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6.72K

導語:著名悲劇之一,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在《哈姆雷特》中,復仇的故事中交織著愛恨情愁。同時,哈姆雷特也是該劇主人公丹麥王子的名字。後有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和越劇、京劇等藝術作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觀後感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哈姆雷特觀後感

哈姆雷特觀後感1

做真實的自己 ,擇一顆不凡的心。——題記

兒時,每每碰到兩樣或幾樣讓人舍卻不下的東西,我們都會伸出手指在他們之間來回點道:“點兵點將點到誰……”手指停留在哪裡,它就會被我榮幸地選中。也不知道這是從誰人嘴裡聽來的口訣,最後我有了選擇恐懼症一般,總讓“上帝”來安排我的“命運”。

當哈姆雷特沉浸在喪父之痛中,曾一度發問:“生存或毀滅, 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奮起,還是墮落。因為悲痛和鬱悶,在他眼裡,一切高潔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雜草卻在那裡瘋長。露臺那一夜之後,仇恨的火焰終於燃燒在哈莫雷特的胸間。他選擇了復仇,深愛他的和他深愛的奧菲莉婭死去,固執的波洛涅斯悲慘地死去,哈姆雷特或許會有片刻的不安,但為了他的復仇大業——在我看來不免有些殘忍的復仇大業——無論如何這就是他的選擇,摒棄了生存選擇毀滅,視宮廷皇室為無物,這就是他選擇的路,是偉大卻令後人嘆息的王子的決絕。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從小太內向,“乖得像個女孩”,街坊面前我常常一言不發。“真是不夠勇敢啊!”怯懦或勇敢,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成為我的選擇題,退縮,望著本該屬於自己的機會遠去,懊悔,對自己說,生活本該更精彩,於是努力選擇堅持與勇敢。六歲開始選擇學琴和書法,漫長的學習意味著遠離了許多的遊樂,煩躁過、哭過、想放棄過。可終於堅持著,當感覺那朵孕育已久的花骨朵慢慢綻放,人是幸福的。長大些許,老爸帶我去游泳池練習。老爸希望我放手去幹,水已淹沒我的下巴,慶幸自己沒有無助地撲騰,大口吞水。在老爸的指導下漸漸遊動,翻轉於浪間。在學會一項新技能時的驚喜著實讓我振奮,但我更欣慰於自己在面對挑戰時的`沉著與勇敢。這一次,我需要果斷而正確的選擇並履行,我做到了。

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面臨很多選擇,當我們要做出選擇時就意味著要放棄,而放棄總是那麼不捨,不論是美食、新衣、刺激魔幻的電腦畫面。但放棄才能有更寶貴的所得,也許是更大的所得,至少是期望中的收穫。捨得捨得,不捨何來得?當我“點兵點將”而獲得自己內心中真正想要的那一件東西,隨之而來的是滿心歡愉,捨去的不快早已化作煙塵。“點兵點將”,也許我應該學會的是用一種自信去面對選擇的能力,這一種生存的本能。

人生中的選擇儘管多,可它是有限的!如果想令自己的人生充實、快樂,那麼就應該好好地把握每一次選擇。儘管人生譬如朝露,儘管要嘆去日苦多,但積極的選擇自己的命運,無疑是攀上人生高峰的一條捷徑,是戰勝自己的一種信念。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裡,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選擇,抑或選擇仰望天空,抑或選擇腳踏實地,但無論是什麼選擇,我們都要讓它成為我們的驕傲。我要做真實的自己 ,擇一顆不凡的心,讓我成為自己的希望,自己的驕傲……

哈姆雷特觀後感2

《哈姆雷特》是一篇既具有虛幻色彩,又有真實社會生活寫照的小說。雖情節沒有像大海之洶湧澎湃,湖水之淡雅柔情。但也能深入人心,這是一場一個天使與一群惡魔的鬥爭,就像腐朽的社會中總有些正能量在獨自頑強地反抗。

他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閱讀時,彷彿身旁有一曲哀樂輕輕地被天使奏響而那響聲就像一批沒有終點的音符不斷的跳動……

人物角色被自然地分成幾類,他們各自是社會中某些人的虛影抑或真正的化身。現丹麥國王克勞迪斯是一個陰險毒辣,虛偽狡作,笑裡藏刀的篡權者的典型,為奪王位不念親情,為奪王位不顧道義。只因私慾而走上雙手沾滿鮮血,殺人不眨眼的邪惡之路。兩任王后葛特露是一個水性楊花,迷戀於榮華富貴的人。她表現出來的是懦弱和無恥,一心醉於金錢與名利之中,甚至對前任國王沒有一絲留戀,一絲愧疚。甚至連兒子都無法保護,作為一個母親太失職了。她簡直是女性中的一大恥辱。御前大臣普隆涅斯的一些話語表露了他的腐朽透頂,極端自私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他的種種處事風格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兒子勒替斯。包括那同流合汙的大臣,他們全是惡魔,是統治階層中不同類的罪惡人物的代表。前丹麥國王之子哈姆雷特為幫助自己最尊敬的父親報仇,經歷重重困難,隻身一人與同一宮殿下的人作鬥爭。最終有4人相繼死去,而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機智聰明,正義勇敢,永遠堅定一個信念,永遠遵守人道主義。倘若他成為國王,那麼惡魔將會被扼殺在刀鋒下,因為在天使般純潔的世界裡,容不得一粒細微“醜陋”的塵埃。當然,阿姆雷特復仇是沒有擁有仁愛之心,而是變得殘酷,對於敵人絕不手軟,他親手刺殺了普隆涅斯和克勞迪斯。在這場戰爭中,“先下手為強”。不生則死。一場生命的遊戲,豈容兒戲?豈容猶豫?

全篇小說以對話的形式呈現,而最大的亮點就屬語言了。莎士比亞對語言的見解很深,對語言的運用很巧妙。全文既有高雅的詩句又有粗俗的散文。但每字每句都帶有挑釁的味道,濃濃的火藥味好像一觸即發,可卻遲遲沒有被點破。使之仇恨愈積愈深。終在某次爆發到分裂,以至於無法彌補。

這雖是一個封建社會事件的影子,卻同樣引發我們現代人的深思,不要助長惡勢力;在混亂年間,更應該保持高貴無上的理智。看似簡單的復仇,書中的故事。卻讓我們感到人心的冷漠,世界的千瘡百孔世間的滄桑。

我們唯有拋開一切,仔細想想: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我想這就是《哈姆雷特》給我們最有價值的人生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