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拜月中秋傳統習俗

才智咖 人氣:1.26W

中秋節又稱月節、追月節、拜月節、玩月節。從唐代中葉開始,中秋賞月之風日盛,成為時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婦孺成誦。他的《把酒問月》,從“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寫到“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寫出了人生的感悟

賞月拜月中秋傳統習俗

明清時期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性意義和現實社會的倫理意義。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秋天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明清時期,祭月、拜月成為全國通行的習俗。清代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清代有特製的祭月月餅,這種月餅較其他月餅為“圓而且大”,“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特製月餅一般在祭月之後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來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場上買一種特製的“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光菩薩像,月光菩薩端坐在蓮花座上,旁邊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搗藥。這種月光菩薩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長,畫像金碧輝煌,非常精緻。當時,家家設月光菩薩神位,供圓形的果、餅與西瓜,西瓜要切成蓮花狀。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後,將月光紙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來的供品。

明清以後,北京中秋節新添了一個節令物件——彩兔,清人暱稱玉兔為“兔兒爺”。人們用黃沙土做玉兔,裝飾以五彩顏色。兔兒爺的製作工藝精美,造型千奇百狀、滑稽有趣,京城人“齊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兒爺給市井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20世紀初,民間索性將祭月稱為“供兔兒爺”。名稱的變化,包含著豐富的文化資訊,高懸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裡已俗化為可觸控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雖然人們依舊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聖的品性,成為一種世俗觀念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