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才智咖 人氣:3.94K

眼淚,是人最赤裸的情感釋放。第六期朗讀者以眼淚為主題,細數那些曾為我們流淚,和我們曾為之痛哭的人和事。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第六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第六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

【第六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一】

在不知不覺中,董卿的《朗讀者》已經伴隨了我們六個星期了。第六期的主題詞是眼淚,眼淚不只是因為悲慟,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感動。眼淚的味道是五味雜陳的,不同的是每次只有一種主味,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鹹。每一次的落淚,背後都有著一個故事,眼淚多數是真實的,但不要忘了還有虛假的眼淚。眼淚是水,代表了一種感情。水約佔人的70%,男性比女性多,年輕人比年長者多。奇怪的是女性比男性愛哭,年長者比年輕人愛哭,小孩子好像總愛哭。只要人活著,就會留下眼淚,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直至生命的消逝。

  陸川的眼淚為可可西里而流

2004年的紀錄片《可可西里》,至今備受好評。這是導演陸川率領100多人進入可可西里的無人區,用兩年的時間才將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記錄下來。2016年的自然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火爆社交媒體,背後的陸川同樣付出了難忘的艱辛勞動。陸川有言:“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淚。”在《可可西里》的拍攝中,陸川經歷了一次生死,失去了一個夥伴,流下了痛苦的眼淚。陸川朗讀的是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獻給可可西里的生靈。“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陸川的朗讀,不是看著文字,而是全程背誦,可見可可西里上的神聖而又脆弱生命已深入了他的血液。

  斯琴高娃的眼淚為母親而流

演員斯琴高娃,14歲登臺,已縱橫影壇50餘年,塑造了無數母親形象。斯琴高娃說,戲中很多的母親角色,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母親的影子。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不輕易落淚,卻在面對孩子的事時總是淚眼朦朧。在斯琴高娃的心中,母親對她的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斯琴高娃朗讀的是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獻給摯愛的母親吳雲。無論走得再遠,永遠有個人惦記著你,那就是母親。“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每每想起陰陽兩隔的母親,斯琴高娃就忍不住熱淚盈眶,長聲哭泣,現場更是一片哭聲。

  丁一舟和賴敏的眼淚為愛情而流

賴敏患有“小腦共濟失調症”,俗稱“企鵝病”。她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為愛行走,在漫漫的旅途中譜寫了真愛的讚歌。幾個月前,賴敏懷孕了。這個原本是高興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卻變成了難題。家族遺傳的病魔,讓他們喜憂參半,若是不能成功地治療,就只能含淚割捨腹中的胎兒丁路遙。賴敏早早就給未出生的孩子寫下了一封信,“我想每天吃完飯陪你一起散散步。”賴敏朗讀的是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夢》,獻給深愛的丈夫丁一舟。“畢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愛情。”丁一舟和賴敏在有限的時光內一路陪伴,讓“我愛你”三個字變得彌足珍貴。我們衷心祝願丁路遙能夠健健康康地來到爸爸媽媽的身邊。

  張家敏的眼淚為乳腺癌姐妹而流

張家敏第一次乳腺癌手術後,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身體。除了體膚之痛,更多的是精神與心靈的煎熬。在一番的陣痛後,張家敏艱難地走出來了。面對猝不及防的考驗,張家敏沒有低下頭,而是選擇了和更多的姐妹們在一起,為抗擊乳腺癌而努力。張家敏先是公開了自己的家庭電話,為患病的姐妹們提供傾訴熱線;後又和姐妹們成立了粉紅絲帶志願服務隊,為更多抗癌的姐妹們提供幫助。張家敏朗讀的是泰戈爾的《生如夏花》,獻給所有抗擊乳腺癌的姐妹。“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如今78歲的張家敏一直行進在乳腺癌防治宣傳的道路上。

  張魯新的眼淚為青藏鐵路而流

凍土科學家張魯新,被稱為“不哭的男人”。有一次,他和同事外出勘察地貌迷了路,把生命寄託在三根即將燃盡的火柴,那時他流下了慶幸的眼淚。張魯新把畢生的精力和汗水,獻給了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流下了“生死、悔恨、圓夢”之淚。張魯新的學生們朗讀塞繆爾·烏爾曼的《青春》,獻給自己的老師。將自己的年華奉獻給凍土科研研究,看著青藏鐵路從無到有,這是青春的見證。張魯新和全場觀眾共同朗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選段,“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第六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二】

張佳敏:“死神”來了她無淚 卻為誰失聲慟哭?

有些人,把自己人生的眼淚濾幹,只為把普世的慈悲,獻給所有處於絕望中的人。

乳腺癌,令人膽寒的三個字。它的背後是殘缺,是死亡。但張佳敏,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卻改變了眾多乳癌患者的命運。1993年,55歲的張佳敏被查出患有乳腺癌。面對病魔,她沒有自憐自艾,只為自己哭過一次。而一通陌生人的來電,卻從此開啟了她另一段飽含百種滋味的眼淚人生。是誰打來的這通電話?張家敏的人生髮生了何種鉅變?這期節目,她將講述20年抗癌路上的點滴淚水,帶我們感受生命轉瞬即逝的脆弱與不屈不撓的頑強。

