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考研分數線

才智咖 人氣:1.89W

2016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考研分數線已經在近日公佈了,請進入複試的考生注意檢視相關資訊,並做好複試的準備工作,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資訊,詳細內容如下:

2016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考研分數線
專業名稱英語政治專業課1業務課2總分
氣象學   45457575300
物理海洋學7575300
海洋地質7575300
環境科學7575300
海洋生物學9090320
海洋化學9090 325
海洋生態學9090325
海洋腐蝕與防護9090330
水產養殖9090320
環境工程(學術型)9090325
環境工程(專業型)9090325
生物工程9090320
地質工程7575300

注:以上分數線如低於國家線,則以國家線為準。

複試將於2016年3月22日-23日進行,具體安排另行通知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8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海洋科學前沿,不斷凝練和調整學科方向,重點在海洋環境與生態系統動力過程,海洋環流與淺海動力過程,以及大陸邊緣地質演化與資源環境效應等領域開展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工作。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職工7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500人;作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重點培養基地,研究所設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產3個一級博士點、9個二級博士點和10個碩士點,以及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

科研部門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研究所設有5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7個聯合實驗室,此外,該所還設有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膠州灣海洋生物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察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工程技術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中美聯合海洋生態動力學開放實驗室、中日海洋腐蝕環境共同研究中心、中日海洋防腐塗料研究發展中心、山東省腐蝕科學重點實驗室、青島市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海洋環流與氣候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所 獐子島漁業 海洋生態養殖聯合實驗室

 裝置設施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擁有科學考察船3艘:“科學一號”輪、“科學三號”輪、“創新”輪。全所科研裝備超過7000臺(套),總價值1.6億元人民幣,其中專用裝置2600餘臺(套),價值1.2億元人民幣;通用裝置超過4000臺(套),價值4500萬元人民幣;其中海洋觀測裝置1600餘臺(套),價值1.2億元人民幣;室內分析測試裝置1000多臺(套),價值6600萬元人民幣。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圖書館館藏圖書15.6萬冊,中外期刊1000餘種,與46個國家和地區的270多個機構交換原版書刊300多種。同時,研究所還具有亞洲規模最大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海洋生物標本67萬餘號,其中模式標本1100種共2300號。

國際合作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所已經同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挪威、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 20 多個國家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多個世界著名的海洋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同時,與近 20 個國家和組織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議, 29 人次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平均每年派往國外 150 人蔘加學術會議、訪問考察、合作研究;平均每年請進約 100 位中國國外專家到海洋所工作訪問、參加國際會議和培訓班。先後主持召開了第十一屆國際海藻學術大會、第五屆國際藻類學術大會、第四屆亞洲海洋地質學大會、第五屆亞太地區藻類生物技術大會, 全球聯合海洋觀測第八次會議等重要的國際會議, 近年來連續舉辦了由科技部委託的面向開發中國家的海洋生物技術應用國際培訓班。主持和參加過中日東海物質通量合作研究、中美南黃海環流與沉積、中挪海洋生物病害防治、 TOGA-COARE 國際聯合實驗研究、中韓黃海聯合調查研究、中日環境腐蝕與控制研究、歐盟第五框架合作研究等近50項國際合作研究專案。

 科研成果

研究所在為國民經濟服務方面,開展了海洋經濟動植物的生物學和人工養殖原理研究,先後進行了海帶、紫菜、中國對蝦、貽貝、海灣扇貝等人工養殖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所共取得9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一等獎6項,國家二等獎24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5項,山東省科技最高獎3項,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獎、科技一等獎127項,國際獎16項。共發表論文94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600餘篇),出版專著210餘部;共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7件,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70餘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40餘件,外觀設計專利5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