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通用6篇)

才智咖 人氣:2.91W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通用6篇)

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1

戍衛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官兵,家鄉的父老鄉親,每一個認識拉齊尼·巴依卡的人,都不願相信,那個“這輩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軍裝邊防戰士”的護邊員,那個常年在“死亡之谷”山口巡邏的“帕米爾雄鷹”,永遠地離開了。

4日中午,在喀什大學進行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前往餐廳吃飯,突然聽到有人大聲呼喊:“救救孩子!”他急忙循聲奔去,發現一個孩子陷入新泉湖冰窟裡。踏上冰面去拉孩子時,冰面坍塌,拉齊尼·巴依卡跌入冰湖中,他拼盡全身力氣努力託舉孩子。聞訊趕來的人們也紛紛參與救援,孩子成功獲救,拉齊尼·巴依卡卻沒有從水中上來。

5日,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舉行的追悼會上,拉齊尼·巴依卡9歲的兒子拉丁·拉齊尼抱著父親的遺像一邊流淚一邊說:“爸爸走了,我還在,等長大後,我要和他一樣當護邊員。”

得知拉齊尼·巴依卡不幸逝世,全國人大代表法蒂瑪悲痛地說:“關鍵時刻,拉齊尼·巴依卡毫不猶豫跳進湖裡救人,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全國人大代表徐濤是軍人出身,他說:“拉齊尼·巴依卡樸實善良。我們是一生一世一輩子的好兄弟,英雄已走,但他的精神永存!”

拉齊尼·巴依卡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愛國擁軍模範,他家三代人都是護邊員,接力在帕米爾高原上戍衛邊疆。在護邊生涯中,遇到的急難險情不勝列舉,但他從未想過退縮和放棄。雪山深處每一個山口、峽谷都留下了他巡邏護邊的身影,見證了他對黨和祖國的忠誠。拉齊尼·巴依卡微信朋友圈最後一條資訊,是他自己創作的詩歌《南湖》:南湖紅色的光照亮帕米爾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凱力迪別克露出笑顏……他視巡邊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和擔當/祖父這種精神是我家的一盞明燈……

6日,落水獲救兒童從重症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孩子的父親劉發福說:“等孩子出院,我要帶他去祭拜救命恩人,讓孩子永遠記住是誰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2

3月3日晚21時,中共中央宣傳部通過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時代楷模釋出廳”,向全社會宣傳拉齊尼·巴依卡同志英雄事蹟,追授“時代楷模”稱號。

三代戍邊,譜寫忠誠。紅其拉甫,這個傳說中躺著就是奉獻的地方,他們將青春和熱血揮灑在帕米爾高原的邊關,這是怎樣的愛國情懷!

英雄託舉,響遏行雲。1月份,寒風呼嘯、大雪紛飛冬日裡,毅然跳入冰冷刺骨的湖水,勇救落水少年,這是怎樣的英雄氣概!

英雄已去,浩氣長存。拉齊尼·巴依卡的英雄事蹟,感染著每位幹警。觀看完視訊,不少同志眼裡已是滿含淚水。

拉齊尼·巴依卡同志的英雄事蹟,正是眾多愛黨、愛國、愛新疆的各族幹部群眾付出奉獻和建設美好新疆的一個縮影。在南疆大地,我們檢察人員雖然不處在戍守邊關的最前沿、第一線,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也更加優越,但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卻同樣重如泰山。要以學習拉齊尼·巴依卡精神為契機,結合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精神等,秉承初心使命,砥礪奮鬥精神,毫不動搖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絕對領導,以“求極致”標準和工匠精神深耕檢察業務,種好“責任田”、堅守“主陣地”,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奮鬥精神抓好本職工作。用最好最優檢察產品服務伽師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新需求。

英雄離我們並不遙遠,用心用情做好每件小事就是我們學習英雄精神的最好實踐。檢察機關是政治機關,講政治可以說是融入到每一位檢察幹警的血液中、靈魂裡。組織有號召,人民有需要,就要帶頭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落實,絕不能講條件、談要求。我將以拉齊尼·巴依卡為榜樣,用奮鬥鑄就青春底色,書寫無悔人生。

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3

“我的家鄉很美,藍天、湖泊、雪山、犛牛,有機會一定要帶你去看看。”可這一次,拉齊尼·巴依卡對木沙江·努爾墩“失約”了。當木沙江·努爾墩來到這片純淨之地,山水依舊,唯獨缺少了拉齊尼·巴依卡的身影。

