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總結

才智咖 人氣:7.06K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定的必修課程,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和附庸,為此,我們梅堰中學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始終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作為一個重點來抓,有專職分管校長,有教務處主任具體落實,下面就學校這方面的工作作一彙報: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總結

一、 資訊科技教育:

目前學校有專職計算機教師2人,兼職1人,學校現有學生機房二個,10M校園網,資訊科技教育基本設施到位,資訊科技教育也有序的進行。

1.加強資訊科技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在教師和學生具備必須的資訊素養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過程的普遍應用。學校要求每個教研組,每學期開一節網路教學課,著力探索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

2.建立實用、豐富的校級資源庫

利用網路教學,可以指導學生直接在網上查詢資料,但有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去尋找需要的素材,教學時效頗低,同學科組也可通過素材庫的建立達到資源共享。目前幾個學科組的題庫建設及備課的教案庫已初見雛形,〖LL〗學校還將建立多媒體課件資源庫等。

3.探索計算機網路教學模式

在網路上大量的知識庫、資源庫,擁有豐富的資訊,因而比較適合於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式學習,網路教學時,讓學生瀏覽,在此過程中,有價值的東西,下載到自己的條件夾內,遇到問題,通過網路求助、討論,學生至少掌握了一條能解決問題的途徑。

4.興趣小組活動專案化

往年的興趣小組活動,學生往往沒有明確的任務,因此活動內容比較零亂。在為了加強興趣小組活動的實效性,學校也以“專案學習”的形式組織興趣小組活動,基本專案有:課件製作,電子報刊製作及網頁製作。

二、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學校在實施過程中結合課程實際問題和學校實際,貫徹落實。

1.課時安排作調整

按照七年級年級的課時計劃,每週一節研究性學習課。但大都課題的研究需要學生走出校門,走上社會進行調查訪問。因此,零碎的課時安排不利於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為此學校對課時的安排作調整,把每週一節課集中安排一學期中的兩天時間,在作好課題研究準備工作後,集中二天進行活動,以保證研究性學習有成效。

2.人員安排抓“兩全”

在七年級年級的研究性學習中,學校主要抓好“兩全”即全體學生參與,全體教師參與,研究性學習課程有一種深層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絕不是“優等生”的專利,因此做到學生人人蔘與。教師的參與不是指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的一定要教師來教,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索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和學習方式。

3.研究性學習評價的過程化

研究性學習課程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反對通過考試等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確實,我們有的組在進行課題研究時,得到的結論有時是錯誤的,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範圍,認識水平內,也很正常,研究性學習關注的是:自主參與。

三、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

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群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它與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及資訊科技教育共同構成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服從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同時更為注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參與意識、公民責任感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它的基本目標是拓展知識,增長經驗,增進學生的社會適應與創新能力;融入生活,獲得感受,形成學生健康、進取的生活態度;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學生公民意識和責任感;使學生自覺服務社會,對他人、對社會富有愛心;讓學生親近、關愛自然,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學生自我瞭解,肯定自我價值,發展興趣與專長。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省教育廳《關於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工作的通知》和吳江市教育局《關於在我市國小、國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工作的意見》精神,積極推進綜合實踐的實驗工作。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把學生在校內的學習同校外的生活以及需要和興趣緊密結合,讓學生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實踐,獲得積極的全面的發展。

(二)、基本目標

1.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興趣。2.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3.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資訊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實驗證實的方法。4.獲得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美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幹。

(三)、實施措施

1.成立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領導小組

組 長:周惠良(副校長)

副組長:沈明榮(德育處主任)

孫向紅(德育處副主任兼團總支書記)

金興發(德育處幹事)

沈偉明(德育處幹事)

組 員:各班班主任老師

2.實踐活動的安排

根據活動內容可按星期、按月進行,可以分散進行、可以合併進行。

3.實踐活動的基地

敬老院、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4.實踐活動的管理措施

(1)師資配備。按照要求,班主任作為活動召集人,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全體教師“配合指導,協同教學”。(2)專案責任書。考慮到學生活動小組的數量,學校規定每位班主任必須參與小組的活動。(3)獎勵。根據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以及指導學生的態度、能力和效果等對指導教師進行考核評估,並予以相應的獎勵。(4)學習。定期召開研討會,討論課程進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協調解決的有關事宜等。(5)學生安全保障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近自然,走入社群,走向社會,在開放的時空中開展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因而,安全保障是實施實踐活動中不能忽視的問題。

1、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對學生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是教師指導學生活動的重要內容。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利用開放的活動空間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預防事故,注意自我保護。

