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工作室總結範文

才智咖 人氣:5.1K

一、在路上,我們矢志不渝。

語文工作室總結範文

1、促共性,提升教學理念。“用文化的雨露,滋潤孩子心靈。”語文課,應該就是這樣的返璞歸真。

我不是什麼研究專家,打不開一隻只理論的工具包,我只是行走在語文道路上的一個思考者,實踐者,親自示範,不怕掉臉,讓他們感性臨摹、思考、再創造。

作為導師,我給我的學員的是什麼?也許只能是我的課!所以我提醒自己,切切實實地引導他們在教學的路上前進,那麼我就要在語文課堂上做好我應該有的示範。不怕丟面子,不怕受挫折,我必須為他們的成長也為自己的發展去開好一堂堂語文教學課。

這兩年,我刻意遵循這兩條原則上課。

不拘學生,不拘課型。用心觀照語文,無一課不是語文。

兩年時間,千山萬水走遍。開了這些型別的課吧:有外國小說,如《山羊茲拉特》《沙之書》《橋邊的老人》;《論語》選讀,如《誨人不倦》《中庸之道》;古詩詞,如《琵琶行》《錦瑟》;文言文《逍遙遊》《孟子見梁惠王》;作文,如《山水永嘉飛翔語文》《讓生活走進作文》《國中生會考作文升格》;散文,如《金嶽霖先生》,《西地平線上》;童話,如《皇帝的新裝》;演講稿,如《奧林匹克精神》;複習課,如《社科類或科技類文章閱讀》;講座《大學聯考作文淺談》《基於尊重的語文教學》《散文教學的途徑》等等。四川、山西、江蘇、雲南、吉林……在給學員示範的同時,也極大地挖掘了自己的教學潛力。 語文課,不應該是冰冷的勾叉,應該是純真的笑容鮮活的思維,在這個以分數論英雄的年代裡,做一個“健康快樂溫暖生動”的老師,需要智慧,需要勤奮,更需要勇氣。

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語文課是要在學生的心靈上播種開花結果的。我一直相信:激情與詩意是藝術化語文課堂的命脈與血肉,。

我一直在路上,即使做一個孤獨的堅守者。

他們也在這條路上,智慧與尊重才能成就語文課堂的飛翔。

2、舒個性,改變課堂模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教學有法:設計要簡潔大氣,表達要簡潔智慧;尊重文字,尊重學生,尊重課堂生成。教學有法:通往藝術的途徑大體相似,上課也不例外:閱讀——聽示範課,描紅——作課堂實錄,臨摹——評課,自創——上課。

教無定法:優秀的學員要學會“尋門而入,破門而出。”

碧華才氣,她的課應該是靈動,曉忠踏實,他的應該是穩健的,淑清的嫻雅,她的課應該是精緻,海光犀利,他的課應該是灑脫的。還有睿智的偉賽、大氣的周芳,勤勉的素青,敦厚的方田、活潑的陳靜,他們也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能被我的套子框住思想,要自己思考。”“俯要體察文字,仰要提升主旨,要很清楚地知道你想要教什麼。”站在工作室的肩膀上,是為了超越自我。就這樣,吳碧華一節《將進酒》讚譽多多,陳海光一堂《橋邊的老人》榮獲全國一等獎,金曉忠、陳靜在浙師大的“國培計劃”教學活動中的《江南的冬景》《項脊軒志》讓來自江蘇福建等地的教師感嘆至深……

一堂好課是有層次的,要本色——倡簡,有度;要提升——真實,紮實,更要有境——詩意靈動。

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說過:“我認為,在一位淑女或紳士的教育中,只有一項必修的心理技能,那就是正確而優雅地使用他(她)的本國語言。”

用最簡單的方法獲取語文課最深刻的效果,我們只能一路追尋。

二、在路在,我們全力以赴。

1、盡全力,全面發展。

最短的木頭決定了木桶裡水的高度。

給學生一杯水,你要有多少水,一桶還是一缸,還是一河一海?“潤物無聲”,是需要一個春天的雨水。

語文教學是一個獨特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個性、情感、體驗、價值觀都對教學過程產生極大影響。

“解讀”要貼著文字,“對話” 是流淌於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並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課結束了,課堂上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卻一直延續,工作總結《語文工作室總結》。

要成為“人師”,要形成個人“風格”,一定要各方面全面發展。

撰寫論文

以工作室部落格為主陣地,每週上傳一篇教學設計(或案例或課例或教後反思或聽課隨感或個人創作),每學期一篇論文(要求縣級以上獲獎),這是基本任務。

兩年時間,小有成就。海光的論文《例談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偏差及其矯正策略》獲中語會特等獎,《從探究題到探究性學習》獲市二等獎,《另類文章,別樣對話》獲市一等獎;碧華的案例《分享品味表達》獲溫州市直一等獎,論文《不同角色一樣關懷》獲省三等獎;素青的教學設計《要有描寫意識》獲中語會一等獎,教學反思《在捨得之間求精彩》發表於《新語文學習》上,論文《探索作文講評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發表在《教育理論專刊》上……

