌如簧者。經驗是唯一能夠讓真理在群眾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讓危險的幻想歸於破滅的有效手段。群眾從不受理性的影響,他們只能理解那些拼湊起來的觀念。群體從不會遵從正常的邏輯,要想讓群眾相信什麼,那麼就先得搞清楚讓他們興奮的情感,並裝出自己也有這種感情的樣子。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4

最初想要讀一把《烏合之眾》是因為特別喜歡裡面的兩句話:“群體中沒有智商,只有情緒”和“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的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通常願意拋棄是非,用自己的智商去交換一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從接觸心理學開始,就逐漸地發現心理學是一門看似柔軟卻非常剛強的學問,他用溫和的話語道出人最不願意面對或是有意識地隱藏起的黑暗一面。不少人聽到真相後,會惱羞成怒。無論對個人也好,群體也罷,心理學就是那麼赤裸裸地將陰暗面剖析得一清二楚。

《烏合之眾》這本書絕對不僅僅是隻讀一次就能理解作者的思路的,需要多看幾次,因為著實燒腦。在最初的時候,龐勒提到群眾的任務就是將一個已衰落的文明摧毀,他們是野蠻的,不講邏輯的。我的理解是,群體在社會行將就木時,起著推進歷史車輪轉動的作用。

最開始閱讀是時候還帶著疑惑,若是群體就像龐勒所說的狹隘,目光短淺;無論什麼性格職業的人走在一起都會被拉低智商以獲得群體心理的話,難道群體就真的一點優點沒有嗎?也許是我對歷史的片面認識,我總覺得中共的成立也應該是由群體的開始。按照群體的三個特點,群體無個性,能傳染,群體容易受到暗示的特性來看,共產黨這個組織的壯大我覺得也是通過這三個特性發展而來的。他們的信仰,讓他們無所畏懼,拋頭顱灑熱血。尤其後期紅衛兵對待文化人的態度,他們甚至以自己的行為為榮,這也是群體的特性。他們無法辨別自己的.行為,就像被催眠了一樣。除了中共,現在的朝鮮也是如出一轍。

但是後來我突然意識到,在最開始的導言裡龐勒就說了:龐勒提到群眾的任務就是將一個已衰落的文明摧毀。中共的出現和發展,恰恰是在中國最黑暗的時候。

不過,我到現在也無法用龐勒所說的群體領袖的特點去套用毛主席,毛主席的身份地位和思想似乎並不像龐勒所說的群體領袖的特質。

不得不承認,群體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尤其那種傳染和同化的力量。讓我想到在劇院,或者會議室的時候,當一段節目或者一段講話短暫的停歇或者告一段落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鼓掌,那麼馬上剩下的人似乎都開始無腦鼓掌,不管他們是否真的覺得這一段感染感動了他們。身處“群眾”的一部分,是否每個個體都有“皇帝的新裝”的心裡?如果我不這麼做,就意味著向他人承認自己是一個愚蠢的人?

身處群體的我自己本身,並不是總是無智商的。在身處無腦鼓掌的“低階群體”(我認為這個群體實在是太LOW了)中,我可以做得到“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喜歡就是不鼓掌,即使自己顯得特別異類。可是,如果身處單位這種“高階群體”,我做多隻能保持不說話,不吭聲,以免成為被人針對的出頭鳥。當然被感染成無腦群體群眾的肯定也有過,只是次數較少,我自己都記不住當時的場景了。因為,我經常原理群體。就像按照龐勒的觀點,群體對比個人,總是品質低劣的。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保持人格,做一個清醒的人,這在一個群體保持自己尤其重要。按照王*明的話,如何在亂世中保持自己,難當然是——知行合一!

最喜歡的部分還是第二卷《群體的意見與信念》,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的教育部分。或許是因為我是為了教育才拐噠到心理學的原因,整本書說的最少的教育篇章,我反而感受的最深。龐勒列舉了一些教育的錯誤模式,提到了當一個人對書本的知識盲目照搬,教育如果僅僅意味著背書和服從那麼是可怕的。的確,我也認為,教育的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應該是讓人發展自己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讓孩子們為了以後的生存做準備。龐勒提到錯誤的教育制度會讓絕大多數中產階級的人,想要他們的孩子從事國家公務員一類的職業,靠著國家而生存,不想從事別的工作。我認為中國現在思想似乎也是如此,包括我的家庭,父母公婆長輩們認為公務員才是鐵飯碗,而我的意見是走到哪裡都能養活自己才叫鐵飯碗。成為公務員是現在我國的主流思想,可是作為一個公務員的我卻認為,如果一個年輕人出了校門就“成功”地加入公務員的行列,那麼他幾乎就可以被成為“活死人”了。有的人還活著,但他已經死了(笑)。因為不想成為活死人,所以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不能棄療。

