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南鑼鼓巷衚衕遊攻略大全

才智咖 人氣:1.75W

漫步南鑼鼓巷,你不僅會驚訝於在城中心還有這樣的桃源,更會驚豔於它舊貌新顏的時尚,情不自禁地感嘆,古老文化與時尚竟可以對接得如此天衣無縫。下面,本站小編為您帶來2016南鑼鼓巷衚衕遊攻略大全,歡迎瀏覽!

2016南鑼鼓巷衚衕遊攻略大全

2016南鑼鼓巷衚衕遊攻略大全

南鑼鼓巷位於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寬8米,全長786米,與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揹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

玲琅滿目的玩意兒,各色的小吃聚集,喧囂的南鑼鼓巷,你真的懂他嗎?濃重的商業味道,遮蓋了南鑼鼓巷原本的味道,今天,就讓小編帶您走進真正的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中國唯一完整地儲存著,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周邊衚衕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裡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白天感受衚衕街景濃郁的老北京韻味,夜晚則可以遊蕩在獨具個性創意的小店,或隨意挑選自己喜愛的物品,或盡情融入時尚先鋒的自我放縱。

一.結構佈局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鑼鼓巷是“後市”的組成部分。元代,以南鑼鼓巷為軸線,東側地區屬昭回坊,西側地區屬靖恭坊。明代屬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間屬鑲黃旗,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屬內左三區。民國時期屬內五區。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東西各有8條衚衕整齊排列著,呈“魚骨狀”,延續自古以來的“棋盤式”格局,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據說以前在南鑼鼓巷的最北處有兩眼古井,恰好就成了這條蜈蚣的兩隻眼睛。這種整體肌理的衚衕、四合院形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象體現。

南鑼鼓巷街區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南大街。由這4條街圍合的這塊長方形地塊,正是元大都的兩個坊。以南鑼鼓巷為界,東面是“昭回坊”,西邊是“靖恭坊”,南鑼鼓巷是兩坊間的分界巷。

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衚衕是福祥衚衕、蓑衣衚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景陽衚衕、沙井衚衕、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衚衕、後鼓樓苑衚衕、南下窪子衚衕等;東邊的8條衚衕是炒豆衚衕、板廠衚衕、東棉花衚衕、北兵馬司衚衕、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衚衕、後圓恩寺衚衕、菊兒衚衕。這些衚衕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是明朝以後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衚衕,明代叫局兒衚衕,後來改稱橘兒衚衕,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衚衕,後延續至今。

南鑼鼓巷周圍衚衕介紹裡坊是中國古代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都市計畫建設的基本單位。在先秦稱為“裡”、“閭”或“閭里”。從北魏開始,出現了“坊”的稱呼。元大都規劃設計時仍延續了裡坊制,全城分為50坊,坊與坊之間是寬闊平直的街巷,猶如棋盤。明朝時,將北京劃為28坊,兩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清代屬鑲黃旗。元大都裡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鑼鼓巷地區卻還極為完整地儲存著元大都裡坊的歷史遺存。衚衕格局那麼完整,衚衕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

二.著名景點

後邸

帽兒衚衕35號、37號院,是郭博勒氏的家。說郭博勒氏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通俗點說,就是末代皇帝宣統的皇后婉容的孃家,用清代的說法,應稱為“後邸”。宣統大婚時,已是民國11年,但還是履行民國初年所頒佈的優待清皇室條件,所以對這所“後邸”花了許多錢,大加修繕。婉容的父親榮源,由於女兒“冊後”,後父按禮制被封為“三等承恩公”,這所府邸又成為承恩公府,更要大加改建,以合乎府第規格。比如將原來一間的院門,改為三間的府門,內外影壁、左右屏門都重新修建。三間府門已經砌牆變為三間住人的倒座房。在七間南房的後簷牆,開了兩個門,成為35號、37號。

特別應該提到,中國的文物專家和清史專家,被稱為文物界“國寶”的朱家溍先生,在帽兒衚衕13、15號,35、37號和炒豆衚衕71號院都住過,對這些府邸都有過詳細的描述。幼年他住在13號、15號院時,還親眼看到過“後邸”的修繕、改建。朱先生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他對北京的史地、文物、民俗等,都有極為深入的研究。他於2003年9月29日逝世,確實是中國學術文化界的一大損失。

綺園

秦老胡同35號,也是一座精美的宅院,曾是清內務府總管大臣索家的府邸。院落不是很大,但十分精緻。他的書房前有一小花園,名綺園。園內有疊石假山、遊廊池榭,還有一個船形敞軒,雖小巧卻意境深邃,頗有江南園林的意境。還有一幢仿江南園林建築——舫形敞軒,造型獨特,2003年公佈為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菊兒衚衕

菊兒衚衕是南鑼鼓巷最北頭東邊的一條衚衕。1990年,建築大師吳良鏞主持設計的菊兒衚衕危房改造工程,有機更新”了這條古巷中的小衚衕。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韻,又適合現代人居住。1992年被亞洲建築協會授予“亞洲建築金獎”,1993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獎”。

在衚衕中部,北邊有一片2至3層的樓房,黑瓦白牆,圍合成一個個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麗,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韻,和周圍的建築風格也十分協調,這就是改造後的菊兒衚衕新四合院。吳良鏞教授根據“有機更新”的都市計畫理論,認為舊城改造,要保留好的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修繕雖已破舊但尚可利用的建築,拆除破舊危房,逐步過渡,既保留歷史文脈的延續,又形成有機的整體環境。這些新四合院兼有單元式公寓樓房私密性強,和院落式住宅鄰里感強的雙重特點,他與舊的衚衕格局有機地統一起來,保護了古都風貌,是北京舊城改造的一個成功的探索。菊兒衚衕東口,3號、5號、7號和壽比衚衕6號,是清代直隸總督、兵部尚書榮祿的宅邸。原宅很大,分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樓房,中為花園,東部為五進的中式四合院。此宅,解放後一部分曾作為阿富汗大使館,後又被劃為幾部分,改為職工宿舍,格局已被破壞,保護狀況較差。NO.1南鑼鼓巷玩什麼

