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旅遊好去處

才智咖 人氣:1.17W

內江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一些內江旅遊好去處,供大家參考借鑑,趕緊看看你還有哪些沒有去過吧!

內江旅遊好去處

一、 內江聖水寺:

內江聖水寺,座落在城郊火車站附近。因其歷史久遠,古蹟遍剎,高僧大德輩出,號稱“中川第一禪林”,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

聖水寺初建於唐代鹹通年間,即公元860―870年,宋代始名興慈禪院,後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水質清純,甘甜爽口,被視為靈泉,故更名為“聖水寺”。

聖水寺佔地面積 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千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寺院屬依山式建築,院落式佈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佈局的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均屬明清風格;中軸兩側是迴廊,有客堂、五觀堂、禪堂、唸佛堂等;寺院左側有玉佛殿、三聖殿、藥師殿;再向左側是觀音殿和地藏殿;寺院右側以祖師殿為主體構成一個獨立的院落。

聖水寺現有石刻67龕、450餘尊,總長60餘米。從年代可分為唐、宋、元、明、清石刻群。

正是:川中禪林聖水寺,飛簷翹角有靈氣。歷經劫難供金身,聖水長流保平安。

二、內江西寧寺:

內江西林寺,位於內江市東興區東桐路,建於南宋鹹淳五年(公元1267年),明洪武十三年重修,與東林寺並盛,主體建築由觀音殿、文昌殿和大雄殿及側殿組成,四周古木參天,山下江流如練,為川南第一尼姑庵。寺內有明代石枋、單門,造型古樸。

歷來文人雅士遊此留詩作賦甚多。寺院現有面積8570平方米,建築面積4873平方米。20多年來,全面維修及新建東西邊禪房、觀堂、客堂、精舍樓、塑造佛像22尊,添置各種裝置,成為以寺養寺的中等寺廟。受大千故里的影響,寺內珍藏著名人書法供遊人欣賞。唐代詩人李白遊經此地,曾留下“青三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美麗詩句。

正是:沱江北岸西寧寺,琉瓦朱牆晨鐘起。修行出家青燈伴,梵音餘繞有情依。

三、內江東林寺:

內江市東林寺,位於城東河壩街。高閣臨江,俯瞰沱水,仰矚重巒,晴雲縹緲,岸柳鳴蟬。與沱江對岸之西林寺相對峙而得名。並與西林寺共為舊時 內江“二林晚眺”勝境之一。

東林寺始建於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名曰東津寺,後更名為東林寺。北宋範祖禹《資如路東津寺》詩中有“地遐怪物聚,寺古深殿存”。之句,範詩自注雲:“寺有石佛殿,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建”。寺後靠巖,前臨沱江。巖壁上,自唐宋以來,歷代都鑿有摩崖造像,故有千佛巖之稱。其中宋代千手觀音石刻造像高7.4米,寬7.16米。造型端莊,刻工精湛。南宋紹興十一年(1142年),在千手觀音石刻造像前,傍巖結樓。寺宇巍峨,雕樑畫棟。明萬曆年間多次修葺,曲洞迴廊,金碧交輝。至清同治年間,又新添兩廊客廳和靈官樓。

東林寺摩崖造像今仍在,千手觀音是儲存最完整的佛像之一,面部所貼赤金仍光彩照人。

正是:晴雲縹緲柳鳴蟬,高閣臨江市中心。摩岩石刻千古在,曲洞迴廊金碧輝。

四、內江大佛寺:

內江大佛禪寺位於東興城區臨江路沱江東岸。始建於1938年,因石刻一大佛于山巖上而得名。原有三層寺廟一座三百多平方米。現重建為主體六層,右側四層的古典佛教寺廟,佛像一新,寺側絕壁上有約200米的“掛榜山摩崖石刻造像及題記”,山崖刻王果、餘燮陽、僧滿融、能見和尚、梅鶴年等書畫10餘幅,氣勢恢巨集。有著名書法家餘燮陽和公孫長子師徒的墨寶。寺前新闢大千廣場,古蹟與現代藝術融匯。

正是:大佛命運春秋說,新舊不同命坎坷。古寺新建趣相映,燮陽墨寶天地舒。

五、內江三元塔:

