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8週年:災害意識的提升是最大的紀念

才智咖 人氣:1.76W

汶川地震8週年:災害意識的提升是最大的紀念

2016年5月9日,我見到了唐都醫院骨科楊彤濤副教授。楊教授曾於512地震後第一時間趕赴綿陽市北川縣進行傷員救治工作。他表示:一晃八年過去了,如今在想想汶川地震對我們的影響,民眾的災害意識的提升,或許是對它最大的紀念。

汶川地震8週年:災害意識的提升是最大的紀念

為什麼要再提汶川地震?

5月5日,我翻工作筆記的時候發現,7天后就是汶川地震8週年祭。憑著媒體從業者的直覺,我聯絡了唐都醫院宣傳科,以期望可以聯絡一位曾經去過災區救治傷員的老師說些什麼。至於到底要說些什麼我並不清楚。

5月9日上午,唐都醫院宣傳科的工作人員給我了骨科楊彤濤副教授的電話號碼,隨後我進行聯絡,並表示:期望可以瞭解一些當時的故事和印象,同時還希望可以瞭解一些災害發生時期人們應該第一時間做什麼。

5月10日下午,我在唐都醫院見到楊彤濤副教授。楊教授表示:汶川地震是每個經歷過2008年5月12日的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坎,但卻也正因為如此,每逢5月12日,我們都有理由再將其提一提,以銘記一些不能忘記的事情。其中,最值得銘記的是,經過汶川地震一役,公眾提升了災害意識、社會形成了透明救災意識、醫務工作者加深了分級救治意識。三種意識的提升是如今對汶川地震最大的紀念。

楊教授說:“三種意識的提升所顯現出來的效果,在隨後的玉樹地震、雲南地震等大地震中可見一斑。”

敬禮娃娃、芭蕾女孩、韓局長和楚師兄

楊教授隨唐都醫院救援隊到了四川之後,被安排到了綿陽404醫院。前後接診了1000多位災民,同時也進行了大小几百臺的手術。其中,就有如今仍讓人記憶猶新的“敬禮娃娃”郎徵、“芭蕾女孩”李月、以及被溫總理看望過的16歲的北川中學學生段志秀,都曾是楊教授的病人。

時過8年之後,再回想起當時救治的這些病人,楊彤濤副教授說:”當時跟患者們相處的很愉快,但每每回想起他們‘一分鐘之前大家還愉快的在一起,一分鐘之後這些人都相隔生死’的經歷,都對我個人產生了很大的感觸,並對我的人生態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楊教授講到,在汶川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北川縣的民政局局長,名字如今已經記不清楚了,但似乎姓韓。韓局長當時是髕骨骨折,一家三口中自己受傷、女兒失聯、夫人當天下午就在辦公室中去世。2011年,在時隔三年之後,楊教授收到了韓局長的簡訊,信上說“楊大夫,祝你春節快樂,我的腿恢復的很好,現在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家庭重組了,感謝你對我的幫助”。從這件事情上,楊教授覺得:“人生總是在繼續,即使是碰到再大的事情,生活都在繼續。所以,向前看,向未來看。”

同時,人生就那麼匆匆幾十年,總得乾點什麼,才能夠對人生不留遺憾。楊教授說:“當時跟著一起去的還有我的一位師兄楚教授。在地震災區的時候,我們經歷了5月20日的一次六級餘震,當時搶救組的幾個組長都還在10樓,為照顧病人沒有下來。餘震後,迅速的將病人轉移到樓下的抗災帳篷裡,當時我的這位楚師兄還在,但就在地震一年後,楚師兄因為肺癌去世,到現在也已經有5個年頭了。所以,這些事情,我和很多人來說,都是要更加的珍惜生命,活在當下,善待自己。在做醫生時更好的服務患者,是丈夫時疼愛妻子,是父親時擔起責任。”

躲避、逃生、自救是災難來臨時最應該做的

除了人生的感悟外,楊教授還認為:在災難來臨時,及時的躲避、及時的逃生、及時的自救以及互救是最應該做的。

楊教授講到:“5月12日下午,我本來是要去參加一場教學評比,當時就拿著手機突然感覺到房子在晃動,當時我沒有覺得那是馬路上過車什麼的,而是第一反應就是地震。第二反應就是抓起身邊的衣服,穿上鞋子,躲進衛生間。在進入衛生間的.剎那將方面開啟,做了基本的逃生準備。在地震停止之後,拿起鑰匙然後從容下樓。這是在災難來臨時,就需要做到的及時躲避。”

“同時,在四川看到災民的時候,仍然能夠看到防災減災的意識有無,會在短時間內對人造成的影響。譬如剛剛我提到的北川民政局韓局長,當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衝出房門,等他跑到樓外後,樓就已經沉了下去。那棟樓包含他在內總共只活下來了3個人。同樣的,在震區的山區內,有的人是到處亂跑,有的人則向空地和建築物外轉移。同時,還有一些人在受傷之後第一時間採取了比較恰當的自救方式,譬如包紮和固定,然後再向就近的醫療機構轉移。同樣的,我們還遇見了一些很慘的案例。當時有一個人受了開放式的傷,他也不知道沖洗包紮,而是朦朦朧朧的跟著大部隊轉移。等我們趕到的時候,就感染的很厲害,最後只能做截肢。所以,作為普通人,在日常時就需要加強對火災、水災、地震、車禍等災害的簡單自救方法的學習。”

而對於醫務工作者,楊教授認為:在災害來臨的時候,醫務工作者應該有分級治療的意識。對於簡單的病例,需要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及時的救治,為後續的治療工作爭取時間。如果碰到複雜的病例,就需要當機立斷的進行處理。

當時,楊教授曾接診到了曾在四川華西醫院被溫總理看望過的16歲的北川中學學生段志秀。楊教授說:“當時其實我們有條件給段志秀做災區的清創截肢手術的,但當時我們出於手術安全、保留更多肢體功能的想法,以及當時她可以轉移到華西醫院去接受更好環境的治療的原因,並沒有按戰傷為她進行醫療處理。結果等到了華西醫院時,病情已經發展到了敗血症的程度。這件事情就很教育我們,作為部隊醫院,面對大的災害時,需要有戰傷意識,並當機立斷的進行處理。”

楊教授表示:醫生的分級治療意識、患者的災害意識、社會的透明救災意識,在汶川地震前未能得到明顯的提升,但汶川地震後,這三種意識的提升對於我們隨後的幾次大的地震形成了有效幫助。為此,楊教授說:“在汶川大地震8週年祭的時候,我覺得災害意識的提升是對它最大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