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支教實踐總結報告——走在侗寨,行在苗鄉

才智咖 人氣:2.23W

那些日子,值得我用一生去懷念。
加入到這個支教團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本來打算利用這個暑假去找一份工作鍛鍊一下自己,同時複習一下功課,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同王邵恆聊天時,他突然說起了這件事。他說他表姐李曉芳去年去支教了,問我想不想去嘗試一下。通過了解,我知道那個團隊是“香港培才基金會”組織的“流動圖書角”支教活動。經過認真考慮之後我決定參加,就算滿足一下兒時當老師的夢想吧!說實話,在此之前我腦子裡是一片空白,因為我沒有參加前期的策劃工作。
從長沙到榕江縣,約有2000多公里路,我從小到大還沒去過那麼遠的地方!漫長的路程讓我感到辛苦,但心中的那份激情、那份火熱卻一點也沒有消減,我也不敢消減,因為我知道,我肩負著沉重的責任!從凱里到榕江,真的讓我有走出天外的感覺。那條天路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我們的車曾傾斜到60度,那時我真擔心車會翻過去。懸著的心伴隨這條坑坑窪窪的路一直到了我們會和的地點——榕江。
在那裡的日子,讓我體會最深的不是那裡的破木屋,也不是那裡每年僅有百元的年均收入,而是孩子們知識的匱乏和對知識的渴望,還有就是他們那份感恩的心!回來後,我經常會想起我的那些學生,晚上經常是想著他們入睡的……一個個渴望的眼神在腦海中閃動,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在眼前浮現:李龍龍,吳家猛,潘興國,張銀彩……
經過半個月的艱苦工作,我順利完成了支教任務,也體會到了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艱難。這半個月來,我深深感受到了山區人民生活的艱苦,也深深感動于山區人民敢於與天斗的精神。雖然已經過了半個月,但支教的點點滴滴都還深刻的印在我的腦中,這將是我一聲難忘的記憶。現在把所見、所聞、所思寫出來與大家分享,讓我們共同認識西部,為西部山區的教育事業做出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丈平,身無三分銀”是貴州流傳的一句古話,也是對貴州的形象寫照。自然條件很難改變,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部大開發的開展,沿海地區深入對口扶貧幫助,貴州省絕大部分地區已經脫離了貧困,全省城鎮居民基本過上了溫飽有餘的生活,“人無三分銀”已經很少有人說了。但貴州省惡劣的自然條件還是限制了許多農村的發展,特別是山區農村的發展,部分貧困地區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許多適齡兒童因貧困而輟學在家,無法享受同齡人應有的權利與快樂。少年強則國家強,而高素質的人才來自良好的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希望工程的發展下,很多西部兒童已經可以在希望國小、希望中學完成義務教育,而匱乏的師資成了制約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一個來自中部地區的大學生,在貴州,我看到了落後的現狀、看到了強烈的求發展的願望、看到了當地人民的自強不息、更看到了孩子們對知識了渴求……感觸著實良深。
感觸一:民風純樸,熱情好客。在岑最國小那個山(!)寨以侗族居多,我們剛到就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情接待,孩子們搶著幫我們搬行李。在之後,一些鄉親們經常送些蔬菜給我們。最讓我感動的要數苗朋那個山寨的小孩子們,我們在那裡吃的是“百家米”和“百家菜”。由於交通不便,無法帶米過去,剛去那裡的時候,小朋友們冒雨從家中你一小袋他一小袋的從家中帶來大米和自家種的蔬菜。我們看著那滿桶的.大米和新鮮的蔬菜,不知如何表達心中的情感,有些同去的女生還留下了淚。
半個多月時間慢慢而過,等到彙報演出結束,也就是我們離開苗朋的時候了。
臨行,全校學生齊聚到宿舍門口,哭著將我們圍住,喊著:“老師,別走!老師,留下來吧!”隊員與孩子們哭著唱了一首《送別》作為送別,孩子們還把自己做的賀卡、小溪裡撿的石頭作為禮物送給我們,哭著、喊著、追著看我們漸行漸遠……
感觸二:自然條件非常惡劣。這可能是阻礙貴州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可以用以下幾個詞彙形容貴州的自然環境“山高路險,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我執教的是貴州省黔東南,這裡的人只能靠山吃山,山上的樹木是他們一半的收入來源,由於不合理砍伐,有些山已經禿了,而且有的地方水資源匱乏。我們去過的兩所國小——岑最國小和苗朋國小。在岑最還好,寨子前有條河,用水還算方便。但在苗朋,人們要爬幾里路去挑水喝。由於土地資源缺乏,在農閒時,山寨裡基本見不到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些老弱婦孺在家。在苗朋有些小孩放學還得去上山砍柴。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生存是最主要的事情,而讓小孩去讀書是在放棄一個勞動力並付出金錢的情況下,來自家長的阻力很大……
感觸三:交通非常不便。那裡的道路狀況非常差,特別是鄉村道路,基本上是泥路,雨天溼滑。貴州是個多山省份,汽車要麼在山頂跑,要麼在山腰跑,經常一整天都跑不了多少路程。真正體會到了“山路十八彎,彎彎扣人弦”的滋味。記得那一次,我們到苗朋國小後面(與我們的住地同屬一個鎮,只有30多里路),汽車早上出發,翻山越嶺,一路顛簸,開了近4個小時才到。聽當地人說,要是遇到堵車,可能一天都到不了,甚至晚上要在車山過夜。交通的不便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經濟的發展,而經濟上不去,教育也很難跟上,所謂“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貴州發展的第一瓶頸。
感觸四:學校軟硬體設施差。在岑最國小,聽那裡的張老師說,他們學校是前兩年由香港培才基金會捐的20多萬和寨子裡共同集資建起來的,以前的學校只有一棟兩層的木樓,下雨天還漏雨,學校裡僅有一臺電腦。而在苗朋,教學樓是一棟每層三間屋子的兩層木樓,聽說也用了八萬多,老師的辦公桌都是非常破舊的。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苗朋國小,全校僅五名老師,每個老師包班上課(一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的所有課程)。岑最好一點,有七個老師,不過也得一個老師教好幾門課程。
感觸五:學生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由於學校離家很遠,許多學生經常要爬兩三個小時的山路,翻好幾座山來學校。在這裡的孩子上學用“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苗朋不是“完小”,沒有六年級。學生上完五年級後,要走十幾里路到鎮國小度六年級,更不用說度國中了,那要更遠。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學校一般中午不休息,但大多數學校沒有食堂,所以,學生們只能一天吃兩餐。
山區要發展,觀念先行尤為重要。在給當地孩子上課的同時,更要讓他們瞭解大山外的世界,要向他們灌輸先進的思想觀念。對於我們這些只是在當地支教半個月的志願者來說,這成為了最為緊要的任務。在那段日子裡,我給山裡的孩子講了很多城市裡的事,也給那裡的老師提了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在貴州的日子裡,我想的最多的就是盡全力把不同的東西帶給孩子們、帶給貴州、帶給這美麗又貧瘠的土地。
現在,我雖然離開了那座大山,但每每想起在榕江度過的半個月日子,是令我終身難忘的。那裡的山,那裡的人,使我永久懷念!
2009年9月20日

假期支教實踐總結報告——走在侗寨,行在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