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禪語50句

才智咖 人氣:5.15K

人越受苦之時,尋求救護的心便越懇切、真誠,此時的祈求也最為“靈驗”,這便是皈依的真正內涵。以下是語錄網小編分享的學誠法師禪語50句,歡迎大家閱讀!

學誠法師禪語50句

1、離開了其他人, 一個人是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 自己與他人, 個人與社會, 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2、發心,是激發內心的力量, 不在於說什麼, 不是憑興趣想去做什麼。 一旦遇到困難就放棄, 這是不負責任。

3、痛苦跟快樂實際上是人的主觀世界的事情, 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因素。

4、多看他人的長處, 常思自己的不足, 則開萬善之門。 懂得體會他人的付出, 常懷感恩之心, 則是快樂之源。

5、仇怨,唯有愛心和忍耐來化解,才能終結。 否則只能用一生又一生的時光去重複痛苦。 解怨釋結雖然做起來並不容易 。

6、 做事講理,做人講情。

7、不是文字,不立文字。

8、想的太多的人,往往做的太少。

9、 求籤算卦,說到底是對自己沒信心, 只好寄希望於外在。 人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心念和行為, 便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10、人來到世界,不是來享受的,是要開創事業的,做有益的事情,一件做完了,再做另一件。

11、慎終追遠, 緬懷先人, 不僅僅是抒發思念之情, 重點在於策發起內心的責任感。

12、多看他人的長處, 常思自己的不足, 則開萬善之門。

13、仇怨,唯有愛心和忍耐來化解,才能終結。 否則只能用一生又一生的時光去重複痛苦。

14、名相是世俗社會使用的方便,內心不要被它障礙、束縛。一個境界對自己的影響,意味著自己內心對它的'認知;如果能夠解開內心的執著,便可自在於外境。

15、痛苦跟快樂實際上是人的主觀世界的事情, 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因素。

16、放不下的只是內心的回憶,並不是某一個人。

17、晚上忘了白天沒做完的事, 白天忘了晚上睡不著的事。

18、煩惱是自找的

19、所謂的感情,只是一場交換,一場“我執”與“我執”的較量,所以總是在傷害別人或被人傷害。痛苦的根源不是感情,而是我執,只有逐步放下我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20、修行需要在具體的人和事上去用功, 去觀察,去作意。

21、善,就是能給自己和他人的現在、未來能帶來樂果的行為。善良的發心,還要有智慧的輔助才能達成好的結果。

22、人追求向上的動力,來自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佛性。離苦得樂、追尋光明,是每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生命最本源的願望,它推動著我們不斷向前。然而,若缺乏正確的引導,人們在前進過程中很容易被各種境界所迷惑,向著外在去發展,錯認了快樂之本,陷入迷局。

23、人不僅需要學習生活的知識,也需要接受覺悟的教育,如果缺失這一部分,人類的生活絕對難以平衡。

24、如果沒有菩提心,看到外在種種複雜沉重的境界,肯定會承受不了,唯有靠真實的發心,才能轉化這些境界。跟隨師友的引導慢慢學習。

25、佛法有三重境界:人天乘,聲聞乘,佛乘,人間佛教不是僅僅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的,而是趣向大乘行果的菩薩道,它重在現實人生的改善進步,並以此為基礎進趣無上圓滿的佛果。

26、不懂得道理的行為是無力的、不能長久的。“見如目,行如足”,以見導行,知見上清楚了,心理建設做好了,然後去行動,這樣的行為才是理智、堅定、坦然的,否則會走得很辛苦、猶豫,容易放棄。所以人不能光有善念,更要有正念,正念就是知道為什麼要行善,何為善,怎樣行善。

27、學佛是一個改變的開始,不要急求果報。這顆心,需要慢慢、慢慢、慢慢去熏習才能改變,就像一棵小樹必須要經歷數十年寒暑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無法速成。堅持去三寶地、親近師法友團體。生命由業果決定,不是由情緒決定。