那句“死板的教科書和沒有價值含量的考試,與勤勞的教育比起來是多麼不堪一擊”真是深得我心,教育本來就是應該在動手實踐中進行的。去親身經歷和體驗各種生活,生活中的細節在思考中會產生新的思路這應該才是教育的方式。填鴨式教育是反天性的,與自然和社會屬性相悖的。面對學校和社會的弊端,我們當父母的應該多帶孩子走出去以彌補學校教育制度的缺陷。

都說教育是興國,強國和提高國民素質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徑。但是用錯了方式,教育倒不可避免地成為造成國家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了。正確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們獨立思考,認清國情和創造美好的未來。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5

這本書中最基本的觀點是:個人是有意識的,而群體是無意識的。作者勒龐認為:推理、邏輯、智力這些理性因素在人類的頭腦中起著很小的作用。人們的大多數行動都是跟著感覺而走,受到情感本能慾望這些非理性因素支配著。在這個反智主義盛行的社會,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盲目跟風。今天李佳琦說這個口紅好看,大家就立刻將它放進購物車。明天在網上看到某個明星的鼻子好看,大家就迅速去醫院整一個。

這樣就很容易解釋當疫情初發時香港的商店裡的衛生紙為何一掃而空到疫情蔓延時各國居民都在超市搶購衛生紙種種現象,甚至在悉尼發生一起顧客為搶購衛生紙而拔刀相向致人死亡事件。我和不少人感到很好奇,囤吃喝可以理解,為啥囤衛生紙呢?並且還讓衛生紙成為硬通貨,英國人放其在賭桌上當籌碼。

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關乎人性的弱點。謠言帶來的對稀缺的恐慌,他人行為導致的盲目跟風,社交媒體的搬弄是非……個人的自我思考被這些弱點暫時剝奪,群體中的人大腦是麻木的,就彷彿被催眠一樣,只能進行條件發射,成了無意識因素的奴隸。在這種無意識狀態下,文明人會退化成野蠻人。孤身一人時會控制自己的本能慾望,一旦處於群體之中,他的責任感就會消失,被無意識的本能慾望所控制,發洩出無端的情緒,退化成瘋狂的野蠻人。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6

作者認為,群體不關心事實,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群體沒有理性,但想象力會變得特別敏感而強大。任何一個小小的刺激,在群體中都能激發無窮無盡的聯想。

在這種情況下,群體看不清事實,只能看見幻想。群體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當今社會中很多媒體沒有了解清楚真實的事實而斷章取義,在沒有證據顯示貓狗等寵物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之前對資訊添油加醋。人言可畏,寵物們被主人隨意拋棄,而那些主人們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裡。在他們被媒體迷惑沒有辨別是非能力情況下,隻言片語之間決定了寵物的命運。因此在真實世界中,許多傳言根本不是事實。而是豐富的想象力腦補出來的謠言。

即使經過微不足道的小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和想象後,就會變成一場巨大的陰謀。因此對於群體來說,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群體想象的事實。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7

群體雖然智力低下,但有時會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發生了駭人聽聞的“九月慘案”,一群店主、泥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愛國主義的鼓動下,在巴黎城內展開了大屠殺,在無意識的狂熱氛圍中,這些市民喪失了理性,認為自己的屠殺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榮的愛國主義任務,甚至在殺人後還前往政務要求請賞。但殺人的同時這個群體又表現出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遲犯人時,他們非常紳士地遵循了女士優先原則,把最好的觀看座位讓給女士。這種道德和罪惡一樣,都來源於群體極端而偏執的情感,並且都是無意識的。

而這種“高尚”的道德也在其他領域有所體現。

為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辯護的律師遭到百姓的指責與謾罵,在震驚韓國的“n號房”案件中尤其明顯,伴隨著市民的無數抗議電話與對律所官網的攻擊,沒有律師願意為主犯趙博士辯護。因為很多市民並不瞭解法律,只知道你身為律師“為惡人說話”,那麼你也是“幫凶”。主犯趙周斌的確罪大惡極,所犯罪行也沒有任何洗白的餘地。而辯護並非洗白,另一方面也是在捍衛司法尊嚴與公正。如今不再是那個存在“陶片放逐法”的年代,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情況下,有律師也是不能逃離應有的制裁。掩藏在歡呼與正義的氛圍下,皆是腐爛與臭味。這不是那些人性的電影,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司法潰爛成這樣,就是他們所說的“正義”嗎?