斯琴高娃:孝莊皇后為何“失控”,淚灑舞臺?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這樣一個“騙子”。她會在筋疲力盡的時候說“我不累”,會在飢腸轆轆的時候說“我不餓”。她堅強,永不疲倦,卻總是為我們獨自流淚。她,就是母親。

本期《朗讀者》,史上最具靈魂的孝莊皇后扮演者斯琴高娃將來到現場。面對劇本中的人生百態,她無數次流淚。而回歸生活,她的眼淚卻是極少的。一向以剛強性格示人的斯琴高娃,談起母親,因何情難自控,淚灑現場?《朗讀者》舞臺上,斯琴高娃將和大家分享她對於親情的獨特感悟。

陸川:他的第一滴眼淚,灑向了可可西里

男兒有淚不輕彈。但面對可可西里,他卻第一次流下了眼淚。

這裡是可可西里。這裡是天堂,永遠閃耀著神祕粗獷,未經開化的美;這裡也是地獄,充斥著貧窮,殺戮,和向死而生的絕望。置身可可西里,一切好壞標準統統失效。面對人性,善與惡如何定義?面對利益,信仰該如何安放?在不相信眼淚的可可西里,是什麼讓人不得不流下眼淚?本期《朗讀者》,自然影片《可可西里》導演陸川將為大家還原最真實的可可西里,以及他面對自然,面對生命,內心最深刻的思考。

眼淚,是人最赤裸的情感釋放。《朗讀者》之所以總能輕而易舉戳中人們內心最柔軟處,與你的靈魂共舞,是因為它敢於披荊斬棘、獨闢蹊徑,拋開譁眾取寵的綜藝外衣,走一條“不忘初心、迴歸精神關懷”的人文之路。這條路道阻且長,但它的質感與厚度,卻隨著時間延伸越來越受人認可。

【第六期朗讀者觀後感範文三】

眼淚是上帝送個我們每一個人的禮物,我們帶著這個禮物來到世間,最後又在人們的禮物中告別。哭泣並不都是悲傷和懦弱,它只是我們每一個人來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就像昨天的朗讀者,他們的眼淚,就是一種對愛、對生命最真實的表達。

導演陸川講述在可可西里的拍攝,那種生存的艱難,那種在廣袤自然下個體的渺小,一向堅強的他,當朋友因車禍失去生命的時候,也忍不住放聲大哭。即便這樣,在拍攝完成後,他仍然剪掉了那些流淚的鏡頭,他要告訴大家的是,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淚,殘酷惡劣的生存環境不相信眼淚!在朗讀階段,他讀了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一隻懷孕的藏羚羊,在面對獵人槍口時,沒有選擇逃離,而是含著眼淚跪倒在獵人面前,在付出生命的代價後,最終,獵人扔掉了槍。

在我的印象中,斯琴高娃一直是以一個高冷的形象出現在螢幕上。現實生活中的她,同樣是自立、堅忍、要強。拍攝影視劇時數次從馬匹上掉下來摔傷,她都沒有流過一滴淚。當主持人問及流淚的體驗,她竟然說不記得流過眼淚。就是這樣一個堅強的女人,讀賈平凹在母親去世三週年前的散文《寫給母親》時,卻流淚了,讀到最後甚至泣不成聲。我們才知道,在她堅強的軀體裡面,包裹著一顆多麼柔軟的心!

最讓我感動的情節,來自一對年輕的夫婦丁一舟和賴敏。賴敏因患有家族遺傳病,隨時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丁一舟卻選擇了向她求婚,並用輪椅推著她,一邊打工一邊周遊各地,他們的願望是要在祖國的版圖上,留下一個“心”形的軌跡!就在帶著這一願望艱難前行的時候,賴敏懷孕了,母愛讓賴敏更加堅強和樂觀,但當她在現場讀著寫給未來孩子的信的時候,卻淚流滿面,數度哽咽,最終甚至沒法讀完。堅強樂觀的賴敏朗讀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夢》送給自己的丈夫丁一舟,一起感受三毛與荷西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刻,荷西仍然忘不了用一束花來表達對三毛的愛,而當三毛把鮮花擺滿房間的時候,荷西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從1994年就被確認患有乳腺癌的張家敏女士,多年來一直同病魔做著頑強的鬥爭,並通過自身的經歷,挽救和激勵了更多的乳癌患者。要知道,當她第一次在手術後通過鏡子看到自己已不完整的身體的時候,那種打擊和絕望,豈止是眼淚可以表達的了!但在現場,出現在螢幕中的張家敏老人,一頭銀髮,精神矍鑠,侃侃而談,那種自信和樂觀,怎麼也讓我們和一個乳癌患者聯絡不起來。因此,當她在朗讀到泰戈爾《生如夏花》中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時,全場為之動容。

最後出場的是我國大名鼎鼎的凍土專家張魯新,在川藏鐵路建成通車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甚至經歷了生死考驗,曾經靠著三根火柴撿回一條性命。就是這樣一位為了事業至死不渝的科學家,在川藏鐵路開工典禮上,在幾乎全體人員都激動歡呼的背後,他看著風火山的方向,卻默默流淚了。因為他的老領導、為川藏鐵路建設獻出生命的王佔吉同志就埋葬在那裡。當張魯新的學生和他學生的學生們,一起為他深情朗讀塞繆爾.烏爾曼的《青春》的時候,我又看到了他眼中噙滿了淚水!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讓我們跟隨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一起走進這一期的《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