南鑼鼓巷位於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寬8米,全長786米,與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揹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

玲琅滿目的玩意兒,各色的小吃聚集,喧囂的南鑼鼓巷,你真的懂他嗎?濃重的商業味道,遮蓋了南鑼鼓巷原本的味道,今天,就讓小編帶您走進真正的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中國唯一完整地儲存著,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周邊衚衕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裡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白天感受衚衕街景濃郁的老北京韻味,夜晚則可以遊蕩在獨具個性創意的小店,或隨意挑選自己喜愛的物品,或盡情融入時尚先鋒的自我放縱。

僧格林沁王府

進南鑼鼓巷南口東面的第一條衚衕,是炒豆衚衕。炒豆衚衕西口不遠77號門旁,標有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上寫“僧王府”。

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原僧王府規模很大,前門在炒豆衚衕,後門在板廠衚衕,縱跨兩個衚衕。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各有四進。其中東路除正院外,還有東院四進,組成一個很大的建築群。民國後,府第被親王的後代逐漸拍賣,被分成了許多院落。炒豆衚衕71號至77號(單號),板廠衚衕30號至34號(雙號),都是原王府的範圍。

炒豆衚衕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組很大的建築。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條衚衕,在清朝是不多見的。這裡被改建為“侶鬆園賓館”。像這樣幽靜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賓館,在北京也是不多見的。

靳雲鵬舊宅

順著南鑼鼓巷再往北走,東邊的第三條衚衕是東棉花衚衕。進口不遠路北就是中外聞名的中央戲劇學院,作為中國學習舞臺和影視表演的頂級學府,其佔地面積真不算大,包括實驗劇場,只佔東棉花衚衕和北兵馬司衚衕之間西部的一部分。中央戲劇學院原是段祺瑞政府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靳雲鵬的舊宅。這裡培養了中國一代代的話劇與影視明星。陳寶國、陳道明、姜文、鞏俐、章子怡……都曾在這裡學習生活。

靳雲鵬買下這裡後,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幾座西式樓房。1921年年底,靳雲鵬辭職後,長期在天津居住。上世紀60年代,院裡仍有幾處舊樓,當時作為辦公樓和單身教師宿舍。又過去了40年,舊建築已全部拆除,靳宅早已無跡可覓。

齊白石故居

雨兒衚衕13號院曾住過中國一位畫壇巨匠———國畫大師齊白石。院門旁掛著“北京市美術家協會”的牌子。院子很寬敞,保護得很完好,院中央還擺著大魚缸。這裡沒有重新粉刷,透出老宅門的原汁原味。

這裡原是清內務府一個總管大臣的私宅,因為建築時私用了皇宮的料,建制又超越了等級,因而被參劾,宅子也被分成幾部分出售,13號院只是一部分。解放後,文化部買下來,由齊白石老先生居住。但老先生住了沒多久,就搬到西城跨車衚衕,所以,齊白石的故居多指跨車衚衕。

齊白石故居已經對外開放,門票5元,院內有齊白石雕塑,正房被還原成原來的樣子,有齊白石老先生用過的畫案和被子,其他的屋子有生平介紹和舊物展覽,還能買到一些紀念品。

茅盾故居

後圓恩寺衚衕13號即茅盾故居。和這一地區的許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僅是一座不大的兩進四合院。7月恰是茅盾誕辰110週年,故居經過整修重新開放。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著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圍的房間是茅盾生平展覽。後院的臥室、起居室、書房等,還按照先生生前的樣子佈置。茅盾解放後一直住在東四頭條203號文化部宿舍,與周揚、陽翰笙等為鄰,1974年搬到後圓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這個小院中度過了他最後7年的歲月。

蔣介石行轅

南鑼鼓巷之蔣介石行轅後圓恩寺衚衕7號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築。原是清代慶親王次子載旉(fū)的府邸,建築為中西合璧式,既有四合院,又有西洋樓房,還有很大的花園。園中有西式拱形圓亭、噴泉,又有來自圓明園的刻石,同樣是中西合璧。這所宅子也是幾易其主,民國時曾賣給法國人,抗戰勝利後,從1945年12月到1949年1月,這裡成為蔣介石的行轅,蔣介石來北平即下榻於此。解放後,此處曾先後成為中共中央華北局辦公處、南斯拉夫大使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現是友好賓館。

可園

帽兒衚衕7號至15號(單號)院,原是一組大建築群,是清末大學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園。五院並聯,佔地達11000平方米。光緒10年拜武英殿大學士。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精心修築了自己的住宅和花園。花園落成於1861年,始建時仿蘇州拙政園和獅子林,名“可園”,約佔地4畝,南北長不過100米,東西寬不過30米,雖然不很大,但疏朗有致,被認為是晚清北京私家園林中最有藝術價值的花園。已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對外開放。

這座宅院也是幾易其主,歷經滄桑。北洋政府時,袁世凱死後,馮國璋代理大總統,由南京來北京就任時買下了這座宅院。日本佔領北平時,馮家將這所房屋賣給偽軍司令張蘭峰。解放後,9至11號院曾做過朝鮮駐華大使館,後來又改做招待所和單位宿舍。雖幾經變化,但這片住宅始終儲存尚好,總體格局沒有大的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