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有我》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8.73K

看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何必有我》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何必有我》觀後感

作為一名社工小白,在督導老師的要求下,我看了社工電影《何必有我》,影片講述了KoKo(鄭文雅飾)和男友周主任(周潤發飾)都從事社工行業,在對一名低智青年開展服務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淺談助我自助

大家都知道,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開展工作,可是在影片中,社工部周主任辦公室的牆上掛了一幅字,寫的卻是“助我自助”,這是導演有意為之,還是一時失誤,不禁引起我的思考……

影片開始,Koko父親刑滿獲釋三年不工作,經常來向奶奶要錢,甚至連koko母親現任丈夫給的錢都要接,Koko忍無可忍,多次將父親趕出家門。而在影片的最後,koko母親要回澳洲的時候,Koko父親不但到機場送行,而且還送上11朵玫瑰花,還連連叮囑Koko母親現任丈夫要珍惜善待她,又還上了當初人家給的1000元錢,可以看出,父親已經轉變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男人了!

父親的轉變,Koko自己功不可沒,她在幫助肥貓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其實自己的家庭也有問題,也需要關懷與照顧,在koko主動約父親溝通交流之後,父親也為自己之前的行為向koko道歉,並懇請女兒:“不要求你當我是你爸,當我是個需要輔導的人!”koko和父親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

由此我又想到了片中的那副字“助我自助”,它給了我以下感想:首先,不管是助人自助還是助我自助,落腳點都在自助上,自助的內涵就是減少求助者的依賴性,增強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啟發他們用自己的意志,自主決策,使求助者從"由他助"轉向"自助自主"。

其次,作為社工,先助我,方能更好地去助人。“獨立自主、自助自強”是助人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自己都不會游泳,那怎麼去救落水之人呢?因此,助人者必先助我,不斷學習社工專業知識理論,向督導老師請教,向同工學習,使自己具備助人的能力,不斷提高助人的本領,自己要像火熱的太陽,才能把溫暖灑向大地!

最後,助人與助我並不矛盾,是一個“互助”的過程。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開展工作,在幫助別人解除困惑、放鬆精神的同時,自己內心會體驗一種喜悅和快樂,精神境界會得到昇華,社工的專業價值也獲得提升,可以說是在助人的過程中助我!在助我的過程中助人,助我—助人—助人自助,如此迴圈往復,助人與助我不斷昇華、發展,其樂、其力無窮。

影片伊始,隨著輕快的音樂,劇中人物一一登場,周潤發帥到天際,鄭文雅陽光美麗,肥貓在淋雨之後跑回家,隨著電視音樂,自我陶醉的又唱又跳,怎麼就那麼可愛!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我的眼淚像泉水似的往上湧,心情也越來越沉重,久久不能平靜,有以下感想與大家分享:

何必有我,是電影的片名,也是電影中肥貓等生活在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心聲,影片的海報就是肥貓滿臉血汙,眼神憤怒,微張的嘴脣彷彿發出無聲吶喊———“何必有我?其實我想,它又何嘗不是社工Koko心底的疑問呢?在她一路打聽找到圍村服務物件家中,準備告知其申請的老人宿舍獲批的時候,卻被其鄰居告知服務物件已經去世,遭到奚落的時候;在滿懷熱忱,真心服務卻遭貓媽拒絕的時候;在找周主任為肥貓申請,卻被告知啟智學校要等3年,國民住宅無限期,前邊有十五萬七千多服務物件在排隊的時候;尤其是影片最後,看到已經被安撫好情緒,主動把繩子交出來的肥貓,卻被警察射殺的時候,我想,Koko的心底,會不會一次又一次的升騰起這樣的疑問:何必有我?

我不禁在想,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當我滿腔熱情,真誠付出卻得不到服務物件認可的時候,當我面對不幸的家庭卻又無能為力的時候,當個別人對社會工作產生質疑,否定,甚至曲解的時候,我是否能承受的住內心的煎熬?我們的價值在哪裡?

其實,社工像醫生,教師,環衛工一樣,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職業,它有自己的職業倫理,專業理論,工作規範,它做起來多了一份情懷而已,它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也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但是,在解決社會糾紛、化解社會矛盾、調適社會關係等方面,社工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工作作為現代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形式,發展前景光明,前途遠大。

在影片中,有三位媽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就是肥貓的媽媽貓媽,她善良大度,鄰居小熊媽媽來借鹽直接把她家的鹽盒端走她也不以為意;她好勝要強,面對koko的幫助,她直接正色道:“鄭小姐,我們過得很好,不需要你的幫助”;她對肥貓愛護有加,在koko勸貓媽送肥貓去啟智學校的時候,她說不想讓他去啟智學校吃苦,太可憐了;當肥貓去餐館刷碗的第一天,她心神不寧無心擺攤賣豆花,直接收攤去看……

這樣的愛看似無微不至,依我看來,卻缺少了一些放手和相信,連一起擺攤的小熊爸爸都勸她:“早就該讓他學習自立了,老把他當作小孩子看,他什麼時候都學不會!”當看到肥貓打碎了一筐碗筷,貓媽說的是:“這孩子,別這樣,我早有心理準備”,在貓媽心裡,她不相信肥貓可以把刷碗這件事幹好,其實影片裡,肥貓碗刷的非常好,他經常幫媽媽刷碗,在餐館把碗打碎那只是個意外而已!她也不相信肥貓能理解死亡,她一直沒有告訴肥貓他的爸爸已經去世,在肥貓的心裡,他的爸爸是去美國掙錢去了,在肥貓傷心的告訴媽媽,小黑死了,他再也回不來了的時候,貓媽直接岔開話題,不再與他談論。作為媽媽,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要信任孩子有處理事情的能力,信任孩子會自我成長,他們完全能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擔心是最大的詛咒”,我們要給孩子的就是信任和祝福!

片中koko奶奶,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面對兒子一次又一次的索取,她雖然無奈地說:拿,我還剩一條老命,你都拿去吧!但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滿足兒子的要求,在koko責罵父親的`時候,奶奶連忙制止:別這麼說,他只不過要300塊錢買衣服,買傢俱,最後一次了,他說在教堂找到一份神聖的工作;在koko問起爸爸的時候,奶奶連忙說道:他好久都沒回來要錢了,你不要罵他。這位媽媽的愛,摻雜了太多的縱容,使得愛變成了毒藥,侵蝕了兒子的心,讓兒子變得不求上進,不思進取,毫無擔當,只知索取,這樣的愛,反而害的孩子走上人生的歧途。

劇中還有一位母親,她就是Koko的媽媽,她自立自強:離開前夫,到澳洲打拼;她有責任,每月寄錢回家養活年邁的婆婆,供女兒讀大學;她講平等,回香港看女兒和婆婆,徵詢女兒是否願意和她一起回澳洲。

這樣的愛,像陽光雨露,在她的薰陶下,koko也成長為勇敢自信,自立自強,有擔當有責任的孩子:她不跟媽媽去澳洲,要留下來照顧年邁的奶奶;她參加工作第一個月,就退回媽媽寄來的生活費;她面對媽媽的道歉,真誠的迴應:媽媽你沒有對不起我,對不起我的是爸爸;她主動找到爸爸,與他探討做人的責任感,勇敢的喊出:我們也是人,你有沒有把我們當人看,你有沒有把做人的權力給我們!最終爸爸在她的感召下,向她道歉,並悔過自新。

高爾基說過:“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其實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來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根本目標就是激發青少年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潛能,願媽媽們無私、真誠、崇高的愛,成為孩子成長成才的沃土,而不是一種羈絆和負擔。

TAGS: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