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偉業》影評3篇

才智咖 人氣:2.81W

《建黨偉業》這部影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週年而製作的獻禮作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篇優秀影評,歡迎閱讀。

《建黨偉業》影評3篇

篇一

看完《建黨偉業》這部影片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該片潛移默化地對觀眾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該片集中反映了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五年間的風雲變幻,為觀眾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

該片的重點是國共兩黨的實力如何從勢均力敵、針鋒相對,到最後共產黨技高一籌。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讓歷史的天平終於傾向了共產黨一邊。中國的歷史從此改變了前進的方向,共產黨的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從該片來看,得民心者的天下得主基調始終灌注整部影片。當時的不少人都傾向了共產黨陣營,這也是政治協商制度誕生得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證。相比之下,另一陣營得國民政府派系紛爭內耗,一黨獨攬,自挖牆角,眾叛親離。諸如蔣經國和白崇禧等驚世之才的一度無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淮海戰役,當勝利的訊息傳來的時候人們群眾歡呼雀躍,喝醉了的毛澤東微笑著靠在牆角。總是溫文的周總理則敞開衣衫與朱德相擁高唱《國際歌》,領導人的真性情給人一種特別的親切感。

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曾經輝煌耀眼的東方燃起的是熊熊戰火滾滾的狼煙,看著電影,想著歷史,心中無限感慨。真心希望像《建國大業》此類的影片有更好的發展。

篇二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僅是緬懷前輩的光輝業績,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新世紀,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要肩負起黨和祖國人民的重託,重塑這東方巨龍的雄姿。

《建黨偉業》,重溫中國共產黨建黨那段崢嶸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信仰以及他們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執著地去努力奮鬥,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新生的中國,譜寫了一曲瑰偉壯麗的文明之歌。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鬥和努力息息相關,血脈相連。

看完《建黨偉業》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內心異常澎湃,我被那個時代所震撼,被那個時代青年的激情和熱血所動容,被他們為了實現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所感動。我的腦海中始終閃現兩個詞——“責任”與“使命”。

到底是什麼催使他們從容的面對打擊、傷害甚至死亡?我想,那一定是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高度責任感。愛國使他們感知責任、使命使他們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價的尋求祖國富強、民主、自由之路。

無論在什麼時代,我們都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最大實現自己的價值呢?毫無疑問,那就是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當今世界,現代中國,我們的責任更加重大,使命異常艱鉅。祖國的強盛,中華的振興,任重而道遠。我們一定要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揮灑艱辛與汗水,為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奮鬥,譜寫新的華章。

忠於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當代有志之士永恆的追求。看了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曾經一度輝煌耀眼的東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戰火,滾滾的狼煙。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話:“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遐想著當年歷史的種種,心潮起伏。同時也感到了沉重的歷史使命感。如果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身處在這個劇變頻增、競爭激烈的時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的挑戰,把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需要全體中國人把強烈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為社會服務的具體行動。

作為一名有志之士,忠於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我們的畢生不變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報國為民的最有效的途徑。

篇三

《建黨偉業》的故事從1911年辛亥革命講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可謂是“風雷激盪”“鉅變迭起”。其間,著名歷史事件之多、相關歷史人物之眾、人物、事件互為因果相互牽扯的關係之複雜,遠遠超出了一部電影的容量。同時,絕大部分觀眾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只是個皮毛而已,因此,要在一部電影裡把這段歷史清晰地表述出來,對編導是最大的考驗。

由於眾多歷史事件和人物內在的關係太過複雜,因此編劇在儘量簡化、明晰歷史脈絡時,採取了抓住標誌性事件的辦法。比如關於宋教仁被暗殺導致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其間的紛爭糾葛足以另拍一部電影甚至是電視劇,但編劇在暗殺前,讓陳其美在宋教仁提出建立******演說時意味深長地點評了一句,暗殺後,用字幕打出“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

當然,儘管採取了刪繁就簡的策略,《建黨偉業》在涉及史實的部分還是相當嚴謹,因此觀眾若能事先對中國近代史多做點功課,將有助於看懂電影。

《建黨偉業》採取了多線敘事的方法。其中一條線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記,從辛亥革命講到五四運動;一條線是青年毛澤東的人生軌跡,從參加新軍到參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條線是中共成立前的歷史思潮,主要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辜鴻銘等人的'事蹟串聯。其間涉及不少歷史教科書中的反面人物,《建黨偉業》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臉譜化,很多細節上更接近這些人物的本來面目。

以袁世凱為例,無論是鎮壓戊戌變法還是改制稱帝,他都是一個絕對的反派,在過往的影視作品中,袁世凱往往被臉譜化為一個殘忍、愚蠢的大光頭形象。但是在《建黨偉業》中,周潤發飾演的袁世凱是個有手腕、有心機、有膽量對日本人破口大罵,甚得部下擁戴的總統形象,但最終因為“想過把皇帝癮”,結果“過把癮就死”。

關於五四運動中最出名的“三大賣國賊”之二的曹汝霖和章宗祥,近年來,隨著關於二人在抗戰期間始終拒絕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不做漢奸的史實被披露,對他們的評論也越來越客觀。顯然,這種評論也被帶進了電影中。比如,章宗祥和太太被學生困在趙家樓內,藉著牌桌上的幾句對白,點出了章宗祥在職務上的身不由己。另外,作為和“火燒趙家樓”齊名的“痛打章宗祥”這段史實,也被巧妙地藝術化處理為章宗祥夫婦脫身離去。

儘管頂著巨片的名頭,出品單位多達40家,但電影本身依然難以避免出現粗疏錯漏。

廖凡扮演的朱德打了場“個人英雄主義”的惡戰,槍炮轟鳴的好萊塢動作片範兒十足。這場“一個人的戰鬥”居然就是蔡鍔指揮的護國戰爭的濃縮。如此鋪排,未免有點惡搞之嫌。

片中毛澤東的服裝要麼是筆挺的學生服,要麼是漿洗熨燙得沒有一絲褶皺的長衫,外加一根很五四青年範兒的長圍巾。編導顯然忘了,求學時期的毛澤東一直是個貧窮學生。

《建黨偉業》是部全明星陣容電影,純屬“打醬油”的明星安排本應是非常簡單的,但黃建新導演顯然沒有意識到笑星一張嘴,正劇眨眼間會被消解為喜劇。馮鞏扮演的馮國璋和李菁扮演的袁克定開腔講話的那一刻,影院裡笑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