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1.15W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著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活著觀後感範文1

又看了一遍電影《活著》,這部94年的片子總能讓我內心掀起波瀾。餘華寫在書中的結局是福貴孤身一人趕著老牛福貴,在落日的餘暉中留下一抹憂傷的身影,讓人看讀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而電影的結局有家珍,有二喜,有饅頭,也算是個比較讓人放心的結局吧。而我想說的是,生命可貴,世事無常但卻一環連著一環,命運讓人唏噓不已。

憂傷的開始,似乎冥冥中決定了悲哀的後來。電影的開頭就是紈絝子弟福貴不聽妻子的勸告輸掉了全部家產,父親氣死在搬去破舊的房子的當天。之後福貴決定好好過日子,但卻被抓走,在福貴終於活著回到家時,發現母親已經去世,而自己的女兒只會看著自己笑卻再也不能說話。後來,福貴的兒子有慶被好友春生開車撞倒的牆砸死,不知道是命運的捉弄還是巧合,文革時,他的女兒鳳霞在那間曾經放過有慶屍體的病房生孩子難產而死。

影片的結構非常清晰,片中的人物深深受到了當時時代大背景的影響,時代氣息極強,是時代讓福貴這種小人物的命運變得悲慘,其中也深刻反映出當時時代的現狀,也反映了他們的生存狀況。當時的內戰,建國後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文革讓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慘的是平民百姓。而讓我最感動的就是,被抓去當壯丁,然後又稀裡糊塗的被共產黨抓去當俘虜的福貴,一直沒有放棄生存的慾望,他是踩著別人的屍體活了下來,為得就是與家人團聚。當一個人求生的慾望如此強烈之時,可知當時連生命都不能保障,人的生命更顯得珍貴。妻子家珍一直對福貴不離不棄,為的就是和福貴過安生日子,這種堅持讓人感嘆,她是福貴的精神支柱,生活雖艱苦,悲劇一再重演,但是他們對未來仍充滿期待,堅信著日子會越過越好,這種心態,實在令我佩服。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也不知如何定義自己的命運。我不相信宿命論,我相信我們每走一步路都深深影響我們的未來,即使外部因素不可護忽略,但命運是最終是自己把握著。那就認真生活吧,用心過好每個或平淡或轟動或無奈或驚喜的日子,去做想做的事,去追未完成的夢,即使沿途會受傷流淚也不要輕言放棄,就像鳳凰涅盤,至少痛過之後是重生。

活著觀後感範文2

經幾個好友的推薦,今天終於得空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含淚活著,淚流滿面,感動的一塌糊塗。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垃圾文化氾濫的時代,在這個專家學者教授校長官員瞎忽悠滿口跑馬只為謀取一己私利的狀況下,這部紀錄片深深的震撼到了我,不為別的,只為那句經典的話語:縱然含著淚,也要活下去。比起那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話,比起某人虛構的什麼夢,比起那些口號喊得響亮背後做著見不得人的那一幫人,你們一家深深的打動了我,讓我認清了什麼是奮鬥,什麼是責任,什麼是付出,什麼是回報。

這部紀錄片耗時十年,是張麗玲《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紀錄片的封山之作。該片講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滿懷憧憬,從上海到日本留學後,一家三口的命運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整整十年,張麗玲克服重重困難奔走於日本、中國、美國之間跟蹤拍攝,記錄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在上海、東京、紐約天各一方的生活景象,以及將對親人的思念深藏心底,胸懷理想,決不放棄,堅忍不拔,含淚前行的壯絕歲月!

該片曾於20xx年11月3日在日本富士電視臺週末黃金時段播出,在日本掀起感動大潮,反響空前。觀後感多達400多萬件,創富士電視臺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含淚活著》繼《小留學生》之後再次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

活著觀後感範文3

看完這部紀錄片,被片中的無數情節深深感動。其中特令人感動的場景歷歷在目:

其一:片中的主人公丁尚彪遠涉重洋在日本克服重重困難,打黑工節衣縮食,在寄錢回家為女兒求學提供物質上的準備的同時,始終不忘對女兒的深情教育。專門在上海廣播電臺為女兒點了《牽手》這首歌,並不忘教育引導女兒每當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就聽聽這首歌,這首歌及丁尚彪對女兒丁琳的教誨,使丁琳也備受教育與感動,特地將爸爸的點的這首歌及留言錄下來永遠珍藏。

其二:丁尚彪離開上海8年後,丁琳前往美國留學前中途乘飛機轉道日本利用僅有的一天時間與爸爸丁尚彪見面,一路上幫女兒搬執行李,一路觀察女兒成長的細節變化,一路的喜笑眼開,絲毫沒有向女兒表露出日本打工生活的艱辛以及對妻子女兒的深深思念之情。直到送女兒到了成田車站,因自己沒有合法身份證明而不能送女兒到達成田機場而父女飽含淚水作別。