本書雖然沒有進行科學研究全憑經驗總結,但是精準描述了群體社會種種問題因此極具現實意義。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群體洶湧的時代,我們要時時警惕,不斷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跟風沒有錯,錯在於盲目跟風。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8

隨著理想的逐漸消失,種族也將失去使其融洽、團結和強大的東西。個人的個性和智力可能增長了,但與此同時,種族的集體自我意識也將被極其強烈的個人自我意識所代替,並伴隨著種族特徵的衰退和行動能力的減弱。原先是一個民族、一個聯合體和一個整體,最後成了一群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的人,由於傳統和制度的作用才勉強聚集在一起。他們被個人的利益和希望弄得四分五裂,不知道如何是好,什麼事情都需要領導,這時,國家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隨著古老理想的徹底喪失,種族將最終完全失去自己的靈魂,成了一群獨處的個人,回到了起點:群體,表現出一切短時間的特徵,步調不一,沒有前途。文明失去了穩定性,只能隨風飄散。民眾掌握了至高無上的大權,社會變得越來越野蠻。文明似乎還能輝煌一段時間,因為它仍擁有漫長曆史所建的外牆,但那其實是一座已被蟲蛀空的大廈,支撐不了多久,暴風雨一來就會倒塌。

從野蠻到文明,一路追逐著夢想,而當這種夢想失去了力量,便開始衰落,走向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週期。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9

更像是一張應該被釘在床頭的便籤,讓我們儘量保持清醒。

一、群體心理

心理群體的特質是人性的特質決定的,人性的特質在不同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所以群體心理是無意識的,同時,群體也是衝動的奴隸,強烈的情感暗示能帶來巨大的能量,也能帶來巨大的破壞。

當個人融入群體時,智商不如獨立時來得高。三人市虎,以訛傳訛,當某一件事得到數千名目擊者的證實,真想很可能漸行漸遠。

二、影響群體的意見和信念的因素

1、種族。

2、傳統觀念。

3、時間。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讓人更道德,也不能讓人更幸福,受教育的目的是不斷獲取謀生的技能,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

5、簡短、模糊、重複的口號式語言,經過不斷地傳播,更具有力量感。凡事民眾接受的觀點,最終都會頑強地紮根於社會最上層,不管觀點多麼荒誕。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種族不斷形成各種必要的特質,讓這種理想變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當一種文明的強盛和複雜性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停止發展,然後迅速走向衰弱。

伴隨著理想不斷消亡,種族不斷喪失越來越多的使之團結、和諧、強盛的特質。個人的個性和水平可能會得到提升,但與此同時,種族的集體自我意識會被過度發展的個人自我意識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是種族特徵的弱化和行動能力的降低,最終成為一盤散沙。恰恰在這個階段,當這些擁有不同利益和願望的群體不能自我管理的時候,國家開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到文明,在理想破滅之後走向衰敗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生命的迴圈過程。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0

二零一五年秋,我去芬蘭阿爾託大學交換學習,年底買好了機票飛馬德里和羅馬。沒幾天,巴黎發生了恐怖襲擊,行程被迫取消。今年剛定好了去巴黎的行程,“黃馬甲”事件又鬧的沸沸揚揚。父母反覆叮嚀巴黎危險,國內的許多公眾號恨不得把法國渲染成人間地獄。但巴黎的同學卻跟我們說沒事,聖誕節一切如常。不管哪種說法,皆是一面之詞,若非親眼所見,就不可偏聽偏信。

網上瘋傳的視訊裡一擁而上的瘋狂場面讓我想到曾經聽過的一段話:“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

後來一查,此言原來出自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乾脆翻出來讀讀。巧的是,龐勒就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法國在歐洲是個很特殊的國家,很多事情都是法國先行,諸國效仿。法國人對於社會運動也常常表現的很激烈。從1789年到1870年,巴黎就發生了多次重要起義,還有後來1968年的“五月運動”。金融危機爆發的這些年來,國家經濟下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又加重燃油稅,民眾的訴求得不到迴應,也難怪會採取一些極端行動。

對於這些事,我不夠了解,也不便隨意評論。只是就書論書,談談感觸,或者說僅僅是述而不作。

龐勒寫過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書籍,只有這本《烏合之眾》最為出名。在我看來,他的言語很激烈,甚至帶著些許偏見。但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極為精彩,很多觀點鞭辟近裡,入木三分。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體現出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的特徵。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削弱,從而個性也被削弱。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群體是一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龐勒在談群體的時候也談民族。他說,遺傳賦予了每個種族中的每個人以某些共同特徵,這些特徵加在一起,便構成了這個種族的氣質。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凡是與這種性格不符的模式,都不過是一件借來的外套,一種暫時的偽裝。龐勒認為社會組織就像一切生命有機體一樣複雜,我們還不具備強迫它們在突然之間發生深刻變革的智力。對一個民族有致命危險的,莫過於它熱衷於重大的變革,無論這些變革從理論上說多麼出色。如果它能夠使民族氣質即刻出現變化,才能說它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時間具備這樣的力量。