雄鷹並未折翅。一身正氣、赤誠愛國的拉齊尼·巴依卡,將被人們永遠懷念。

“失去兒子我十分難過,但他是為了救人犧牲的,這讓我感到驕傲和自豪。就算同樣的事件再發生一次,就算明知道結果,他還是一樣會做的。”一生堅強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老淚縱橫,“我們會把他的事蹟、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他不顧一切救我的孩子,這份恩情,我們全家始終都會銘記於心。”落水兒童的父親說,“每年我都會帶孩子去祭拜救命恩人拉齊尼·巴依卡,告訴他是誰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告訴他要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

拉齊尼·巴依卡的“發小”,護邊員麥富吐力·坎加,如今承擔起照顧村中一位獨居老人的義務。拉齊尼·巴依卡生前給他打的最後一通電話,便是問老人的近況。

“心裡裝著祖國的`邊防、巡邊的戰士、村裡的父老鄉親,就是很少想到自己,自家的房子幾年了都沒裝修完。”麥富吐力·坎加說著捂起面龐,“我佩服他,以後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

跟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樣,拉齊尼·巴依卡昔日也多次帶著兒子拉迪爾·拉齊尼來到國門和護邊一線。雖然年紀小,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已讓孩子繼承了家族代代相傳的護邊守邊信念。“爸爸是英雄,是我的榜樣。”拉迪爾·拉齊尼眼神堅定,長長的睫毛上掛著淚珠,“長大後我也要去部隊鍛鍊,退役了去當護邊員!”

將時針撥回到送別英雄的那天清晨,提孜那甫村籠罩在洋洋灑灑的雪花中。人們默然肅立,靜靜地想著他,念著他,永遠地記住他。

雪山之巔,雄鷹正在翱翔。

英雄未曾遠離,山川河流間,拉齊尼·巴依卡的守護一直都在。

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4

人們稱拉齊尼·巴依卡是帕米爾雄鷹。

鷹,是塔吉克族的圖騰。他們認為鷹是英雄和正義的化身,希望如蒼鷹般不畏艱險、鷹擊長空。

塔吉克族特色氈帽下,一雙琥珀色的眼睛,澄澈純淨。

他俊朗、堅毅、愛笑;不善言辭,卻有古道熱腸、家國大愛。

回憶起拉齊尼·巴依卡,人們說:“別人有困難,他肯定是第一個發現並伸出援手”“他總是默默幫助他人”“他救了我母親的命”“他不僅是英雄,也是好兄弟”“我想跟他一樣溫暖別人,什麼事都為別人著想”……

在一次參觀團的答謝演出中,他表演了傳統舞蹈,表露了內心的火熱與奔騰。

他星火般的赤誠,撫慰著人心,也融化了寒霜。

1月5日,塔縣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萬物靜默,天地同悲。

拉齊尼·巴依卡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村裡舉行。

年邁的父母、尚小的兒女,悲痛的妻子,只能摸到他冰涼的臉頰。

“我有3個月沒見到父親了,我盼望他能回來,吃到他親手做的飯……但我知道,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做這樣的選擇。”拉齊尼·巴依卡13歲的女兒都爾汗·拉齊尼忍著眼淚,怕爺爺奶奶看到了痛心。

“我知道我爸爸是個英雄,我長大了也要像他一樣當個英雄,繼續完成他的心願。”他的兒子拉丁?拉齊尼,聲音稚嫩卻堅定。

年近七旬的父親,老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忍住傷痛轉去安慰同樣陷入惋傷的被救孩子母親:“我兒子用他的生命救了你們母子,以後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孫子。”

生命情懷與高貴品格,一脈相承。

太陽照在塔縣邊境線上,護邊員們捧著拉齊尼·巴依卡生前巡邊時用過的望遠鏡,跪在雪地裡,將望遠鏡的鏡頭調向邊境的方向,輕輕放在壘好的石堆上。

“帕米爾雄鷹,以後它就是你的雙眼,永遠看著家鄉,看著祖國的大山。”曾經一同巡邊的麥富吐力?坎加哽咽了。

戰友們悲慼的呼喊:“拉齊尼哥哥,你看到雪山了嗎?看到中國兩個字了嗎?你走了,但這裡到處都是你的掛念!”字字聲聲,響徹山間。

界碑上的“中國”二字,鮮紅如血。

雄鷹離不開雪山,更離不開自己終身守護的祖國和邊境線。

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5

我們為國護邊,永遠心向黨”——全國人大代表拉齊尼·巴依卡採訪手記

粗糙的雙手、紫紅的面龐,頭上戴著一頂塔吉克族特色氈帽,拉齊尼·巴依卡總是露著一臉憨厚的笑容。在這位不善言辭的牧民護邊員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他對黨和祖國的熱愛、對護邊事業的執著。

