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博會演講稿

才智咖 人氣:2.39W

9月20日,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在甘肅省敦煌市舉辦,這是目前“一帶一路”建設中唯一以文化交流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平臺和國際化盛會。來自85個國家、5個國際組織的95個外國代表團應邀出席首屆敦煌文博會,66個國外機構、434位國外賓客參加論壇、年展和演出,還有6位外國政要、前政要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敦煌文博會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敦煌文博會演講稿

當天下午舉辦的文博會各分項論壇活動中,各國政要、學者紛紛發表內容精彩的主旨演講。在主題為堅持“互學互鑑”,推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融合發展的分論壇上,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演講妙語連篇,贏得陣陣掌聲。(以下為文字實錄)

1、鄭和喂非洲長頸鹿吃豆芽?莫言:我產生了文學聯想

莫言:我對德國湯若望先生的後人之前的發言很感興趣,他概述了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這讓我聯想到鑑真(和尚)。幾百年前,在科技比較落後、經濟也不發達、資訊交流不暢通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乘風破浪,遠離故土,把中華的文明傳遞到西方去,也把西方的文明帶回來。剛剛湯若望先生的後人提到,海上持續的航行,會讓船員患上一種不治之症:壞血病。後來,是鄭和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船上發明了生豆芽這種很簡單的技術,船員們帶了許許多多的黃豆,然後讓黃豆生成豆芽,而豆芽能夠提供人的健康所需的維生素。所以,船員不再受壞血病的困擾了。

我記得,鄭和從非洲帶回來一頭長頸鹿獻給皇上,而據專家考證,長頸鹿和中國傳說中的瑞獸麒麟長得很像。一頭長頸鹿也要在海上漂泊那麼長的時間,怎麼活下來,跟著船員們來到中國,這中間很多細節都值得作家來想象。所以湯若望先生的後人的這篇演講,讓我產生了很多文學方面的聯想。可以想象,我們的祖先,為了讓這頭長頸鹿平安抵達中國,都用了什麼辦法?難道讓長頸鹿吃豆芽?他們肯定想到了一些好辦法,只是我們現在不知道。

2、莫言:敦煌文博會logo 像一個奔跑的女人

莫言:在我看來,這次絲路文博會的LOGO,看第一眼,像是是兩條交叉的絲綢;再看,是個文化的“文”字;仔細一看,更像是一個正在大步奔跑的人,我覺得像是個女人,而且看起來跑得很輕鬆很愉快。這個人應該是面向西方奔跑,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在許多方面,尤其是藝術、技術、管理等方面,都在向西方學習,取得了大的成就。但是,換一個方向看,這個人又是向著東方奔跑。也就是說,不單單是中國人需要向西方學習,西方人也要向東方學習。我想,這也是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存在一千多年,並且沉寂了400多年之後,重新被髮揚光大

的原因。在絲綢之路上,一切的交流都是雙向的,這條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實際上也是一條互相學習、互相借鑑之路。

3、莫言:不能只做文化保護者,要做創造者

莫言:一方面,今天的時代讓我們看到了科學的進步,讓我們覺得自己超過了祖先;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意識到,在很多方面我們還沒有超過祖先,當年他們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創作了一些作品,完成了一些事業;我們也無法還原出當年在敦煌石壁上開鑿洞窟的那些手藝人,用什麼樣的方式繪出那些輝煌燦爛的藝術品,而且我們也不知道他們的頭腦中怎麼產生了這樣美妙的文化藝術圖案,如此發達的想象力是建立在什麼樣的文化基礎上。不過,毫無疑問,這裡面有佛教的文化、伊斯蘭教的文化和中國本土的文化。多種文化成為了他們想象的基礎,然後培育出、融合起來燦爛的敦煌文化。所以從敦煌壁畫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只有交流才會產生進步,不僅是經濟如此,文化也是一樣。也只有交流才能產生新的東西,才會創新。所以我認為,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應該歸結到創新上來。

如果我們只是把自己已有的東西交給別人看,然後把別人已有的東西拿過來,照樣複製,那樣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現在可以感嘆祖先留下了如此璀璨的文化寶庫,可是等到一千年以後,當後代問起我們留下了什麼?他們可能說,“他們(現在的我們)很好的儲存了中國文化。”但是要問我們創造了什麼?“不知道。”

所以我想,我們儲存好了現存的文明成果,這讓我們無愧先人。但如果我們僅僅只是一個儲存者、保護者,而不去創造,那我們將愧對我們的後代。因此,在交流的時候,一定要強化創新的意識。

4、莫言:尖銳的對抗中,也能產生和諧之美

莫言:我跟法國的建築師保羅·安德魯是很好的朋友,我們曾經交流過他在北京設計、建設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想法。當時全世界幾十個建築大師都拿出了設計方案來競標,最終保羅的設計被選中了。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建設這樣一個大鴨蛋?當時大眾也對於這個建築充滿質疑,覺得不倫不類,跟中國的建築風格不協調。

我和保羅聊起這個話題時,國家大劇院還沒有被使用,保羅回答說:“等不久之後,國家大劇院被正式啟用時,請你去看看演出,然後再回來和我談談你的感受。”後來我確實去看節目了,感覺很震撼。尤其是在夜晚的時候,燈火通明,大劇院前的水池中的倒影就像中國傳統的陰陽魚符號,讓我感受到一種和諧之美。而深入大劇院內部,你感覺不到壓抑,而是非常敞亮。

而且,保羅也認為,並不是完全一樣就是和諧,尖銳對抗中也會有一種對抗的和諧,這可能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諧。所以,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心胸更寬闊一些,包容性更大一些,把我們的事業放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來,以此考量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對抗、對立的問題,也許現在的不和諧在幾十年後會變成和諧。

敦煌文化實際上也體現了中西文化的對抗和融合。走在中國,有人會認為很多廟的建築很像京都奈良的建築。我說不是,是京都的建築很像唐朝的建築。唐朝時,一些日本的留學生把唐朝的文化帶入了日本,如今很多中國失傳的東西都可以在日本見到。但日本也沒有完全照搬,他們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借鑑了本民族的文化藝術,並將其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所以我們的絲綢之路最終的目的,也就是經過充分的交流碰撞的基礎上創新出新的文化形態、新的藝術作品,這才能在百年、千年之後,讓我們無愧於自己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