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鎮旅遊景點簡介

才智咖 人氣:5.12K

水寨鎮地處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城,位於五華河與琴江河匯合的三角地帶,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水寨鎮旅遊景點簡介,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水寨鎮旅遊景點簡介

(一)龍門第牌坊

龍門第牌坊位於五華縣水寨鎮大壩七一村七都圍東門李氏翱公祠內,始建於明代,坐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約687平方米。李氏翱公祠平面佈局為一牌坊二堂二橫屋,一樓用方柱舉架橫樑,下面樑上浮雕雙龍戲珠圖案,上嵌陰刻楷體橫額“李氏翱公祠”,門柱陰刻楷書對聯“三世芳名存鳳閣,七都古蹟煥龍門”。二樓用雕有瓶花圖案的短石柱舉起橫樑,正面中嵌陰刻楷體豎匾“龍門弟”,橫樑浮雕雙鳳朝陽圖案,左右各置石鯉魚一尾,頂置寶葫蘆一隻。龍門第牌坊對研究五華縣的石雕工藝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94年9月公佈為五華縣文物保護單位。

(二)聯珠塔

聯珠塔位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大壩壩心村琴江西岸珠光山上,始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由鄉人籌資興建,2000年曾進行搶救維修。該塔坐北向南,高22米,佔地面積約169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五層,為樓閣式磚石塔。須彌座用麻石條磚,塔身用青磚砌築,頂為八角攢尖,塔剎為石制葫蘆狀。各層塔心室內鋪設木樓板和壁內折上式木樓梯,開有拱形窗採光通風。塔門額嵌一方陰刻楷書“聯珠塔”題額,上刻有造塔年代。塔門陰刻楷書塔聯雲:“撥地千尋永作山河之鎮,凌雲百尺直通霄漢而遙。”各面窗額分別楷書“東關”“西洞”“南江”“北嶂”“雲峰”。1984年10月,公佈為五華縣文物保護單位。

(三)慎德樓

慎德樓位於五華縣水寨鎮大布村華一路旁,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佔地面積約5858平方米。平面佈局為三堂六橫屋一圍龍,面寬五間,橫樑結構,夯築灰沙牆,懸山瓦頂。門前設晒坪、斗門和半月形池塘。慎德樓有七扇大門,正大門額用墨水正楷書寫“慎德樓”三字,其餘大門和伸手間門額名分別為:升恆、詒謀、允藏、餘慶、善積、迪吉、燕翼、覆泰。下堂、中堂共有六圓木柱支架橫樑。此屋佈局合理,結構嚴謹,規模較大,有九堂十八井,是儲存比較完整的客家古民居。

(四)彩旗嶺與旗山文化

在五華縣水寨鎮玉茶村琴江河畔,有一座小山叫彩旗嶺。數百年來,這裡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給彩旗嶺披上了神奇的色彩。近年來,當地農民在山上成立文藝社,興建“書畫軒”和石刻碑林,使彩旗嶺更有靈氣,更負盛名。?

相傳明朝末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當時玉茶村有個叫李槐的熱血志士,武藝高強,為保家園,集結400多名鄉勇日操夜練,保得一方安寧。明王朝為鞏固南疆,授李槐予“千長”之職,命其帶兵作戰。李槐屢立戰功,終不幸以身殉職。李槐千長為國捐軀,感動蒼天,遂將其英魂、戰旗捲上天空,以悠揚的仙樂相伴送回故里,戰旗插在玉茶村最顯眼的山上,彩旗嶺因此而得名。此後,百姓在山上設壇奉祀,皇上欽賜敕封“護國李槐千長仁爺”。李槐千長功德世代相傳,《嘉應州志》、《五華縣誌》均有記載。

為紀念先賢激勵後人,1993年在旅臺鄉賢李玉麟夫婦倡導下,鄉民集資近萬元,在山上建起紀念亭、迎賓亭、勝景亭、文娛臺等,並栽花植樹,配置石凳。村裡還成立彩旗嶺管理委員會,派出專人管理。彩旗嶺成為當地村民休假聚集娛樂的地方。1997年是香港迴歸祖國的大喜之年。玉茶村一批喜歡舞文弄墨題詩作畫的老年人,討論用怎樣的形式紀念這一盛事,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的巨大變化。一致決定成立“旗山文藝社”,確定辦社宗旨為“開展以文會友,探討詩聯書畫,徵集佳作,陶冶身心”,並推選李文濤、李泗輝、周榮添等熱心公益的鄉土“老秀才”為負責人。彩旗嶺管委會不但從經費上支援,還騰出房子給文藝社活動。當年10月,文藝社正式成立,徵集作品數十件,從中挑選一批上乘之作,集結手抄影印了一期《旗山詩聯》。他們還在彩旗嶺舉辦“慶香港迴歸詩聯書畫展”。1998年3月,旗山文藝社自編自閱用蠟紙刻印的《旗山文藝》月刊第一期問世。他們高興地寫詩讚道:“旗嶺亭閣已落成,又設詩社會文人。都是今日國運好,繁榮經濟建文明”。“旗山創奇花,吸引詩人書畫家。鳳舞龍飛揮妙筆,鶯歌鵲唱頌中華”。