“我們的'語文”成了許多語文人喜愛的部落格園地。

課題研究

要求各成員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對課題進行更深入持久的關注,以進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工作室也將營造濃郁的教科研氛圍,以科研促教學,提升專業能力。由於大家都忙,一些課題還擱半路上,但一些也小有所成。曉忠主持的課題《高中生語文課堂學習習慣研究》獲縣一等獎,參與的課題《高中語文學習精讀習慣的培養研究》獲市三等獎;陳靜的《語文課前5分鐘賞讀的必要性研究》獲樂清三等獎:課題領域的研究成了最大的遺憾,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飛得更穩健。

建資源庫

喜馬拉雅山之所以世界聞名,因為它是建立在盤基廣大高原之上的一個高峰。 大學聯考不是僵直冰冷的數字,而是夯實基礎的豐厚土壤,感性和理性是騰飛的兩隻翅膀。

要求學員們研究考綱,把知識點細化,形成網路,精選習題,按層級編排,測試後由電腦改卷,用資料庫整理出每個學生薄弱的環節,分知識點有針對性進行專項訓練,比如,從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文言文百題競賽》。

把教師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才能做到精神浩翰,想象活躍,心靈勤奮。

把孩子從“無用功”的題海之中解放出來,才能讓“每一棵草都實現自己開花的夢想”。

“教而不研則淺”,研究是名師工作室的本質屬性。通過兩年的努力,如周芳,已經成為教育碩士,縣優秀教育工作者,評為蒼南縣名師,還被聘為縣學科優秀教師志家庫人員,是不折不扣的學科帶頭人;如海光,開了一節省公開課,6節縣公開課,並在首屆“志公杯”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獲得了一等獎,市級班主任培訓講座一次,縣語文講座5次,論文獎市二等兩次,案例獎市一等一次,發表在省級刊物一篇,課題《語文現代文價值的開發和利用》已經在市裡立項。

2、盡全力,全體發展。

小組互學

工作室成立伊始,我把九名學員按不同地區組成四個學習小組,樂清的陳靜和淑清,溫州的碧華、素青和方田,永嘉的曉忠和海光,平陽蒼南的偉賽和周芳,方便他們互相聽課互相交流,這批學員志趣相投,平進共亨教學資源,有公開課相互磨礪。方田在蒼南開《虞美人》一課,碧華就跟著磨了5節課,淑清參加優質課比賽,晚上九點抽到課題《出辭氣遠鄙倍》,素青幾個跟著開夜工,提供思路,贈送課件教案,一直備好課為止。

師傅領進門,修煉靠個人更靠兄弟姐妹們的攙扶

搭建平臺

“空闊透天,鳥飛如鳥,水清澈地,魚行似魚。”我一直深信人的心裡也有一隻天鵝,可以任思想和創造力無邊地飛翔。我要做的,只是給他們一方天空。每次工作室的開課活動,都和縣教研室合辦,到目前為止,每人都完成了至少一節縣級公開課。

如吳碧華在教師教育院給今年剛畢業的新老師做了《定格瞬間,沉澱精彩——從教學反思到案例寫作》的講座,淑清開了一節溫州市公開課《高山仰止》,曉忠開出了三節縣級公開課《項羽之死》《牲畜林》《江南的冬景》,做了一個縣級講座《談談<外國小說欣賞>的有效教學》,評上了縣學科帶頭人,還被聘為縣語文教學新苗指導師,素青在市直高三語文研討會上開公開課《古代詩歌鑑賞》,淑清獲樂清市優質課一等獎……

同時,積極為學員的發展尋找新的出口,搭建高層次平臺。在四川南充舉行的首屆全國“志公杯”語文教學大賽,工作室積極準備,學員陳海光老師以一課《橋邊的老人》榮獲一等獎。承辦“攜手名師相約永嘉”的溫州市名師教學觀摩活動,為學員的發展創造條件。2011年11月13日在浙師大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新語文教學”尖峰論壇上,更是特意為我們的工作室設定教學演示專場,把學員的教學才情推向更高的展示平臺。

三、在路上,我們結伴同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師

專家引領,居高才能望遠。

每次活動儘量多請專家,如在十一中舉行的第二屆“甌語藝術”,葛永海教授,塗國文主編,何勇副主編的加盟,從各個層面提高了學員的理論水平。參加兩屆全國“新語文教學”尖峰論壇,有蔡偉、鄭逸農、王國均、童志斌四位教授、博士演繹的現代語文教學,還有他們開設的實驗性示範課,更讓學員們有了與名師面對面交流學術的機會。錢夢龍、王榮生、鄧彤、胡勤……名師大家,使得我們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去思考去剖析現階段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見識。

2、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甌語藝術”是民間團體民間組織,沒有政府補助,聽課沒有學分,開課沒有證書。但是不論開課的老師精心端出的“佳餚”,還是聽課的老師的認真程度,都不會亞於任何一次官方組織的公開課。比如第一次“甌語藝術”,吳凡的《亡人軼事》,金錦友的《邊城》,到現在都讓大家津津樂道。吳碧華指導張偉老師的《沂水春風》在“菁華杯”首屆全國新課程中學優質課評比中獲優秀教學設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