內江三元塔位於市中區城南7公里沱江右岸的三元山上,為鎖沱江免洪水之苦。始建於唐代,明末遭毀,清康熙十年(1671 年)重建。石砌底座高15米,磚砌塔身十層,高47. 7米。八面體錐形塔體,聳立藍天。三元塔的故事特別多,遊之盡詳。

正是:三元寶塔鎮沱江,十層旋轉登頂上。眼望沱江峰迴轉,一攬甜城好風光。

六、內江高寺塔:

內江高寺塔位於掛榜山下游5公里、沱橋過去的高寺山上,清嘉慶十二年建成。塔通高33.3米,共九層,塔中有56級臺階可旋轉上升到第5層,塔身為八面體結構,採用堅硬細膩的白石砌成。與三元塔隔江對峙,矗立著象徵內江文運昌盛。

正是:高寺山頂雙福地。文風石塔矗雲梯。江流百丈牽山色,三面曉煙印天地。

七、內江太白樓:

內江太白樓,座落在西林山上,與內江大洲廣場一江之隔,與內江師範學院相鄰,濱江路就在山指令碼下。站太白樓前,大洲廣場一覽無遺,令多少文人騷客在此留下詩篇文章

內江太白樓,西林寺前鷺瀾洞下游500米處, 初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為四方翹簷樓亭式建築。知縣李旬為紀念李白與內江範金卿(唐狀元)同遊此地時作別友詩而募資修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此送別友人範金卿(內江人,天寶狀元),並留下了“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的名句。 “太白樓”題系黃雲鶴(成都知府)書題。此處兩洲交流,群峰競秀。與一江之隔內江大洲廣場遙相呼應。

正是:太白留詩贈友人,青山隱隱鑄詩魂。登高遠望綠氤氳,沱江今昔平湖行。

八、內江高峰寺:

內江高峰寺與高寺塔一牆之隔,唐代建寺,明清毀,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後又毀之,近年復建。現存摩崖造像百餘尊,石窟2個,所塑梅山五弟兄,荷槍實彈,極有特色。正殿大門前兩柱上楹聯為“暮鼓晨鐘梵音佛號;嚴林古塔嵐氣煙霞”,進入大殿,恍然一驚,樓閣無後牆,三面是木製結構,正後面是有石窟的山壁,殿頂後部與後山頂相連線。門兩側與入門柱上有楹聯、共三副楹聯,每副中皆有一聯說塔,高峰寺與高寺塔已是渾然一體,

正是:寺塔修建一牆隔,大殿摩崖有特色。楹聯處處聞塔聲,清波澄世映禪心。

九、內江鐘樓:

內江鐘樓,舊稱鐘鼓樓,位於市中區政府院內,原樓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遷現址重建。2003年再次整修,現有樓七層,高30 米,雄偉壯觀,下層開闢為陳列館,有歷史名人碑匾等。第六層裝有巨型自鳴鐘,鐘聲可傳出數裡,民間流傳“內江有座鐘鼓樓,半截伸在雲裡頭”,被譽為內江城的標誌。為內江獨具文化內涵的標誌性建築,為內江第一景。

正是: 譙樓聳云為一景,鐘樓天宇傳洪聲。古榕花團通幽境,賦記淵源世人心。

十、內江般若寺:

內江般若寺,位於東興區三溪鄉松柏寨。般若寺(又稱波爾寺),該寺始建於唐代,歷史上的般若寺,規模巨集大,莊嚴清淨,寺廟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達百餘人。被譽為“川中勝景”,因曾珍藏全國僅三部《般若經》之一而得名。現已在清代藏經樓基礎上建設成,雄偉莊嚴。松柏古寨素以七山、七堰、八景聞名,秀美的自然風光與宗教文化遺址交相輝映。寺內有蓮池等,一年四季名花盛開,香氣襲人,更添了寺廟的新鮮空氣。

正是:松柏寨頂松柏奇,般若古寺佛門第。天池七堰潤靈芝,般若朵朵入蓮池。

十一、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

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坐落在東桐路北邊的圓頂山上。張大千(1899-1983)國畫大師。原名正權,又名爰、季爰,字大千,別戌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內江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生於內江。自幼學畫,曾留學日本。其繪畫造詣高深,作品神韻秀麗,風格別具,被評為“當代第一畫家”,被譽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張大千紀念館就在內江市區,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

