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觀後感700字

才智咖 人氣:2.87W

1942年離我們並不遙遠,但我卻不知道這段與災難有關的歷史。關於上世紀“40年代”的歷史知識,幾乎全部與戰爭有關。關於42年,我與許多人一樣,只知道那是一個“抗日”的年代。不知什麼原因,河南那場慘絕人寰的災難竟然就這樣被湮沒在戰爭的硝煙與迷霧中。

1942觀後感700字

今年10月,我剛去過河南,隨先生去參加他南陽同學孩子的婚禮,當然讓我前往的真正動力是千年南陽的吸引,那裡有武侯祠、有漢畫像石博物館、有獨山玉石……那次旅行是乘火車去的,沿途只見麥收過後的田野一片安寧,處處顯示出豐收過後的沉穩。感覺中,那片土地雖沒有江南水鄉的靈秀,卻有著華北平原的厚實,就像河南人待客的`大碗燴麵,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

難道在這樣的土地上,在70年前,真發生過這樣慘絕人寰的災難:一千萬人流離失所,三百萬人餓死?!

電影震撼的場面是日軍轟炸。這個電影這個方面在技術角度說真的不亞於美國大片。但正是這種幾乎無法區分真假的鏡頭,讓現在過著舒適日子的我們體會到什麼是戰爭,什麼是民族的苦難。

朋友問我,你看1942時候哭了沒有?我說哭了,哪有不流淚的。只是馮小剛有時候用苦笑讓人們減少壓抑。影片中用性的慾望展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徐帆的表演,把中國婦女,母親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看似粗野,卻是中華民族母親的真實寫照。

電影中讓我意外的是能看到我一直想知道長什麼樣的張道潘,因為我讀大學的時候看過一本書叫《生死之戀》,是徐悲鴻的前妻蔣碧微寫的。其實就是這個時候的事情。在大災難片展示這些困難的民眾逃荒的時候,我聯想到張道潘和蔣碧微這個時候應該是在戀愛,每天一封情書。後來這些情書被蔣碧微整理出那本《生死之戀》。達官貴人可以風月談情,在河南那地方,卻是大隊伍的逃荒難民死的死,亡的亡。

看完電影回家,路上,我比照自己居住的城市來衡量這個數字(罪過),不寒而慄,不敢往下想。這場災難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造成的,人們在問,影片《1942》也在問。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影片試圖演繹的目標。

“天無絕人之路”,這是中國人在天災面前的自勵之語,在天大的困難面前,中國人勇於抗爭,先輩們曾經“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與命運抗爭的故事。

但1942年的河南,更是一個“人禍”的地域。受旱災的難民們不但得不到救濟,還被逃離戰場的軍隊搶掠,最後被當成包袱甩給了侵略者。

在這樣的困境中,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倒下去,人們在未知前路的道路上跋涉著。悽慘的場面一個接一個,而更為慘烈的是影片中反映的人性撕裂。在絕境中,人們只有把自己撕裂了來尋找活路。

為了老父親也為了自己有一條活路,女兒星星把自己賣了,她曾是知書的女學生;為了孩子母親枝花把自己賣了;為了保命伙伕老馬為侵略者賣命,受盡屈辱;還有人食人……

於是《1942》的色彩從頭到尾似乎只有破棉襖的黑色與塵土的灰黃,反映陪都重慶的政治活動有彩色但並不光鮮。

看完電影快一天了,留在腦海裡的還是《1942》的漫天塵土,還是把沉默變成文字宣洩在紙上吧,以此來祭奠離我們遠去的那場災難。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