其三:丁尚彪的妻子自從女兒前往美國留學後的五年時間內,連續申請12次簽證最終成功。也是在前往美國途中轉道日本利用72小時的停留時間與離別13年的丈夫見面。妻子臨行前的精心準備,給丈夫展示的是一個美麗、堅強、樂觀、對未來充滿憧憬與希望的好妻子。丁尚彪對妻子的到來也做了細心準備,特別將妻子結婚時親手製作的一雙枕巾中帶到日本的一個始終珍藏著,此時特意取了出來放到床頭,房間一直懸掛著的妻子的照片此時顯得更加醒目。丁尚彪差不多又在與女兒相見時同樣的地點與妻子見面,選擇平時極少光顧的餐廳與妻子共餐,13年終於等待了3天的相聚,彼此的關愛,再次成田車站的依依惜別,不得不令人感動!

其四:2年後,女兒終於學業有成,該是丁尚彪回家的時候了,他特意騎著自行車到自己第一次踏入日本國土時所在地,北海道一個偏僻的小鎮看看,感受15年來的艱辛與奮鬥,對這片土地的深深感恩!用他自己的話說,日本是他的第二故鄉。

其五:丁尚彪樸實的話話。國家有國家的責任,家庭有家庭的責任,作為丈夫,就應該擔起建立和諧的家庭,教育好兒女的責任。

其六:片中的解說詞作了精闢的總結,這一家三口,“走的是不同的奮鬥路,懷抱的是共同的親恩情!”

看完這部紀錄片,談點心靈感受:

一是強烈的責任感。丁尚彪懷著對家庭的責任,遠赴日本打黑工掙錢一心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改變這個家庭的命運,妻子也深懷一份責任承擔著教育好女兒的重任,丈夫寄回的錢一文都捨不得花,仍然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為的是女兒今後的求學有更多的積蓄。女兒也懷著一份責任,一定要努力學習,為了今後更好地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強烈的責任感激發他們走著不同的奮鬥路!

二是樂觀的精神。一家三口,親人彼此長年別離,經歷了多少生活的艱難困苦,沒有抱怨,微笑生活,始終對生活的美好前景充滿嚮往,保持著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是心懷厚重的親恩情。爸爸生日的點歌、深情的留言,母女的相依為命,自強不息,親人的彼此眷念,對象徵親情物品的珍藏,相聚離別時的千言萬語,這種親恩情讓一家三口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四是感恩之心生活。日本15年的黑工生涯,最後離別時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深感恩,女兒學醫就是為了更多的人身體健康,為了讓更多的人生活幸福!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也想起自己的父母,片中許多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相信天底下這樣的父母還有很多很多,這種始終懷抱責任、親情、感恩之心,並用自己的言行去實現,這些都是對子女很好的教育,簡單的說教不能教育好孩子,需要的是我們做父母的美好行動!

我很感動,只為活的更好。

活著觀後感範文4

觀看完電影《活著》以後,我意識到了一個很深的問題:活著是為了什麼?是的,這個問題困擾著每一個活著的人。而這樣一部電影也試圖向我們闡述一個”活著的意義“的問題,儘管這樣的意義並非一部電影所能夠闡述得清楚,可是這部電影也在儘量地闡述著。

電影《活著》講述了一個福貴一家人的生活經歷,從解放初期他是地主家的兒子,又是個的敗家子,輸光了家財。後來又投入了軍隊,投降返回了家鄉,之後又經歷了一系列生活變故。總結來講,電影《活著》通過描寫主人公福貴的人生坎坷路,向我們傳達了一種對於生活意義的探討。

可以說這部電影傳達給我們很多思考,一是活著為了什麼;二是人的生命對於歷史長河來說能夠彰顯幾分價值;三是怎麼樣面對生活當中的痛苦。

總的來說,《活著》我很推薦大家觀看一下。我們要活著更有意義,就應該從思考這三個問題開始,不經歷痛苦我們也不能夠變得堅強。不思考人生,我們也就無法實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希望大家的生活變得美好。

活著觀後感範文5

電影《活著》是由年代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的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

對於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我們還是有點緣分的。早在高中時期,我與母親一同在電視上看過,不過,那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後來,還多次聽語文老師講述過有關這部小說內容。現在,又在選修課老師的指導下有幸觀看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 (當然,這部電影上映比電視劇要早)。而今又在寫觀後感,可謂緣分頗深!