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護邊員,在帕米爾高原上戍衛邊疆近70年。“是共產黨讓我們塔吉克牧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要懂得感恩,我們為國護邊,永遠心向黨。”拉齊尼·巴依卡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他的心聲。

不畏艱險、堅守信念。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拉齊尼·巴依卡的家鄉在新疆邊陲帕米爾高原腹地,當地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邊境線漫長,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拉齊尼·巴依卡的護邊職責就是排查通往境外的各個山口、峽谷,維護邊境安全。

一處被稱為“死亡之谷”的山口是他巡邏的重點區域,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在這裡是家常便飯。十幾年來,每次在“死亡之谷”巡邏,拉齊尼·巴依卡和邊防戰士都會面對嚴峻考驗。

一次,一名邊防戰士在巡邏中突然滑入雪洞,周圍冰雪不斷塌陷。危急時刻,拉齊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脫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花了兩個小時才將戰士拉出來。戰士得救了,拉齊尼·巴依卡卻被凍得不省人事,被送到醫院搶救才挽回了生命。傷勢剛好,他就立即回到護邊隊伍當中。他說:“這輩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

不忘初心、勇於奉獻。在拉齊尼·巴依卡10多年的護邊生涯中,所遇的急難險情不勝列舉,但他從未想過退縮和放棄。“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爺爺和父親堅守了一輩子的信念,也刻在了拉齊尼·巴依卡心中。

雪山深處每一個山口、峽谷都留下了他們巡邏護邊的身影,雄偉的帕米爾高原見證了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戍守祖國邊疆的感人事蹟,也見證了他們對黨和祖國的忠誠。

“我們一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為國戍邊,義不容辭!”2018年全國人大代表拉齊尼·巴依卡在新疆團會議上,用樸實而堅定的話語表達著對祖國的熱愛。

“為國護邊是我們家的榮耀,爺爺和父親走過的每條路我都走過,而且我會一直走下去。”拉齊尼·巴依卡堅定地說。

2022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700字6

拉齊尼·巴依克,男,塔吉克族,1979年4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牧民護邊員。

拉齊尼·巴依克一家祖孫三代都是優秀護邊員,他的父親是紅其拉甫邊防連義務巡邏嚮導,拉齊尼·巴依克退伍後從父親手中接過使命也成為紅其拉甫邊防連的一名巡邏嚮導。幾十年來,慕士塔格峰和艱險崎嶇的千里邊防線見證了巴依克一家三代人守邊護邊的感人事蹟。

駐守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紅其拉甫邊防連,有一條全軍最長的陸地巡邏線。由於地勢險要,只能藉助犛牛巡邏,不能乘車。拉齊尼·巴依克十幾歲便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探路、檢視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記父親的囑託,立志成為一名優秀護邊員。2004年,當了38年義務巡邏嚮導的父親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為將父輩愛國守邊精神傳承下去,父親拉著拉齊尼的手說:“邊防官兵日夜巡邏邊境線,使祖國的邊關得以安寧,牧民得以安居樂業。我給他們帶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邊民應該做的事。現在我走不動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續下去。”剛從部隊退伍的拉齊尼·巴依克繼承父輩使命,成為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軍人。

2011年11月,拉齊尼·巴依克帶著巡邏的官兵們奔波在山高路險的吾甫浪溝。天氣驟變,積雪厚度幾乎可以將犛牛埋沒。走在最前面的戰士皮濤突然從犛牛背上摔下來掉進了雪洞。周圍冰雪還在垮塌,拉齊尼·巴依克高喊著“大家都不要動”,自己爬到雪洞旁邊脫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花了兩個小時將皮濤從死亡線上救了出來。皮濤得救了,他卻被凍得不省人事,急救3個小時才挽回性命。痊癒後不久,他又騎著犛牛給巡邏的官兵們帶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處懸崖邊,1名戰士騎的犛牛突然四處亂竄,拉齊尼幫助戰士們將犛牛穩住,他自己因為犛牛鞍子肚帶斷裂,摔倒在冰河裡,被河水衝出十幾米遠。

60多年來,誠信和責任一直激勵著拉齊尼一家默默無聞巡邏在祖國的千里邊防線上。他們家先後有10頭犛牛累死在巡邏路上,9頭犛牛摔傷失去勞動能力,但他們家卻堅持不要一分錢的補償。

拉齊尼·巴依克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範、愛國擁軍模範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