28、佛是徹底圓滿覺悟的人,菩薩是發心成佛的人,自己喜歡那尊佛菩薩,就可以向哪尊佛菩薩祈願。如理的祈願,就如同想到自己的榜樣,能有力量、有方向、有希望。

29、放下不是一個行為,是一種心態。遠離境界不是真正的放下,當面對境界時內心仍舊平靜,才是真正的放下。

30、:佛法說的無我,並不是“空無”之意,而是沒有一個天生如此、渾然一體、絕對不變的“我”。輪迴的是一個相似相續的“神識”,眾生執著此為一個不變的“我”。

31、在外境上想象,無論順逆都是妄想;佛法所談的是觀心、轉心,面對每一個境界時,把握這顆心的善惡。

32、佛法要弟子遠離“悔箭入心”,這是執著,執著於自己的缺點和過失而走不出來,一味否定自己,喪失希望和力量;如理的懺悔是放下,看到了過失,決心改正它,把自己從惡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反省過失不是為了打擊自己,而是為了更好向前。

33、誰的人生不曾遭遇過逆境呢?關鍵看自己怎麼去面對。心理脆弱的人,逆境就是絆腳石,乃至堵死了人生的道路;心理強大的人,逆境則是墊腳石,乃至步步組成了人生向上的階梯。所以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太弱小。

34、因感果還需要緣,如果把緣拿掉,因就無法感果。

35、:如果自己不世俗、視野很廣闊,一定會對各種不同的存在懷著包容和理解,對每一個生命懷著善意和柔軟。

36、我們努力生活、修行,都是為了離苦得樂。但是世間所認識的苦樂,與佛法所認識的苦樂完全不同。

37、修行需要在具體的人和事上去用功, 去觀察,去作意。

38、“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功德的本意是內心的慈悲與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現在“功德”一詞涵義已經被異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質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個誤解。

39、越是計較個人得失,把自己的利益看得越重,就越是會感到委屈,如果人與人相處時都這樣做,最終會拖累所有人的幸福,也包括自己的;反過來,若人人都為他人著想,肯放下自己去利益他人,大家都會得到快樂。懂得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用對立、爭奪之心與人相處,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40、包容還是委屈,不是外在行為上的區別,而是自己內心的狀態。心裡超越了,放下了,就是寬廣、包容;心裡一直在計較、反抗,而外表卻隱忍不發,就會覺得委屈受傷。

41、有人以為放下“我”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人就失去了靈魂,如同機器或木石,甚至有人聽到“無我”就會害怕,這是極大的誤解。其實,放下“我”不僅不是損失,反而是更徹底、更圓滿的擁有,如同打破了沉重的桎梏,獲得了無比的自在與輕鬆。無我,才能有大愛,有無盡的力量。

42、對修行者而言,祈求是非常重要的功課。祈求,就是把自己內心的善願向佛菩薩報告,這是培養向上仰望的心、皈依心,是開啟自心向佛菩薩的通道。

43、人越受苦之時,尋求救護的心便越懇切、真誠,此時的祈求也最為“靈驗”,這便是皈依的真正內涵。

44、世俗諦和勝義諦是一,不是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範疇內來看待。簡單來說,世俗諦是談“有”的,勝義諦是談“空”的,我們學習的時候,對於因果、三寶、善法,要堅信其“有”,努力追尋;對自己的煩惱、執著,要思維其“空”,坦然放下。

45、眾生平等,是在本性上平等,眾生皆有佛性;而不是在緣起上相等,緣起相是千差萬別的。譬如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剛出生的小嬰兒只能吃乳汁,不能吃固體食物;大一點的孩子能吃點米糊,決不能強求相同。將人分為嬰兒、幼兒、青年、中年、老人,是不平等嗎?

46、“對自己每時每刻都不滿意”,還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我執”。放鬆下來,不要讓焦慮和痛苦的回憶像一個蓋子一樣把自己扣住了,去對別人微笑,用心去關懷、照顧他人,承擔一份責任,為了幫助他人而成長自己,不去求“愛”,“愛”自然會回到心中。

47、人的心是很強大的,從負面去想,就會產生很大的破壞性力量,如嗔恨、自卑、痛苦;但若能從正面去想,也能產生很大的建設性力量,如謙虛、好學、感恩。憑恃自己的長處而驕慢或執著自己的不足而壓抑,都是著相,都會帶來煩惱。接受自己,努力成長。

48、心靈的成長是指能夠勇敢面對自己過不去的坎,在一切境界中能以善意去面對,而不是為自己的不作為、不守規矩、逃避境界找藉口。

49、從另一方面而言,別人的發心如何,自己並不知道,一個人的意見看法只代表了自己的心理狀態。“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總是去觀察批評他人,不如從自己出發,自省自勉、身體力行,多做一些對大眾有益的事。

50、既要包容對方,也無需為他人的眼光所束縛。無論對外的排斥還是對己的逼迫,都是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