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經濟學常考論述題彙總

才智咖 人氣:1.26W

論述題是經濟學常考的題型之一,但也是不好把握的題型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部分常考論述題,希望可以幫助考生複習。

2017考研經濟學常考論述題彙總

1、為什麼說市場的壟斷是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當情況不符合競爭性市場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時,即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是低效率時,就出現市場失靈。資源配置無效率是指某種產品生產太多,而其他產品生產太少,從而減少社會的總福利或社會剩餘,使資源沒有達到最優配置。壟斷會造成資源配置無效率。

已知完全競爭市場的一般均衡具有資源配置最優和淨社會福利最大化性質。在競爭性市場中,價格等於邊際成本。但是在壟斷市場上,價格高於邊際成本,壟斷導致了高價格和低產量。這意味著壟斷廠商並非用最低的平均成本進行生產,造成生產資源的浪費。消費者須按高於邊際成本的價格購買產品,消費者得不到最大效用,壟斷導致社會淨福利損失。

消費者剩餘指消費者從消費某種商品中所增加的個人福利之和,是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剩餘在圖形中表示為個人需求曲線以下和價格曲線以上的那部分面積。生產者剩餘是生產者在任何產出水平下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與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在圖形上表示為生產者的邊際成本曲線以上和市場價格以下的面積。

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均衡產量為Q,均衡價格為P,此時MC即為完全競爭市場中的供給曲線,因為各個完全競爭廠商的供給曲線都是它們各自的MC曲線。現在假設有一個壟斷者來生產完全競爭市場中的所有產品(假設完全競爭企業和壟斷企業有相同的成本曲線),則均衡產量為Q,均衡價格為P。在由完全競爭向壟斷的轉變中,我們看到,消費者剩餘的損失為四邊形A(由於高價格P所造成的損失)和三角形B(在價格P沒購買而在價格P購買給消費者造成的損失),也即-A-B。生產者剩餘的變化包括增加的四邊形A(由於高壟斷價格而增加)和損失的生產者剩餘三角形C,也即A-C。由此,社會剩餘的變化為生產者剩餘變化加上消費者剩餘變化,即-A-B+A-C=-B-C,B與C之和為壟斷所造成的損失。這是壟斷力量造成的剩餘和社會福利淨損失,導致市場失靈。因此,市場的不完全性(如壟斷)是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之一。

 2、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論述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的特徵。

答:(1)從生產力的組織形式看,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經歷了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生產力的發展階段,與此相適應,資本主義企業制度也逐步形成了從個人業主制向公司制和其他社會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制度的過渡。資本主義企業的歷史起點,首先與簡單協作相關。在簡單協作的場合,互不依賴的單個勞動轉化為一個結合的社會勞動過程,對生產力的促進起著重大的作用。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階段,分工協作這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進一步發揮了協作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當分工協作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資本主義工廠制度得以確立。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廠一開始就要求較大的批量生產和分銷,要求較大的資本的集中,單個資本的企業或業主制必然發展到以聯合資本為特徵的現代企業形式。

(2)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企業制度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的,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①資本主義企業是以資本與僱傭勞動的交換或勞動力的自由買賣為前提的。也就是說,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一方面,勞動力獲得了人身自由,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能力,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廣泛分離,生產資料歸資本家佔有,勞動者只有靠出賣勞動力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

②資本主義企業的治理結構是以資本所有權為中心的,作為資本的所有者,資本家擁有對企業進行監督和指揮的絕對權力,這種權力是資本所有權中派生出現的,是資本的屬性和職能。作為被資本家購買的特殊商品,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和指揮下勞動,服從資本家的意志。

③資本主義企業的分配製度是以剩餘價值規律為基礎的,它的基本特點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屬於資本家,而不屬於工人,其中一部分產品價值作為勞動力的價值支付給工人,超出勞動力價值以外的剩餘價值歸資本家佔有,儘可能多地佔有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3、如何理解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答: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這是因為:

(1)勞動力和勞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工人在市場上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勞動力是潛藏在人身體內的勞動能力。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勞動力在生產中發揮作用時才是勞動。勞動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為條件,而勞動的實現則必須以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為條件。勞動不是商品,但勞動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則可以成為商品,它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工人在出賣勞動力時,實現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同時讓渡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讓渡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