除了談民族,他還講教育,文中提到了法國前公共教育部長朱勒。西蒙先生的一段話:“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複的好,模仿的也出色——這實在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預設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經驗、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

龐勒認為當時法國的教育使得一個充分發展的人出現了,然而他也是一個精疲力盡的人。成家立業,落入生活的俗套,然而只要落入這種俗套,他就會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中,僅此而已。這樣的狀況,中國又何嘗沒有呢。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整個教育體制。

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一書中就有說道:“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民眾之於國家,有著不可忽略的力量。龐勒說:“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雖然這本書首版於1895年,距今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但這樣的趨勢並沒有改變。

我很欣賞這樣有前瞻性且鋒芒畢露的作家,敢於爭鋒相對,說出自己的觀點,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在眾人都強調真實的時候,龐勒敢說:“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著更多真理。在歷史上,表象總是比真相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在大家都一邊倒地宣揚人類“理性”的偉大之時,龐勒敢說:“在自然界,完全受本能支配的生物作出的一切動作,其神奇的複雜性令我們驚歎。理性不過是較為晚近的人類才具有的屬性。無意識在我們的所有行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無幾。”

在中國,最具有現實意義,最受歡迎的學說多半講的都是集體主義的意識形態。像《烏合之眾》這種反集體主義的著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拋開政治立場不說,龐勒的很多觀點至少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觀內省。

很多時候,讀一本書並不能懂一本書,可能要讀一屋子書,才會突然明白曾經看過的某一本到底在說什麼。當下所能收穫的也許僅有隻言片語,比如那句:“在這些我們能夠明確觀察到的現象背後,另有一些我們只能隱約看到的現象,而在它的背後,還有一些我們一無所知的現象……”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1

從眾。某種程度上也是個體的理性選擇。當一個個體跟隨集體行動時,面對未知的風險,生存概率是很大的。比如一群人沿著一個方向走,即便有可能遇到危險,但合作抵禦的能力也很大。而一個人孤獨的探索,更多的成了第一個吃蟑螂而不是吃螃蟹的人。正因為從眾,因為抱團,才成就了今天的人類。

為什麼群眾容易被感情,影象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所喚醒?因為抽象的邏輯很大程度是學問專業化,知識化後才逐漸形成的,感情,影象在早期人類的判斷中更加重要,也許也更加可靠。即便在現代,也許符合人類最質樸感情的事物和選擇,在根本上是最符合人類長遠整體利益的,比計算來得有效。

群眾喜歡強者,服從強者,因為面對一個混沌的未來時,做選擇是很痛苦的,自己強迫自己更加痛苦。強者也許在群眾心目中起到的作用是,作引路燈,跟著一個人走比自己走有安全感。第二,有個人強迫自己,比自己強迫自己來的舒服。

人是需要組織的。社會厭惡無組織,無秩序。人類社會偏向於喜歡低熵環境,然而這是很耗能量的,也許一種秩序是外在的,如同膠合板,把木頭原有的秩序打破,再用膠水粘起,容易造型。但它的穩固性不如天生的木紋機理。膠水失效,就是一盤散沙。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2

花了幾個早上美好時光將這本書讀完,一開始讀的時候感覺特別震撼,雖然距離作者寫下此書的年代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還是感覺文章中個各個觀點在現在依舊很適用。

人類是屬於群居動物的,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就成為了一個群裡,因為有了這個群體,人們會顯得更為從眾更為無意識。還印象中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去看煙花,在去的分叉口中,一個人說煙花在這邊,大家跟我走,結果無論是知道還是不知道的路全部都選擇了跟他一起走,即使是那些年年來看煙花知道路的人,也是毫無意識的跟著他走了,雖然明知道他帶的是一條錯路,但是很多人就是單純盲目的跟著一起走。

其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明明自己不喜歡一件東西,卻還是要讓自己符合大眾的審美,因為不想自己看起來和別人不一樣?明明沒有什麼事情,可是下班了還是會等大家一起離開,因為不想自己看起來和大眾不一樣。是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不想成為標新立異的人,我們都不希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我們都願意成為大眾的一份子,久而久之,當這種成為習慣時,我們也就慢慢的變得無意識與麻木,慢慢的變成了小時候我們看起來都一模一樣的大人。

文章雖說有些觀點過去偏激,但是大部分觀點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適用的,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無論這個時代這樣變化,只要有人,有一個群體,那麼總會有群體從眾現象,總會有存在這樣的從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