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幾號是七夕

才智咖 人氣:3.18W

2016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2016年幾號是七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

2016年幾號是七夕

  2016年幾號是七夕

  2016年七夕節情人節 8月9日 農曆 七月初七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最早源自於漢代,在《西京雜記》有相關的記載,例如“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不過根據歷史來看,七夕節的起源其實根本上還是自然崇拜,如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神話故事的編織也比較擅長,所以便將牽牛星和織女星化為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

七夕節的習俗

1、為牛慶生

七夕節之所以有中國情人節的俗稱就是因為傳說中西王母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開,但是他們不畏艱辛,對愛情的渴望使得他們一年又一年的堅持和等待,在每年的七夕節時,牛郎就會跨越天河去與織女相見,而使得他們相見的`關鍵就是牛郎家中的老牛,它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2、織女祈願

七夕節時會有很多人按照傳統去祭拜織女,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早日獲得一段良緣,而已婚的則是希望家庭安穩,感情堅固,讓自己的未來更加美好,這種祭拜行為幾乎貫徹了整個中國地區,甚至東南亞某些國家也深受此習俗的影響,到了七夕節也會如此去向 織女祈願。

3、吃巧果

巧果雖然名字有果,但它卻不是天然生長的果子,一般都是由人們用油、面、糖、蜜去做的。巧果的來源記載比較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那時候的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一般是在七夕節當天比較興盛,平日裡很少會製作巧果進行銷售,相傳在製作巧果時,還會在其身上捏塑出各種關於七夕的圖案。

七夕節吃什麼食物

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

山東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TAGS:幾號 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