縱觀電影的全過程,其時代色彩比較濃厚,幾乎圍繞著上個世紀“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及“以後”這四個時期而展開演繹的。各個年代的特色比較明顯,描述和編演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餘影子——封建家庭,在其“大少爺”福貴的揮霍濫賭之下,慢慢被侵蝕、糟蹋,進而敗落、衰亡的故事;以及展示了主人公——福貴以“活著”為姿態、為縮影,鋪開了一系列悲慘命運和艱辛苦難的劇情,塑造了以福貴為中心的具有強烈的時代鮮明性的個人或家庭為“活著”而“活著”的形象。

但筆者認為,對於這部電影,並不是在每一個年代劇作家都盡力的讓劇中人物走向滅亡,而是在其逐漸滅亡中給予其“活著”的希望。

單看這四個年代,福貴的一家抑或親屬在三個時期都有死人,而且有的時期不乏死兩個。而電影恰恰所要表達的,是各個時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人亡。儘管有的人物被時代“造就”好了,但是最後的下場並不是我們想象的要好,並不完美,甚至有的比人亡還要悲催。而這些其實是精神謀殺,比死亡還可怕。

我們可以用歷史觀念來加以說明,福貴他爹死於勞苦大眾沒有解脫,社會文明程度低,思想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封建主義深厚的局面;有慶(福貴的兒子)的死看似偶然,其實與必然共存;鳳霞(福貴的女兒)標標準準是被“文革”給毒害死的,另外,還有“文革”時期的春生與王教授。

在“以後”這一部分裡,“活著”的希望是有的,最後影片以福貴與其妻子、女婿、外甥在一起吃飯的“幸福”場景而結束的,可謂意蘊深長、意義深遠,不過困難的去“活著”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但最後的場景也有暗示,以後會有希望活好的。筆者認為,這是這部電影得到部分人的好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它是悲觀主義情懷的`影片(大多數影視作品故事結局是美好的)。

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時,要對實體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儘管說影視作品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其與實體作品之間的關係是形影不離、千絲萬縷的,但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形象和心裡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影片是難以達到作者想要獲得的預期效果,也難以烘托或渲染出文學作品的氣氛;另外,有很多人物心理的微變化也是很難通過視聽效果來展現的。

但對於用文字語言描寫和敘述出來的實體作品,更能淋漓盡致的顯現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更能使讀者直觀的去品味和思考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動。也就是說,影視作品只是將我們對文學作品(劇本)想象的表面情景用視訊做了情景再現化的處理。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時只是停留在視訊對視覺表層次的感像。在影視作品裡,很多時候只是用簡單的一段段獨白去道明故事的緣由與始末,其目的是更好的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誠然,故事情節在曲折中發展,在發展中求矛盾,在矛盾中求問題的根源。而“活著”就是電影《活著》的主線路。就是為了生存下去而活著的矛盾所產生的故事情節維繫了影片的發展。單單“活著”一詞在影片演員對話內容中就出現過十多次,無論是福貴與春生被抓期間的對話,春生深夜裡偷跑出來與福貴以及福貴的妻子見面的交談中,都有顯現。“活著”是該影片故事情節發展的主要矛盾。

當然了,影視作品只是影視作品,它與文學作品是有一段距離的。不過,文學作品有的優點,影視作品是沒有的;影視作品有的亮點,文學作品是沒有的。

在《活著》這部影片裡,有許多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儘管該片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獎項。就演員配置上,在前兩個年代裡,人物鳳霞的扮演者卻始終是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承擔的角色;在福貴裝皮影的箱子上有幾個鉚釘,早已在“大鍊鋼”時期就被拆下來鍊鐵了,可是在影片的最後,福貴把幾隻小雞圈養在該箱子裡,而該箱子是完好無損的出現在螢幕上,其為同一箱子;另外,本片還有不少的穿幫鏡頭,這也是難以讓觀眾理解和接受的。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內地電影業得到全面放開,影視業迎來了它的春天,得到了蓬勃發展。國產片數不勝數,不勝列舉。但真正的大片,貌似沒有幾個,除了不斷重新整理國產票房的記錄,大陸國產片始終沒有叩開奧斯卡金像獎的大門,在這裡排除美國電影業排斥東方電影藝術。不過,部分影片、導演、演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也得到了世界觀眾的肯定。

筆者發現,大陸影視業有幾個通病,這也是我們影視界弊端。首先,不注重細節問題,穿幫鏡頭多;其次,侷限於狹隘空間,拘泥於一隅,缺乏視覺衝擊力;再次,以“星登陸”的方式,借明星效應進行“狂轟濫炸”。最後,摻雜低俗劇情,用以增加票房收入。也許,這些是我國電影業創造不出大經典之作的原因吧!

筆者希望我國電影業不要為“活著”而“活著”,要精神下去。管中窺測,一襲之見。上文,只是做為業餘的筆者的一些見解,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衷心的希望中國影視業創造出更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擁有巨大影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