旗嶺文藝社逢農曆每月初九為活動日。是日,社員們將自己的作品帶來吟詠傳閱,切磋交流,並從中挑選出版期刊。至今,旗山文藝社已有社員60多名,出版期刊30期。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當地農民。玉茶村地處縣城郊區,人多耕地少。向來婦女在家種田,男子外出做工經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到處新樓林立,農民生活富足。旗山文藝社成員的作品,大都為歌頌太平盛世,改革開放給他們帶來的幸福生活。

旗山文藝社每次活動都有一個主題,如圍繞村裡大事、紀念李槐千長、重大節日慶典等,佈置大家寫詩作聯繪畫,再從中挑選佳作交流。

彩旗嶺還新建了一幢“書畫軒”,作為文藝社活動及佳作收藏、展覽專用場地。同時還在山坡興建石刻碑林,已安置玉茶村石工李育培用黑色花崗岩雕刻的歷代名家詩作,介紹李槐千長事蹟漫畫20塊。每逢節假日,縣城及鄰近鄉鎮都有不少人到這裡參觀旅遊。彩旗嶺已成為風景秀麗建築別緻,又有獨特鄉土文化的人文景點。

(五)平安寺

平安寺地處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大沙村,與興寧市刁坊鎮聯新村交接處的分水坳,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此地群山環抱,匯靈納吉,風水寶地,佛菩薩靈感無比,十方善信絡繹不絕。每逢七年級、十五和盛大法會之時,此地更是車水馬龍,香菸嫋嫋,鐘鼓齊鳴,熱鬧非凡,一派莊嚴道場鼎盛景象,十方香客虔誠而來,滿意而去。真可謂“來者平安,拜者吉昌”。

1995年春,平安寺經五華縣宗教事務局登記開放。1998年經市、縣宗教事務部門批准擴建。2002年1月,龐大的擴建專案奠基,經過幾年的努力,平安寺佔地面積由原來的200平方米,擴充套件到現在的30000多平方米。幾年來,平安寺在黨和政府宗教政策的.指引下,主任薛高華居士,帶領管理人員發揚“苦行僧”精神,多方籌集資金近千萬元,興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藥師殿、彌陀殿、大悲殿、觀音閣、地藏閣、齋堂、僧房、山門、走廊、停車場等,使寺內設施日臻完善,面貌煥然一新。平安寺環境優雅,各項建築古樸天然。在這清淨莊嚴的佛教道場裡,善男信女不但能完成唸經、奉佛、廣結善緣、祈求平安增福的心願,還能享受平安寺建築藝術的薰陶和休閒遊玩的快樂。

(六)蒲麗頂森林公園

蒲麗頂森林公園通過對原有森林資源進行功能升級,集旅遊觀光、健身休閒、教育宣傳於一體,讓百姓享受到了“三名城”建設帶來的成果。近年來,五華縣積極建立林業生態縣,加快森林覆蓋率、綠化美化秀美山川,一方面做好國道、省道、高速公路等10條共長550公里的公路兩旁第一重山30萬畝的綠色通道的林分改造工作,10條綠色通道建設全面推進,到目前止,新造林面積達到13.38萬畝。另一方面,轉變產業發展模式,由過去種植速生豐產林為主轉變到發展優質經濟林和珍貴林木。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的油茶產業等,讓群眾盡享生態環境建設成果。該縣還突破部門辦林業的侷限,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制定優惠政策、提高服務水平,加大林業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企業和社會能人投資林業生態建設。到目前止,全縣共引資造林41萬畝。

園中景點有:

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於蒲山之上,現今梅州七縣一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由下而上收縮為三級平臺。寬廣碑基之上矗立的主碑高20.6米。

清風園

沿蒲山南路盤旋而下,至山下拐角處便到了新建的縣廉潔文化示範基地—清風園。園門口放置著“清風園記”石卷,“長樂風骨,載德家聲。山水鍾靈,英才薈萃。”誦讀“清風園記”,內心平添幾許自豪矣! 踏入清風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廉潔文化廣場。廣場內繁花似錦,綠草如茵。在草坪及行人路邊,一尊尊大小不一的“廉石”,或“肅”立、或“端”坐,形態各異,正面向著遊人;上面書刻的廉語警句在太陽的照耀下格外醒目,煥發著神韻,讓人不由得對其駐足觀察、低頭沉思。園區一角、依山而建的廉潔文化長廊,掩映在山體、林木之下,冬擋寒風、夏避酷暑,疑是遊客停歇的驛館。走進長廊,會看到兩側立柱上懸掛著一塊塊紅字牌匾。匾上“做人以誠為本,做官以廉為根”、“儉以養德,廉以養身”、“修身養性心如玉,淡泊名利品如蘭”等文字入木三分,寓意深刻,耐人尋味,過目難忘。歇坐於長廊內,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廉潔文化,間或伴有陣陣和風吹來,這一刻感覺真是身清氣爽、心曠神怡。置身其間,賞景思廉,身心俱陶。

(七)五華縣親水公園

(八)獅山公園

獅山公園位於員瑾堤、實驗學校和第三國小村道之間,在烈士紀念碑原址上修建而成,總面積約19000平方米,劃分為健身廣場和公共綠化園。同時周邊修建2條市政道路,擴建1條村道與員瑾堤相連線,分別用於疏散獅山苑、武裝部和興華中學三個方向的人車流。該工程為五華縣2014年重點民心工程,公園於2015年2月前投入使用,為縣城和周邊村(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

(九)水寨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