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電影《八佰》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才智咖 人氣:2.16W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國主義電影《八佰》觀後感範文(通用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國主義電影《八佰》觀後感範文(通用3篇)

愛國主義電影《八佰》觀後感1

螻蟻尚且貪生,在戰爭的巨大威脅下,老鼠也要求一個生。正如預告片中,閘北的大批難民正在湧向燈火輝煌的租界。

有人求生,有人卻在赴死。

上海郊外的田野中,一群軍人正在艱難地行軍,操著湖北口音問離上海還有多遠。這個細節很帶感,因為該團其實之前已經打殘,一半士兵是從湖北保安團補充的。

而遠處的上海城,已經在連番戰鬥之後遍地烽煙、殘垣斷壁。

一座倉庫,四百多人,四天四夜,淞滬戰場的血肉磨盤,已經將整個城市化為廢墟。當謝晉元站在樓頂遠望南岸,那一片燈紅酒綠的繁華氣象,越發襯托得北岸宛如地獄。

預告片有一點非常有趣,至今沒有出現任何一位主演的正臉,但這或許就是電影的本意:沒有個人命運,只有家國;沒有個人生死,只有八佰。

電影的歷史考據也做得很好。因為怕重武器打到對岸的租界引起國際衝突,當時的日軍也只能用輕型坦克和步槍攻擊四行倉庫,雙方大多數時候都是短兵相接,而預告片裡短兵相接的鏡頭,可以說是驚心動魄。

包括後面,幾名戰士在樓頂牢牢抓住一杆千瘡百孔的戰旗,這應該就是四行倉庫戰鬥著名的護旗之戰。電影中將如何呈現,非常值得期待。

從預告片來看,管虎導演一貫的手持寫實畫風和快節奏敘事依然得以延續,電影可看性極強。那種血火之間的殘酷與忠誠,得以一覽無餘地表達。

對應片頭的偷生老鼠,預告片結尾也是動物,一匹雄壯的白馬從殘破的戰場中一躍而起,颯沓飛馳,其中的隱喻意味令人無比亢奮。

沒說的,《八佰》,必看!

愛國主義電影《八佰》觀後感2

拍完《老炮兒》之後,頗為低調的管虎導演露面不多,他主要在忙活兩件事兒:一件是籌備新電影《八佰》(原名《八百啟示錄》),另一件是拍攝網劇《鬼吹燈之黃皮子墳》。近日在導演協會舉辦的年度研討會上,他接受了時光網記者的專訪。和管虎導演聊天特別有意思,他濃重的北京腔加上磁性十足的嗓音,經常讓人有種現實版“老炮兒”的恍惚感,聊起當下的市場環境,他顯得憂心忡忡,“現在當導演門檻太低,導演行業的榮譽感早就沒了。”

多年前,大家對管虎的印象還是個文藝片導演,他的《鬥牛》曾把黃渤送上金馬影帝寶座,也讓不少影迷記住了他獨特的影像風格。經過了評論兩極分化的.《殺生》和《廚子戲子痞子》,2015年管虎的《老炮兒》終於收穫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但他並沒有丟掉作為導演的“血性”和“任性”,籌備抗戰題材新片《八佰》,他覺得自己“有點小的責任感”,即使賠錢也要做出來。

在等待新片《八佰》搭景的時候,管虎又見縫插針地拍了總投資過億的網劇《鬼吹燈之黃皮子墳》,原因很簡單:“大家都覺得我不可能拍,但我就想試一下,因為特喜歡‘黃皮子墳’的知青野史。”在管虎眼裡,“網劇是種大趨勢,如果你不擁抱它,肯定會被時代淘汰。”提起曾經合作過的“小鮮肉”,管虎覺得那都是外界加給他們的光環,其實都是很好的孩子,比如《鬼吹燈之黃皮子墳》的主演阮經天,就是個“陽剛氣極重的漢子,特別招女孩兒喜歡,居然還會背黨章會唱國際歌。”

愛國主義電影《八佰》觀後感3

6月初,我有幸參加了《八佰》的一場內部交流觀影。16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置身於82年前那個特殊戰場,蘇州河兩岸,一邊是繁華的英美租界,一邊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奮戰的四行倉庫。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導演,用最簡潔的空間重建,即實現了對整場戰役的全方位還原,解決了戰爭片最困難的微觀戰場與巨集大敘事之間的矛盾。這樣舉重若輕的結構,甚至連《敦刻爾克》也無法做到。

如預期中的,《八佰》中的確不乏“燃”點、“淚”點,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我對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壯懷激烈的想象,但是這種填補因為審慎而讓我剛看完時甚至微微有點不滿足,覺得導演在對這場戰役的正面褒揚也即“熱血”的敘事上稍顯吝嗇,讓人看到了更多熱血之外的多角度審視。然而回頭細想時,又恰好是這些多角度的審視讓戰役更加真實和耐人回味。

比如說,影片一開始就是從逃兵的視角進入的。這是一個不同凡響的開場。幾個老百姓以及逃兵誤打誤撞被編入了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524團”(其實是第一營,為了對外營造倉庫內有一個團的守軍的假象,在通訊中用“524團”代替第一營)。這些人中有從鄉下來的青年和孩子,本來想見識大上海的繁華,被誤當成逃兵抓起來,送進四行倉庫;也有積極領餉消極上陣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隊的一員。這些本來習慣於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被迫經歷這場特殊戰役的洗禮,成為熱血寫就的“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