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碩士論文答辯陳述稿

才智咖 人氣:6.41K

答辯是學校對畢業論文成績進行考核驗收的一種形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聞學碩士論文答辯陳述稿,供大家閱讀借鑑。

新聞學碩士論文答辯陳述稿

範文:

 (一)選題來源

首先,在電視業界實習還是工作的人最害怕的是兩件事,一是每天的電視節目收視率出來的時刻,二是臺裡領導要求傾全臺之力,幾大欄目閃亮登場。因為收視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觀眾對節目的喜好;幾大欄目能否在閃亮登場後保持其壽命同樣取決於觀眾的喜好與偏愛。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節目能夠滿足口味日益刁鑽的受眾呢?在分析和梳理了近年來的電視節目內容與形態後我發現,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以“體驗”為節目賣點與核心的電視節目日益走紅並大行其道,從最早的《峽谷生存營》《非常6+1》到《超級女聲》《變形計》《奧運舵手》《我的長征》,雖然各個節目的構成形態與表現內容各不相同,但是它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電視的方式來進行體驗化傳播。研究影視文化的著名學者尹鴻教授在其著作的一個章節中很簡明扼要地提出:電視媒介就像一個體驗的終極策劃者,它已不再僅僅是為我們提供一種商品或服務,它更是在策劃一種終極的體驗,一種難忘愉快的回憶以更好地滿足我們的各種體驗需求。

那麼,電視媒介究竟如何扮演著一個體驗的終極策劃者,利用各種手段來增強和延續傳播內容與傳播過程的體驗性呢?它對傳統的電視傳播會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而產生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文化表徵又是什麼呢?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始了論文的寫作。

 (二)選題意義

論文研究的意義在於首先目前國內外在電視體驗傳播理論這一領域涉獵的研究不多,從蒐集到的學術文章來看,大多是針對個案,即對某個電視節目進行分析,而真正提出體驗傳播並加以研究的卻很少。當前學界對電視觀眾收視心理進行分析論述的文章很常見,但是多集中在電視觀眾對於娛樂節目以及新聞節目接收心理的表述與論證上,對於觀眾體驗的心理需求論述的並不常見。

在業務探討方面,多集中於報紙的體驗式採寫以及針對這種體驗方式是否合理恰當進行論爭,而真正在學理上與業務上對電視體驗傳播進行分析與論述的研究應該說是鳳毛麟角。

近幾年新的電視節目形態的出現突出表現在對體驗心理的開發與滿足,因此研究節目策劃和產生的機理,探索這種體驗化傳播的社會心理需求產生的原因,並將體驗營銷的理念滲透其中,將對我國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和麵向市場的電視節目運作提供幫助。

 (三)論文創新之處

選題新

目前學術界就電視的體驗化傳播專門進行研究的專著為空白,而寥寥存在的學術論文也僅僅是從個案分析,偏重實踐層面的闡釋與經驗總結,真正從學理層次出發探討電視體驗化傳播的論文並不常見,因此,本文選擇電視的體驗化傳播作為選題十分新穎。

角度新

在體驗經濟的巨集觀背景下,站在經濟學的體驗營銷的角度,審視當前中國電視節目型別的`生產與銷售,將經濟學與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

文字新

所選擇的文字都是近年來國內外最流行的節目,利用在省臺實習的機會以及與北京的部分傳媒專家平常保持的聯絡,使我在做論文前在節目儲備上做足了功課,也為論文的順利寫作奠定了基礎。

 (四)不足之處:

在社會文化表徵方面的論述中,由於自己的知識儲備與人生閱歷,使得最後的論述還是略顯稚嫩,但是本人已經非常用心的去做這一部分的論文。

(五)論文觀點

首先在第二章中提出:體驗化傳播在電視傳播中的應用,最顯著的一點便是融入了新的表現元素,催生了新的電視節目形態。

其次在第三章中提出:通過對新形態的構建與傳播內容的開發,體驗化傳播對電視傳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這種革命性的影響首先體現在電視傳播更加註重人性的表現;其次是電視互動方式從倚重物質層面的“參與互動”逐漸走向了倚重精神層面的“參與互動”;第三是促使電視傳播內容具備豐富性與可延展性;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體驗化傳播促使了電視表現內容方式的創新。

第三,在第四章提出:無論是節目形態的設計還是傳播內容的建構,都是我們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文化的轉型、受眾心理需求轉變、媒介市場競爭策略調整等因素共同作用於電視媒介的結果。並且在第四章第二節中明確提出:受眾本體時代的到來是促使電視媒介體驗化傳播的直接動因;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是電視體驗化傳播產生的物質基礎;從精英文化到草根文化的轉型則是電視體驗化傳播生存的文化土壤。

 (六)論文結論

在“體驗”層面做文章既可以避免產品的千篇一律,也可以因不同的體驗內容而吸引不同消費者的注意力。產品的質量是有形而易於趨同的, 而體驗作為一種感受則是無形而不可限量的。外在形式上的體驗很難保持長盛不衰的吸引力,而內心感受的深刻與否則決定了觀眾對體驗式節目評價的好壞。

體驗可以為電視節目的策劃與創意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它是電視創意的重要支點。有創意的體驗類節目除了要在生活中及時尋找體驗的專案外,更重要的是剖析當下的社會心態、尋找受眾內心普遍渴求的願望,用適當的形式撫慰和滿足他們的心靈,激起他們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