正是:大千故里大風堂,爰老遺風世綿長。百歲將軍題館名,第一畫家月霜凝。

十二、內江大洲廣場:

內江大洲大洲廣場位於內江城區沱江之濱,廣場用地呈星月形,東西長1100餘米,南北寬96至165米,佔地面積210畝(14萬平方米),綠化率達75%以上。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休閒廣場之一。

廣場中心區,以硬地鋪磚為主,由入口廣場、1100平方米的音樂噴泉水池、兩側雙曲迴廊、花臺、花池、紀事碑、石燈、石柱等組成。中心廣場四角配植6株氣勢磅礴日百年以上小葉榕古樹。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因明代內閣大學士趙貞吉(號大洲,內江人)而命名。怪才魏明倫題的大洲廣場賦,用花鋼石鑲嵌在中心廣場邊上。

正是:月形廣場坪芳秀,柳拂長堤廊徑幽。閣老命名世人記,怪才題賦看江流。

十三、內江成渝鐵路築路碑:

內江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碑位於內江城區最高的梅家山上,碑身通高14米,上面鐫刻著:“慶祝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天成鐵路。” 為了紀念修築成渝鐵路10萬民工大軍的歷史功績,緬懷在築路中獻身的民工英雄,1952年9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西南鐵路工程局決定在四川省內江市的梅家山修建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堂,次年春又在紀念堂前40米處修建了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碑。碑後是築路民工紀念堂,為內江第一座現代文物。林木長青,鳥語花香,並與景色秀麗的“梅山公園”毗鄰。

正是:連通巴蜀成渝路,領袖筆書功績多。天塹通途豐碑史,永記建國第一路。

十四、內江喻培倫大將軍:

內江市人民公園之內,在綠樹掩映中莊嚴肅穆地聳立著“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和“喻培倫大將軍紀念碑”,佔地4000平方米。喻培倫大將軍(1885~1911,字雲紀,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1912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行文頒令,以肇造民國元功追贈喻培倫為大將軍。堂前石臺階之上拓刻著孫中山先生題詞“浩氣長存”。

正是:慷慨悲歌正青年,炸彈當先英跡現。轟轟烈烈大將軍,神州春色滿人間。

十五、內江範長江森林公園及紀念館:

內江範長江森林公園,原名長壩山林場,離內江市城區僅有14公里,距郭北鎮3公里,遊覽面積達4平方公里。為紀念內江人民的好兒子範長江(現代著名的新聞工作者),1994年被命名為四川省長江森林公園。原因有三:一是為了緬懷我國第一個追隨紅軍長征路線採訪的著名新聞工作者範長江的業績,範長江是內江東興區人;二是把森林公園的建設同國家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結合起來;三是此地名叫長壩山,又地處長江水系沱江東岸,位於四川盆地腹心,故命名為“四川省長江森林公園””簡稱長江森林公園)。

範長江紀念館坐落在內江市東興區(原內江縣)田家鎮。

正是:鉅子故鄉命公園,松林翠綠思情緣。緬懷長江功勳作,青石塑像紀念館。

十六、資中文廟:

內江資中文廟在資中縣城北門外。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始建於縣城東街,清道光九年(1829)遷此重建。資中文廟佔地7035平方米,建築面積2191平方米。主體建築及佈局仿山東曲阜孔廟,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排列於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廂房、鐘樓、鼓樓、鄉賢祠、名宦祠對稱分佈兩側。廟中豎有清康熙手書《四書大景》、明成化年間《重修文廟碑》兩碑,字跡清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因孔子之師萇弘為古資州人,故大成殿內孔子塑像拱手站立,以示尊師之禮,乃國內僅見。

正是:文廟三絕脫凡俗,師尊故鄉亦尊道。雙龍繞池欲飛舞,壁照千秋下馬槽。

十七、資中重龍山:

內江資中重龍山,屹立在資中城東北一里處,古木參天,嵐靄氤氳,文物薈萃。山上有高27米的6層重龍閣,巍峨壯觀;山腰有羅漢堂、壽音閣、來鶴園,聞名遐邇,有古城牆、滴水彈琴和東坡喚魚池等遺蹟;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儲存完好.造像旁還有許多自唐以來的名人題記題詞.永慶寺現有藏品1700餘件,包括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的書法碑及袁牧,曾國藩,張大千的書畫.以黃庭堅的<幽蘭賦>碑最為名貴,是稀世珍品。

始建於唐的永慶寺,位於資中縣城東北隅重龍山上,整個寺廟佔地面積約20多畝,建築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明代悟雲禪師即在此講經說法,時香火鼎盛。據史料記載,唐代即建寺于山,現永慶寺復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慶時多次培修,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正是:巍峨壯觀重龍閣,摩崖石刻喚魚生。西蜀名剎永慶寺,白玉觀音指迷津。

十八、資中羅泉鎮:

內江資中羅泉鎮位於城北約50公里,鎮中5里長街全由青石板鋪就,九彎十曲,形似一條蛟龍,故被譽為“川中第一龍鎮”,也是中國的100個千年古鎮之一。鎮內古廟、井、橋、樓極賦傳奇色彩,有“九宮一寺八廟”之稱,最為有名的是全國唯一敬奉管仲為鹽神的鹽神廟。辛亥革命時期重要的羅泉會議在此召開。鎮後山下有巨型溶洞一個,宛如仙境,是一個追古探幽的'神祕去處。

正是:千年古鎮潛龍吟,九曲十彎青石鱗。廟井洞橋神祕處,溶洞探幽追古行。

十九、資中白雲山風景區:

內江資中白雲山風景區,位於資中縣城西南20公里,10萬畝森林區,由白雲山、白雲峽、松樹坳等數個景區組成。白雲山雄距於林區內,有108個山巒。山連山,林接林,巍峨蒼翠,景色青幽.。 白雲山有大面積茂密的森林,是川中地區的“綠色明珠”。森林上下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蒼松翠柏覆蓋,山谷幽深莫測,號稱“川中林海”。懸崖絕壁隨處可見。白雲峽水道曲折悠遠,碧峰迭嶂,奇崖怪石,移步換景,可泛舟,可垂釣,有“川中小三峽”之美譽。

正是:白雲山幽懸崖深,松濤陣陣清溪聲。,碧峰迭嶂曲悠遠,瞭望臺上白雲翠。

二十、隆昌石牌坊:

內江市隆昌石牌坊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隆昌縣城南、北兩關的千年古驛道上,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間“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曆史、素有“立體史書”之稱。隆昌石牌坊現存17座,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狀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於巴蜀古驛道隆昌縣城南北兩端的驛道中央,其餘4座則散佈於縣內響石、石燕橋及漁箭三鎮。

隆昌石牌坊群大多為四柱三門三重簷五滴水石質牌樓式建築,平均面寬9米,通高11米,坊間距離最近處僅10餘米。牌坊沉澱和蘊涵華夏文明精髓,是集哲學、歷史、數學、文學、力學、建築學、美學為一體的明、清建築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隆昌縣2005年3月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石牌坊之鄉”。

正是:牌坊自古到處有,隆昌牌坊勝一籌。歷史淵源驛道上,彙集哲史精髓留。

二十一、內江蓬瀛寨

內江蓬瀛寨在城北12公里處,是一座依山而建,聞名川南的一座古寨。《內江縣誌》中記載的蓬瀛山,“蓬瀛山,治北三十里,奴瀛氏修道於此,尼峰峭壁,望如峨居,上有飛仙石……”。蓬瀛寨城垣城蝶整肅,寨牆因山勢而建,寨牆高近2丈,厚近3米,長約兩公里,牆體雖歷經風雨侵蝕,卻依然儲存完好

寨牆上部建有城垛。古城牆修砌在自然的山崖之上,城牆高約十多米,隨著時間推移,歲月蹉跎,古城牆已與山崖渾然一體。整座山寨呈不規則形狀,佔地面積達30多畝,全部寨牆周長約有兩公里之多,寨牆雖歷經風雨剝蝕,卻依然儲存完好。站在寨牆俯瞰四周,居高臨下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正是:蓬瀛古寨依山建,碩大條石思往來。蒼勁圓潤三大字,進門福字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