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的旅遊攻略

才智咖 人氣:2.75W

柬埔寨、叢林、一個隱藏了四百年的祕密——吳哥窟。微笑,一張持續了一千年的笑臉……所有的這一切,都源自一個非凡的王朝,一個非凡的人物,史事鉅變、滄海桑田,歲月的洗禮讓吳哥的奇蹟延續至今,那種感動和震撼,要親臨其境才能感受到的哦!下面我們來看看吳哥窟的旅遊攻略,僅供大家參考!

吳哥窟的旅遊攻略

吳哥寺

吳哥寺又稱小吳哥,又叫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最大而且儲存得最好的建築,因此“吳哥窟”也被作為整個古蹟群的總稱。吳哥寺位於"暹粒"以北約6公里處,長1.5公里,寬1.3公里,因佔地面積比吳哥通王城城小得多,俗稱小吳哥。這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它創立於12世紀中期,為供奉印度教毗溼奴神所建,13世紀後期,變成佛教寺廟。

巴戎寺

巴戎寺坐落於吳哥通王城之中心點,其迴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長140公尺;迴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頂,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只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後人憑弔。

值得一提的是寺廟之牆壁上仍儲存著豐富且生動之雕刻,舉凡古代戰爭記述、尋常百姓之生活百態、洞裡薩湖之湖畔風光等皆充分透露著當時之情景,絕對是不可不看的珍貴史蹟。那一幅幅活靈活現的壁畫彷佛訴說著一段段遙遠的故事。

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就位於巴戎寺的頂層,共54座寶塔,每座寶塔四個面,每面都有不同的表情,一共216個不同的高棉微笑。

巴肯山

巴肯山是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遙望吳哥窟。

巴肯山高65米四周有壕溝圍繞,象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巴肯寺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中供奉溼婆的印度教寺廟。它是9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耶輸跋摩一世建都吳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廟。廟山為陡峭的五級臺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層長76米,逐層縮小到頂層長47米;陡峭的廟山象徵須彌山。廟山頂部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臺基四邊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層石階,每層十級,直通寺頂平臺,每層石階左右,守護著一對坐獅,有些石獅已破損,看不出獅子模樣。

聖劍寺

聖劍寺,是柬埔寨吳哥一座建於12世紀闍耶跋摩七世時期的主要廟宇。它緊鄰吳哥城東北方。相傳該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父親而修建的。

聖劍寺在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繕過。它是在12世紀時,闊耶跋摩七世為供奉自己的父親而修建的。據說當時大吳哥城正在修建,這裡就成了國王臨時的住所,也就是他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在寺中有一塊碑文,是闊耶跋摩七世的兒子所寫。

聖劍寺規模巨集大,其長方形的'圍牆長800米、寬700米。通往寺廟有四條路,在寺廟的門口立著數尊手拿長蛇攪動乳海的修羅與阿修羅,在東西兩邊,有一列長的砂岩石蓮花牆,而蓮花上曾經有佛像,但在溼婆派主持時,他們被毀壞。在聖劍寺東邊入口有一座兩層建築物,相傳這座房子是用來存放聖劍的,它的圓形支柱很像地中海建築風格。從中央聖塔開始,四條狹長的走廊向各個方向延伸,並帶拱頂。在聖劍寺的西面和背面則分別供奉著毗溼奴和溼婆的神龕。

通王城

吳哥通王城又叫大吳哥,始建於9世紀,佔地近9平方公里,是國王闍耶拔摩七世所建的國都,也是吳哥文明光輝時代結束前的最後國都。據元朝使節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所形容,十三世紀末年的大吳哥城到處繁華熱鬧,建築物金碧輝煌,較當時中國元朝的城市也毫不遜色。

大吳哥城共有五道城門,門上四面皆刻有佛像,門外兩旁是長長的一排石像,本身已是著名的景點。大吳哥城內散佈多處吳哥遺蹟,較著名的有巴戎寺、巴芳寺、空中宮殿、戰象平臺和癩王平臺等。

