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陽節的來歷作文

才智咖 人氣:2.1W

1重陽節的來歷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作文

在傳統意義上,日月併為陽九的重陽,強調的是避邪消災。據說,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說:“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裡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說:“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2003年重陽節,國家郵政局專門發行了一套特種郵票來紀念這個傳統的節日,並把《重陽節》特種郵票的首發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縣舉行,這時,民俗中重陽節的源頭地才為我們所知道。2005年年底,中國民俗協會正式將上蔡縣命名為“中國重陽之鄉”。

唐宋開始,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人們生活狀態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本質的祈求。長生與延壽,逐漸代替了消極的避邪消災與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兩千年的流傳中,經過不斷的傳承、選擇、優化和賦予,它形成了我國乃至華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區,獨具特色的宣洩思鄉思親和祈壽的民俗活動。從陳樹填詞、朱德榮作曲、歌手陳少華唱紅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們同樣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親之情,它同樣不知道牽動了多少遊子的羈旅之心。

今天的重陽節又有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敬老日”,取九乃大數,寓意健康長壽,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賦予重陽節敬老愛老的新內容。作為傳統佳節,古往今來,人們都在這一天,開展敬老祝壽和登高遠望的活動。

2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丟擲,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3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丟擲,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4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5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詩《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鋪敘了老人節宴會、飲菊花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重陽節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6重陽節的來歷

“逢佳節備思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小朋友你們一定知道這首詩是寫重陽節的,可是你們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嗎?哈哈!不知道吧,那我今天就介紹它的來歷吧。

在很久以前,汝南縣有一條河。汝河兩岸年年都要發生可怕的瘟疫。每次瘟疫流行,汝南縣就會死很多人。縣裡有個叫恆景的小夥子,他十五歲的時候,父母都染上瘟疫死了,恆景很傷心。村裡人告訴恆景:“瘟疫是汝河裡的瘟魔,瘟魔每年出來一次,害死很多人,但瘟魔力大無比,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要想除掉他,只有到深山裡找一位有本領的仙人才行。”為了替父母和鄉親們報仇,恆景立志要殺掉瘟魔,為人民除害,他決定進山拜仙人為師。恆景不知道仙人住在哪裡,但是他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找到仙人的住所,他翻過七七四十九座山,跨過九九八十一條河。餓了,摘些樹上的野果充飢;渴了,捧幾口路邊的溪水解渴。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恆景還沒有找到仙人。這天,一隻鴿子飛到恆景面前,不住地向他點頭,像要為他指路,於是,他就跟著鴿子走,找到了仙人。恆景跟著仙人刻苦學藝,早起晚睡,勤學苦練,武藝長進很快。終於有一天,仙人對恆景說:“你可以下山為人民除害了,帶上這包茱萸藥,瘟魔就不敢靠近你;喝了這杯菊花酒,就不會染上瘟疫病了。”

恆景回來的這天正是九月九日,他讓人們去山上躲避,自己在村子裡跟瘟魔戰鬥。瘟魔出來了,他長得醜陋極了,恆景把瘟魔打得精疲力竭,最後,瘟魔被他打死了。

從此以後,就把九月九日這一天定為重陽節,在這一天人們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

小朋友你們知道重陽節的來歷了吧!

7重陽節的由來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但這3種說法究竟哪種正確,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們尚無定論。

8關於重陽節來歷的作文

在傳統意義上,日月併為陽九的重陽,強調的是避邪消災。據說,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說:“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裡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說:“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2003年重陽節,國家郵政局專門發行了一套特種郵票來紀念這個傳統的節日,並把《重陽節》特種郵票的首發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縣舉行,這時,民俗中重陽節的源頭地才為我們所知道。2005年年底,中國民俗協會正式將上蔡縣命名為“中國重陽之鄉”。

唐宋開始,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人們生活狀態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本質的祈求。長生與延壽,逐漸代替了消極的避邪消災與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兩千年的流傳中,經過不斷的傳承、選擇、優化和賦予,它形成了我國乃至華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區,獨具特色的宣洩思鄉思親和祈壽的民俗活動。從陳樹填詞、朱德榮作曲、歌手陳少華唱紅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們同樣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親之情,它同樣不知道牽動了多少遊子的羈旅之心。

今天的重陽節又有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敬老日”,取九乃大數,寓意健康長壽,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賦予重陽節敬老愛老的新內容。作為傳統佳節,古往今來,人們都在這一天,開展敬老祝壽和登高遠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