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清明節的由來作文4篇

才智咖 人氣:5.23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清明節的由來作文4篇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想許多同學都知道這首關於清明節的詩,但是你們對清明節的來歷是不是很清楚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國亂出逃,來到了一個非常窮的地方,這是他們的食物也沒有了,身邊只有介子推等幾個臣子了。重耳因長期風餐日晒餓的快不行了,介子推偷偷的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羹湯給重耳吃,但重耳並不知道這是介子推自己身上的肉,過了許久,重耳才知道並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作了晉國國君後的重耳獎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臣子,但唯獨沒有介子推,許多人都未介子推鳴不平,勸他去面君討賞,但介子推並沒有去,而是帶著母親在綿山隱居。晉文公聽說後羞愧極了,親自帶人登門去請介子推,但這時的介子推已離家去綿山。晉文公帶人來到綿山,但莽莽大山,讓他們無法找到介子推,為了將他找出來,於是晉文公下令火燒綿山。大火併沒有將介子推逼出綿山,卻將他活活燒死了。火熄滅後,大家看到的是介子推揹著母親,靠著一顆大柳樹燒死了。晉文公見狀十分悲傷,這時大家在樹洞裡發現了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去時,發現那棵老柳樹又復生了,所以,寒食節的後一天是清明節。

看了這個故事你們是不是對清明節有了更多的瞭解。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2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3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

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

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嘆著氣說:“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想到重耳在苦難中還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動。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當重耳知道這件事時,感動得流著淚說:“你這樣待我,我將來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只希望你將來作個好國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著老母親躲進綿山裡去了。

重耳帶人搜山,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說:“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燒山,但始終不見介子推走出綿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他要報答的人,已經被燒死在一棵老柳樹下了。

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為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帶領群臣去綿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來到墳前,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重耳望著這棵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絲,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還把那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

從此,重耳始終懷念著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為此,寒食節、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過節之時,人們喜歡用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還把柳枝插在門前、溝邊的泥土裡。哪知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裡活在哪裡,沒幾年,漫山遍野佈滿了柳蔭。

直到現在,清明節戴柳插柳的風俗仍然在中國民間流行著。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篇4

又到了清明節,我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悼念已逝親人的沉悶氣氛。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說起清明節不得不提起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一天重耳餓暈在地上,跟隨他的介子推, 四處找食物也沒找到,眼看重耳奄奄一息,介子推忍痛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餵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重耳做了國君之後,就封賞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沒有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便隱居綿山。後來,有人向重耳諫言說“要是沒有介子推,大王那有你的今天,介子推才是最大的功臣啊!重耳一聽,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深山,不肯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那知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仍不肯出山,在這場大火中活活的燒死掉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忌菸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的食物。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掃墓也稱為上墳,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 至4月6日。掃墓時,人們要帶紙錢、水果、酒、食品、鮮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為墳墓添上新土,然後磕頭,祭拜 ,最後 吃掉酒食。

至今,清明節已成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被國家列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祭奠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