2、精心規劃和組織學生校外活動。學生在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實踐活動的安全問題主要來自於校外活動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要注意學生校外活動中安全問題,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校外活動進行精心規劃和組織。首先要對校外活動的空間範圍、活動情境進行合理的規劃。學生在什麼情境中進行調查、觀察、考察,在多大的地理範圍、哪些機構、單位、自然條件下開展活動,教師和學生經事先加以規劃,對活動範圍、條件、背景等因素作周密的設計和安排。在活動空間上,堅持“就近"原則,儘量在學生生活的社群內開展活動,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或事故。第二,提高校外活動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動時間。第三,學生的校外活動應該在指導教師參與的情況下展開,學生的校外活動儘可能採取小組協作方式來進行,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相互關心的意識。

3、爭取社會和學生家長的支援和參與要確保學生在開展實踐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安全,學校和教師要儘可能地爭取社會有關部門和學生家長的支援,鼓勵一部分學生家長在可能的前提下,參與學生的校外活動,協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實踐活動。

四、勞動與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以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主的學習領域。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能力。勞動技術教育,我校與科技教育相整合,以專案學習為切入口,逐步形成了學校的辦學優勢。

1、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勞技課中積極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強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興趣和課堂教學實效大有裨益。如筆者在教授電子電工課的焊接技術一課,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使原來學生原本看不大清楚的教師示範,變為一個個分解的動作和連續播放的電影及簡單的操作步驟,在銀幕上滾動播出。這樣學生看得清楚,不會時可以再看一遍。學生很快掌握了技能,同時教師也可以騰出時間來個別輔導。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勞技課教學中積極採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強化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是大有幫助的。現代教育技術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工具。用教學媒體等構成環境來改變教學,在人與媒體的互動中,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科技的發展給教學帶來的福音。

2、創設靈活的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1)更新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科技意識。以七年級工藝課為例,按照工藝教學的要求是利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製作工藝品。課程安排很好,製作也很精美。比如用易拉罐製作小凳子、獅子,用可樂瓶製作花籃、果鏟等。但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此熱情不高,許多同學敷衍了事,作品質量可想而知,通過與同學談心、調研,筆者發現教材內容的陳舊是學生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學生比較偏愛於有點“水平”的內容。在製作中同時讓他們探究,進一步對作品進行修改、完善,讓他們有所創新,以製作飛機模型為例,不僅引導他們如何去做,還讓他們探索如何讓飛機模型飛得好。(平穩且滯空時間長)於是學生通過圖書館、上網、實驗、問老師等多種途徑各顯神通去探求。在探求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體會到了勞技和科技的結合點,學到了一些飛行原理,有些學生還寫出了一定水平的科技小論文。在以後的幾年中我校參加大市級航模比賽和江蘇省科技發明創新大賽中屢屢獲獎與此舉不無關係。

(2)在勞技課教學中結合所學內容,引導、培養學生關注科技資訊。根據勞技課的特點,要求學生知識面廣而且要具有掌握科技資訊的能力和意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為此筆者在課上實行“一分種科技資訊”活動。利用勞技課前少量時間請同學們發言,談最新科技資訊,這項活動受到學生的重視。還以飛機模型製作為例,因為有這樣一個專題,所以課後同學們格外關注這方面的科技資訊,上課時每個同學都要求讓他發言,大大出乎老師的意料。同學們談到了世界武器大國最先進的飛機,使全體同學瞭解了兵器世界的科技動態。八年級的一位同學對垂直起降飛機情有獨鍾,為此他收集了十幾頁的有關垂直起降飛機的資料,並寫了一篇詳細介紹這種飛機發展史和效能等的文章,我請他利用活動課時間在班上作了專題講座,受到全體學生的熱烈歡迎。

通過這一活動,同學們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培養了關心科技資訊的習慣,提高了綜合素質。

3、採用“專案引導”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科技素質的形成。在以高質量的技術教育著稱的德國,專案課程被推崇為技術教育領域中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它以學生為中心,以專案活動為載體,通過師生之間的親密合作來解決跨專業問題的教學活動形式。我們在勞技教學中引入“專案引導”教學模式,通過“做專案”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相關知識、發展相應能力,比如:組織學生自己設計專案產品、制定計劃、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存在問題、試驗、實踐或製作,對工作過程和產品進行評價等。整個綜合實踐活動過程完全體現了科學探索的模式,促進了學生手、腦、心協調全面發展。在製作產品的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科學領域,如技術史、技術原理、技術標準、產品和原料、資訊、產品形象和設計、資訊交流技術、社會分工、經濟學、生態學等。學生通過“做專案”不僅僅是為完成一個作品而操作,更廣泛、深刻的是接觸到各種資訊,促使學生切切實實地進行多方位的、立體性的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素質的提高。一位同學在學期小結中寫道“……通過專案活動,我們不但學到了各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我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我們認為在勞技教學中,“專案引導”教學模式是體現現代科技教育的重要形式。

通過實踐,我們充分認識到勞技教育中滲透科技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充分發揮勞技教學在培養學生科技素質方面的優勢,以強化勞技教育在基礎教育、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在學科教育教學改革中,大膽創新,闖出新路。

TAGS:實施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