(2)其次,勞動不能成為商品,原因是:

①如果勞動是商品,它就應該同其他商品一樣,也具有價值。但是,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商品的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如果說勞動是商品,具有價值,那就等於說勞動的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這種同義反復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②如果說勞動是商品,那麼它就應該同其他商品一樣,在出賣之前就獨立存在。但僱傭工人的勞動不能獨立存在,勞動要取得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這隻有在生產過程中才能實現。但工人和資本家在勞動力市場上發生交換關係時,工人還沒有進行勞動,當然也就不能把尚不存在的勞動拿出去出賣。

③如果勞動是商品,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會導致違反價值規律,或否定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存在的基礎。因為按照等價交換原則,資本家應該支付給工人全部勞動形成的價值。這樣一來,資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餘價值。沒有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如果按照不等價交換原則交換,又違背了價值規律。

④如果勞動是商品,就等於說僱傭工人出賣了不屬於自己的商品。因為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它是在勞動過程開始以後才存在的。但是,當僱傭工人在資本家的工廠裡進行勞動時,勞動已經歸資本家所有,受資本家支配了。工人也就無權把已經不歸自己所有的勞動作為商品出賣了。

(3)再次,資本主義工資在現象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是由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決定的:

從工資的支付形式來看,資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勞動以後才支付工資的,這也使得工資被看作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從工人的立場看,勞動是工人謀取生活資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他出賣勞動力所得的工資看成是勞動所得。從資本家的立場看,他總希望以儘量少的貨幣換取儘量多的勞動,以便取得利潤。實際上,這個利潤是勞動力價值和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的價值之間的差額。但是,由於這個差額表現為資本家購買商品和銷售商品的差價,因而資本家就把低價購買和高價出賣看作是利潤的源泉,把工資說成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從工資的實際運動來看,一是工人為資本家勞動的時間越長,所得工資也就越多;二是勞動熟練程度不同的工人得到的工資不同,這也容易使人們誤認為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4)由於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無酬勞動的痕跡,全部勞動表現為必要勞動或有酬勞動,因而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

4、試述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答:(1)剩餘價值的含義

剩餘價值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新創造的價值超過其勞動力價值的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體現了資本家與僱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2)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首先是勞動過程。不論在什麼社會形態下,勞動過程都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物件,生產出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生產,任何商品生產過程都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在勞動過程中,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價值形成過程中,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資本家讓工人在勞動過程中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但是,資本家生產商品,目的也不是價值,而是價值增殖,即生產剩餘價值。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①勞動過程

在勞動過程中資本家要工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過程來考察。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用具體勞動改變勞動物件的物質形態,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並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商品中去;同時,勞動者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又形成商品的新價值。如果形成的新價值恰好等於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力價值,那麼在商品價值中,就只有轉移的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者新創造的等於勞動力價值的新價值,而沒有剩餘價值。這只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②價值增值過程

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僱傭工人的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等於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所以,價值增殖過程,就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新價值的形成過程。僱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時間,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就是僱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僱傭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支出的剩餘勞動的凝結。

5、試述資本積累與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答:(1)資本積累的含義

資本積累是指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積累的實質就是資本家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增大資本,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進一步無償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積累是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

實現價值增殖是資本的本質要求,它是決定資本積累的內在因素。外在的競爭壓力是資本積累的動力。從量的方面看,一定時期內利潤量的大小和積累率的高低影響著積累的量。由於資本積累的惟一源泉是利潤,所以任何影響利潤量的因素都能影響積累量。其中基本的影響因素有:利潤率、預付資本的大小、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生產中實際耗費的資本。

(2)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概括地指出:"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後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後,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像其他一切規律一樣,這個規律在實現中也會由於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這段話包括三層意思:①資本越大,資本積累越快和發揮的能力越大,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也越大,勞動生產力會越高,從而產業後備軍也越大;②產業後備軍越大,經常的失業人口也越多。③工人階級中的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連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也承認的需要救濟的貧民就相應越多。從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包括資本積累規律,相對人口過剩規律和無產階級貧困規律。

第二,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是絕對的規律,這就是說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就必然存在這個規律。

第三,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現實中,其表現形式由於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會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