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範文

才智咖 人氣:5.06K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蹟吧,事蹟以先進物件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範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1

30年來,好人王婭傾盡所有堅持助學,直到彌留之際,王婭還專門寫了一封遺贈書,委託陳海蘭把她去世後會得到的一些錢款捐給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並委託居委會幫忙進行公證。遺贈書裡寫著:“本人王婭,女,66週歲,特立遺贈書如下,料理自己身後事,以終餘年,了無牽掛。我一生行善,已將生前主要財產捐贈,幫助了很多貧困的孩子,而今臥於榻上,每念及此,終覺欣慰之至,此生無憾。……”

王婭生病期間,來自河北、浙江、甘肅,甚至海外的愛心人士紛紛為她捐款、捐藥。陳海蘭說,所有個人捐款王婭都退了回去,因為這有悖於王婭的初衷。

“王婭資助貧困學生多少錢都不在乎,但是她對自己節省到苛刻。”王婭生前好友高桂芬邊收拾王婭的遺物邊說,王婭買菜都買處理的,問她原因,她只說“你不懂”,直到後來,高桂芬才知道王婭將省下的錢用來助學。“雖然王婭走了,但是她的大愛還將繼續溫暖著貧困學子,也將影響著包括我的更多人……”高桂芬感慨地說。

在生命倒計時之際,王婭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將自己的身體也奉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

陳海蘭一直照顧著她。陳海蘭告訴關心王婭的人,王婭與病魔頑強地抗爭了11個月,她走得從容安詳,紅十字會尊重王婭的遺願,已經幫助她成功捐獻遺體。而得知王婭病逝,很多關心她的人蔘加了她的緬懷告別儀式,表達哀痛之情,送好人王婭最後一程。

王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人間大愛,燃盡自己,照亮他人,是“最美國網人”。她的無私奉獻,燭照人間。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2

陳陸後頸長了一個血管瘤,已經有幾年了,原本只是一個小疙瘩,2019年突然變成拇指指甲蓋般大小,醫院建議立即手術治療。但陳陸怕耽誤工作,在縣醫院開了幾服中藥服下後,腫瘤變小了,病情暫時得到控制。

“誰知去年底,陳陸頸後的血管瘤又復發了,越來越大,變成像雞蛋一樣大小,還化了膿,醫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療。眼看著汛情來臨,他一直推脫,說等汛情結束之後就去做手術。”說到這裡,廬江大隊大隊長方銳抬眼望向了窗外。

捨生忘死、衝鋒在前,是所有熟悉陳陸的人對他的評價。

廬江縣司法局副局長劉書虎是陳陸多年的好友。提起陳陸的身先士卒、衝鋒一線,他敬佩不已。2016年陳陸參加在樂橋鎮金橋村的那場抗洪搶險,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時,1000多名留守老人和兒童被洪水圍困,在外務工的家人在電話中得知險情後,哭喊聲一陣接一陣。

陳陸緊急率隊趕赴一線救援,由於衝鋒舟不夠,只能用橡皮輪胎一個接一個往外運。群眾運完了,陳陸卻暈倒在現場。“醫生讓他至少休養一個月,但陳陸只在醫院待了一週,便又回到工作崗位。”劉書虎說。

陳陸的妻子王璇回憶道,在家休息時,陳陸通常只換上裝,下身仍著制服褲、隊鞋。在家睡覺,脫下來的衣服往床邊的地上一放。“我怪他邋遢,他就笑嘻嘻地說‘習慣了’,這是他常年養成的習慣,為的是聽到警鈴,隨時可以穿衣出發。”

陳陸的時刻衝鋒在他人看來不可思議,但於陳陸自己而言卻是本能反應。

2008年,汶川地震,陳陸第一個寫下請戰書。肥西大隊代理教導員吳勝平還記得,在汶川救援時,陳陸被毒蟲叮咬,全身長滿水泡。在揹著30多公斤的裝備徒步行進中,水泡被磨破,鮮血順著雙腿往下流。陳陸咬牙堅持,跟隨隊伍第一個把紅旗插在震中。“當時,陳陸放棄了給他安排的觀察任務,而是堅持深入廢墟開展搜救。”吳勝平說,受災群眾在陳陸心中永遠是第一位,因此他總是帶頭衝鋒。

“陳教總是說,自己是教導員,必須帶頭。”廬城消防救援站指導員邵將說,“我們都願意跟著他一起幹。”

母親最瞭解兒子:“陳陸說他就是救人的`,看到救人就要衝。”

陳陸的父親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衝在一線,難道讓別人的孩子衝在前面嗎?幹消防就意味著奉獻和犧牲,陳陸一直銘記在心。

“我喜歡在基層鍛鍊,願意在一線成長”

總是衝鋒在前的陳陸,遇到名和利時卻總是往後退。從事消防工作以來,陳陸有14年紮根基層一線。

2015年,陳陸在合肥支隊紀保科工作1年後,主動提出到基層去。“他當時說,‘我喜歡在基層鍛鍊,願意在一線成長’。”王勁峰說,支隊把陳陸派到了廬江大隊擔任政治教導員,雖然那兒火災形勢嚴峻複雜,但派陳陸去,“放心”。

2007年入伍的曹健,是廬城消防救援站一班班長。他至今還記得陳陸上任時的情景。“當時,教導員和時任大隊長坐車來到大隊。還沒下車,他們就接到了警情。教導員立即掉頭,趕赴事故現場。”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3

張桂梅,一位63歲的老人,頭髮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臉上刻盡了滄桑與疲憊,但是她的堅定卻散發著無窮的力量!

她,為了讓失學的女孩子重返課堂,幾近乞討的籌集資金,創辦女子中學,只是為了改變“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的惡性迴圈,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

她,為了給貧困的孩子交學費,毅然拿出自己僅有的200元生活費,甚至把妹妹寄給自己的路費悉數拿出。

她,為了挽救迷戀網路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著張桂梅老師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張老師一生無兒無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把全部的愛都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張桂梅老師就像一把利劍斬斷了貧困和愚昧的傳遞,架起了知識和山區女孩的夢想橋樑,張老師的無私奉獻,無悔付出,辛勤耕耘,愛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使命擔當的具體體現嗎?這才是真正的偉大,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著張老師的報道,不僅潸然淚下,彷彿有一束光射進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當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爭當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神聖職責和使命。仰望星空,靜靜思考,這豪言壯語的背後不正是教學生活中平凡的細節匯聚而成嗎?

偉大出自平凡,我應該像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上好每一節課,改好每一本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積澱方法,摸索經驗,在活動中歷練,在實踐中促進專業成長,才能擔負教書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負踏上教師征程時立下的誓言。我應該向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讚賞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讚賞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讚賞每一個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讚賞每一個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

紅梅傲骨,大愛無疆,我們應該承襲張桂梅老師的“紅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師德大愛,不改初心,牢記使命,在教育路上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