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大學生的就業簽約率

才智咖 人氣:1.76W
透視大學生的就業簽約率
根據中國青年網測定:截止到今年4月底,2009屆大學畢業生簽約率達到39%,比3月份上升6個百分點。根據麥可思公司相關調查,2008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為86%,而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實際就業率為87.5%。由此可以斷定,中國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有被推遲的現象,本科就業的三分之一是在畢業半年後實現的,甚至是一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

對於2009年就業形勢來說,大學生就業簽約率是衡量各級政府就業工作的重要標準,但這裡面卻涵蓋許多大學生就業本質上的區別。

1、大學生就業對經濟價值選擇優先於對發展價值的選擇。從已簽約的僱主型別看,民營企業依然是最大僱主,佔總比例的40%,政府機構和科研事業單位的就業比例僅佔13%。近七層的大學生專業不對口。此外,薪資方面,金融、保險、房地產業在薪資方面排名第一。

在通常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選擇應該是發展價值而非經濟價值,如果處於純粹的經濟價值選擇,對於職業錨基本上不產生作用,如果處於純粹的發展價值選擇,職業錨能獲得持續的生命力,最佳的辦法是如何使自己的無差異曲線最大的收益,就業效用建立新的均衡點上。

在未簽約學生中,57%的畢業生選擇繼續求職,只有15%的本科生準備自主創業。這條事實同樣可以用機會成本增加的規律來說明,經濟學中著名的機會成本遞增規律表述為:在給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若增加甲物品的生產量,必須以減少乙物品的生產量為代價,因此,大學生增加經濟價值的需求量,必須以減少發展價值的需求量為代價,並且當經濟價值從少到多以同一單位不斷增加時,所必須減少的發展價值的機會越來越多。即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以經濟價值的需求量不斷的增加時,每增加一個單位,其發展價值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對此可以地理解為大學生經濟價值的收益越大而須放棄發展價值的越多。



目前已得到公認,是供大於求就業形勢迫使大學生放棄發展價值而選擇經濟價值,這樣對就業行為選擇過程中,通常需要經過N次就業經濟價值選擇後再過渡到發展價值,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假設大學生在發展需求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就業選擇次數加大,對經濟需求頻繁的選擇,其效用價值也是遞減的。因此,隨著選擇經濟需求次數越多,也就是對就業行為選擇次數越多,對發展價值的累積效果就越差。

2、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地礦類、測繪類、海洋工程類、能源動力類、地質學類為排名前五的專業。而這些專業正是前幾年的冷門專業。部分學科專業結構設定與人力資源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尚需進一步解決。

畢業生就業期望與現實的用人需求、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在現實中表現為不同專業的'大學本科生改行率不同:改行率最小的為醫科、地礦、管理類專業,小於42%;其次為藝術、外語、法律、商科、農林與師範文科,小於60%;而哲學、理科、文科、工科和師範理科的改行率都大於60%。

我們知道,為產業服務的專業選擇也是有生命階段的;產業的生命處在什麼階段,與此相關的專業也處在什麼階段;不過,由於專業人才的培養有一個較長的週期,所以當大家都認識到某個產業很有發展前途的時候再去選擇相關的專業,可能已經晚了。

如何保持專業選擇方向的一般性,即大學生的專業選擇與市場需求一致?專業的選擇應該適當超前於產業的現狀,要與創新的產業相同步,這樣畢業以後才能實現與社會需求的適應和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又可避免專業運作過程的特殊性。因為專業人才的培養週期較長,而產業的生命是在迴圈的,所以如果按同步線選擇專業,等畢業後可以就不在同步線上了而落在了滯後線上。

從大學生就業過程延長分析,專業選擇適當超前定位在超前線上,有可能畢業以後正好和社會需要同步,與產業發展相適應;就業過程的經濟價值與發展價值與社會需求相吻合,可避免就業即待業的現象,收回人力資本的收益。

3、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大學生就業配置發生較大的轉移。

一是社會服務業增多,而製造業吸收大學生減少。中國向社會公佈了第一批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目錄人社部函[2009]135號,這是一個大學生配置轉移的訊號,以指導各地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9]3號),做好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工作。

如果中國經濟復甦快,特別是作為大學生主要僱主的非公有經濟和中小企業復甦快,大學生就業轉移社會服務業還可以得到改善。然而,為黨政、事業和國企服務的大學教育專業結構調整較慢,也是我們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

二是原來很多的大學生就業在外貿企業工作,現在慢慢,隨著投資的加大、消費的增長,轉向國內的企業工作,國內的生產和國內的流通領域、服務領域、社群就業會多一些,這也是大學生就業配置中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三是培養的大學生中,適應單位就業型將會減少,而能自主創業型的將會增多。中國目前實施創業促進就業工程。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帶動大學生創業促就業可持續性發展。以大學生為重點培育物件,充分利用創業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為大學生跨區域交流和自主創業提供條件。

4、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有待進一步暢通。一方面,高校就業指導發展緩慢,從專業設定、教材更新、師資培訓,到對學生培養的模式,社會人才需求的銜接、就業指導上都遠沒有跟上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步伐。

畢業生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渠道不暢通。受現行戶籍、人事檔案管理、社會保險、幹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約,高校畢業生從非公有制企業到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的流動存在不少困難,畢業生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積極性不高。一些中小企業管理不規範,制度不健全,難以吸引和留住高校畢業生。部分高校畢業生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也不願意去非公有制企業。另一方面,城鄉基層對高校畢業生有較大需求,但由於相關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學生下基層就業的渠道也有待進一步暢通。

5、大學生對獲得就業資訊的能力和就業目標的篩選能力還不強,獨立性不高,盲目和依賴心理普遍存在;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能力還比較欠缺,很少有人對自己的能力素質、個人特點、興趣愛好、工作方式以及對工作環境的喜好等方面做出全面詳細的評估,並依此做出決定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