崩密列

崩密列,是一座小吳哥窟式的寺廟,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這座寺廟距離吳哥古蹟群以東40公里,崩密列是一座印度教寺廟,但是它有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題。建造這座寺廟最初所使用的材料是沙岩,所以很多建築都已經損毀,而且很難再被複原。

當你到達崩密列的時候,你會發現如今的崩密列很像當年外國探險家發現吳哥時的樣子:寺廟坍塌嚴重,被樹木掩映,無路可走。如果沒有導遊帶領,你根本不知道如何穿過這片巨大的廢墟。看過電影《古墓麗影》的朋友對塔布籠寺一定還有印象,它給人的感覺是奇異,而崩密列帶給你的則多是震撼。隨著深入崩密列所在景區,您還會發現棧道。這條棧道也和一部電影有關,它是在拍攝電影《虎兄虎弟》時搭建的。由此可見,吳哥古蹟中的很多景點都是深受電影導演們厚愛的,因為這裡所透露出的神祕感絕對是世界罕有的。

女王宮

女王宮,有“女人的城堡”之意,以豔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而聞名於世,據說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柬埔寨三大聖殿”之一的女王宮,建於967年的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王朝,而於1002年的闍耶跋摩五世王朝完成。這座印度教寺廟供奉著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溼婆。有別於其他吳哥古蹟使用青砂岩為材料,女王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岩作為建築材料,色彩極為豔麗,也利於雕刻複雜細膩的圖案。女王宮遍佈精美的浮雕,有“吳哥藝術之鑽”之稱。

塔布籠寺

塔布籠寺建於1186年,是古吳哥國王獻給其母親的神廟,建築風格與巴戎寺相同,是吳哥窟內最具神祕氣息的景點。

整座寺廟被密密麻麻的樹木包圍,糾纏千年,如同神靈與大自然激烈博鬥過的現場。憑藉獨特的浪漫氣質,《花樣年華》和《古墓麗影》都曾選擇此處作為電影拍攝地,遊客來此參觀時也可追尋一份光影記憶。

遊覽線路建議從東門進,西門出,這樣就能看到刻有成列仙女浮雕的“舞者長廊”。

比粒寺

比粒寺位於東梅奔寺的南側約1.5公里的地方,也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築,通東梅奔寺建造在同一時期,但規模比其巨大。比粒寺是進行火葬儀式的地方。比粒寺為古代皇族火化變身為神之神殿,又稱變身塔。可以看到燒焦過的痕跡,千年前在此舉行儀式,定是達官雲集,不能隨便進入的。是典型塔山建築,基座上建造磚塔。它的結構與塔鬆寺很相似,因屬紅磚結構,在夕陽照耀下泛著暖暖的紅;加之這裡開闊的視野,吸引著一些遊客在此看日落。

巴方寺

巴芳寺位於巴戎寺西北方約200米(656英尺)處,在吳哥古皇宮的南側。從東側進出。

提示:由於寺廟大部分建築都已倒塌,所以很難到達頂部,如果那些堅定的遊客非得登頂,則可以從東側的一條通道嚮往,這條通道上有石柱,左邊是吳哥古皇宮。遊客應該沿通道直走,登上第一層疊塔石階,向左轉,環繞寺廟一圈,讓寺廟一直出現在你的右側。巴芳寺建於十一世紀中葉(1060年),由烏達亞迪耶跋摩二世國王建成,獻給溼波(印度教),屬巴芳寺風格。

由於寺廟儲存不當,周達觀所描述的那座巨集偉的巴芳寺如今已難以辨認。1972年由於戰爭,法國人被迫離開吳哥,那時,他們正在對這座寺廟進行修葺。雖然巴芳寺在吳哥通王城內,但其歷史可追溯到十一世紀,而這座城市在後來才建立。巴芳寺的一個有趣特徵是其裡面刻在小塊磚石上的淺浮雕。

很不幸的是,由於巴芳寺儲存狀況不佳,可見的淺浮雕已微乎其微,浮雕敘述的主題為現實生活的場面以及森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