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黑板報設計

才智咖 人氣:2.11W

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國民的共同節日,此節源於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五一勞動節黑板報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五一勞動節黑板報設計

“五一口號”得到積極響應

“五一口號”釋出第二天,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即集會討論,一致認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是中國“政治上的必須的途徑”“民主人士自應起來響應”。

5月2日,李濟深、沈鈞儒與在港的各民主黨派代表歡聚一堂,對“五一口號”進行了熱烈廣泛的討論。

5月4日,陳嘉庚代表新加坡華僑致電毛澤東,響應“五一口號”,希望早日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5月5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李濟深、何香凝,中國民主同盟的沈鈞儒、章伯鈞,中國民主促進會的馬敘倫、王紹鏊,中國致公黨的陳其尤,中國農工黨的彭澤民,中國人民救國會的李章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蔡廷鍇,叄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的'譚平山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郭沫若,聯名致電毛澤東,響應中共五一號召,擁護召開新政協。同一天,他們還向國內各報館、各團體及全國同胞發出《響應中共“五一”號召的通電》,指出:中共五一號召“事關國家民族前途,至為重要。全國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討辦法,以期根絕反動,實現民主。用特奉達,至希速予策進。”

5月7日,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發表《擁護中共“五一”號召告臺灣同胞書》,稱“五一號召”“正切合全國人民目前的要求,也正切合臺灣全體人民的願望。”號召臺灣同胞“趕快起來響應和擁護中共中央的號召”。

5月8日,在港的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以《目前新形勢和新政協》為題,連續召開座談會。郭沫若、章乃器等十幾人發表演說,一致認為中共“五一口號”對於團結各黨派,動員廣大人民民主力量,促進革命勝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5月23日,民建在上海祕密舉行常務理事、監事聯席會議,通過了“贊成中共‘五一’號召,籌開新政協,成立聯合政府。並推章乃器、孫起孟為駐港代表,同中共駐港負責人及其他民主黨派駐港負責人保持聯絡”的決議。這個決議宣告民建放棄了最初成立時“不右傾、不左袒”的路線,選擇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建發展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裡程碑。

6月9日、6月13日、6月25日,中國致公黨、中國民主同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分別發表響應“五一口號”的宣告。6月,在香港的各界民主人士柳亞子、茅盾、朱蘊山、胡愈之等125人,婦女界代表何香凝、劉王立明等232人,也相繼發表宣告,熱烈響應“五一口號”。

從6月份起,在民盟中央的倡議下,以香港為中心開展了一場新政協運動,各民主黨派為準備召開新政協,紛紛舉行討論會、座談會,撰寫文章,貢獻意見,研究辦法,草擬各種方案,在當時,形成了一個為召開新政協獻計獻策的熱潮。

農工黨在1948年9月作出的《政治決議》中強調:“我們與中共不僅是今天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革命戰友,而且是建設新中國的長期合作者。”總部在北平的九叄學社,處於國民黨高壓統治之下,不便發表公開宣告,直至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才得以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擁護中共“五一”號召暨毛澤東八項主張的宣言》。

總之,“五一口號”釋出後,短時間內,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海外華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紛紛以發表通電、宣告、宣言、方式,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並欣然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和安排,克服重重困難,輾轉北上解放區,共商建國大計,籌建新中國。

“五一口號”成為重要歷史界標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進入北平。這是同前來迎接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其他民主人士在西苑機場合影。左起沈鈞儒、朱德、董必武、李濟深、陳其瑗、郭沫若、黃炎培、毛澤東、林伯渠、馬敘倫。

1949年1月22日,到達解放區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無黨派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譚平山等55人聯合發表題為《我們對於時局的意見》的宣告,明確宣告:“在人民解放戰爭進行中,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

1月27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瀋陽發表《對時局的宣告》,強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必須在中國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共領導下,才有不再中途夭折的保証”。這是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在政治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這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和策略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五一口號”釋出之後,中共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相互關係發生了歷史性改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對於“五一口號”的熱烈響應,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標誌著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已經在政治上實現了從同情和傾向中國共產黨到公開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轉變,這種轉變是中共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關係的根本性、歷史性轉變,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在中國革命即將勝利的重要歷史關節點,認同了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政治價值理念,心悅誠服地承認和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發展史上的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歷史界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模式由此而初步奠定。

1948年8月1日,毛澤東電復香港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無黨派民主人士,要求他們迅速就新政治協商會議的時機、地點、何人召集、參加會議者的範圍以及會議應討論的問題等共同研討。從8月開始至1949年8月,應中共中央邀請,經上海、香港黨組織周密安排,華北局、東北局密切配合,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華僑代表陸續從香港及國民黨的統治區到達東北解放區的哈爾濱、華北解放區的河北平山縣李家莊,最後到達和平解放的北平古都,參與新政協的籌建工作。

1949年9月21日,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地區、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宗教界、海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代表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新政協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掀開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