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者發表論文必須要做的7件事

才智咖 人氣:2.25W

以往年經驗來看,大多數作者都是到評職時才開始準備論文,提醒大家,刊物的時間不等人,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新學者發表文章必須要做的7件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學者發表論文必須要做的7件事

 建議一:將審稿人和編輯的初次評價視為文章修改的起點,而非文章發表的最終定論

很少有文章能夠不經修改就得到發表,有些甚至要經過大量的修改才能發表,因此,即便看上去負面的審稿意見乃至拒稿信,也有可能為你最終成功發表文章提供路徑。

編輯們一般會在 decisionletter 中闡述清楚他們是否認為稿件經修改後足夠發表。如果你不確定編輯在信裡說的是什麼意見,那麼不妨回信詢問。編輯的工作就是與讀者溝通,說明怎樣的修改會使文章足夠發表(如果他們認為該文章有機會發表到該期刊上),或者為什麼作者的文章無法發表(如果他們認為文章沒有機會發表)。

如果編輯或審稿人認為你的文章當前無法發表,不要灰心,因為他們其實指出了你的研究中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或者如果你的文章是理論性的,還有哪些問題你需要闡述得更清楚)。如果你是向實證性期刊投稿,那麼只要你增加了足夠的資料,便可以再次投稿。當然,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最好直接能解決 decisionletter 和審稿意見中的建議和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寫一封 CoverLetter 來說明之前 decisionletter 和審稿意見中提出了哪些問題,並說明新修改的稿件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會很有幫助(或者如果你沒有解決這些問題,闡述清楚為什麼這些問題不是阻礙文章發表的原因)。

你對文章進行修改是為了向之前的審稿人和編輯意見做出反饋,並且將其改善為一篇足夠發表的文章。

作為一個新學者,可能很容易因為負面的評論和決定而感到沮喪。事實上,審稿流程也並不完美,因為不是每一個審稿人都是被審文章研究領域的專家,也不是所有的編輯最終都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並給出了合理解釋。但審稿人確是這樣的一批人——在你文章發表後最可能讀你文章的那些人,所以他們的意見是對於你的文章論點是否闡述清楚的很有價值的指標。同時他們能發現絕大多數讀者看你文章時可能會產生的疑問,所以即便他們的意見有時並不是那麼有理有據、或者並不像專家所言,這些評論也會給你修改文章很好的指導和幫助。

審稿過程是一個標準流程,所以你也該視之為如此。當收到審稿意見和 decisionletter 時,仔細閱讀,想想你是否能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可以,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僅僅是寫作的修改,還是需要新的分析,需要新資料?如果新資料是必要的,那麼你可能要考慮是否值得花時間獲取一輪新資料。在一個人的學術生涯中,有時候等待是可以接受的,有時候也許經不起等待。

你或許可以找到其他替代方案,在這些研究方案中,目前的資料已經足夠支撐文章發表(這樣文章的修改就僅剩寫作和分析了)。不論是哪種情況,審稿意見都是非常有用的,請將之視為讀者看到文章後的反應之縮影,然後好好修改文章。

最後還需要提到的一點,有些決定僅僅是需要你多與編輯做相應溝通。如果 decisionletter 或審稿意見中的某些關鍵點是明顯錯誤的,最好的方式是將這些意見以有禮貌的方式反饋給編輯。我不建議在收到 decisionletter 或意見的 10 分鐘後就迅速回復一封沒有禮貌的郵件。此處其實是再次體現合作之優勢的地方,因為學者們可以共同商量出一個委婉而有效的回覆。先將審稿意見放在腦海裡思考一下,隨後再做出回覆會有效得多。

 建議二:預測編輯和審稿人的看法

這一點與前面所提到的站在審稿人的角度去寫作直接相關,但比它多一點。

你應該瞭解期刊的編委會,因為他們是最可能決定你文章發表與否的一批人。你不可能總是猜到審稿人是誰,但你通常可以在編委會中找到一個或兩個關鍵人物,預測他們會對你的文章有什麼看法。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可以直接按照這一兩個人的視角和想法去寫文章。同時,你還可以在文章的參考文獻裡引用與他們看法相關的文章,最後,闡述清楚你的研究與理論如何符合或超過了過去的工作成果。

如何做到這一點,取決於你想要說明的問題,以及你的研究課題的優勢。採用駁論與平鋪直敘要好,如果一些理論相互衝突,你可以直接評判它們的優劣,這也比你僅僅除述出自己的觀點,而期待別人找出相應理論來支援你的觀點要好。如果你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有強有力的資料論證、將自己的理論與其他人的區別開來則更好。但即便是這些情況下,你還是需要預測一下審稿人或編輯會用什麼樣的、與你自己不同的視角來審視你的結論。

 建議三:與高產出學者合作

有些學者會過分宣揚科研合作、整合各方論點、解決挑戰性問題的好處。他們有部分說辭是對的,因為有些學科之前確實需要通過合作才能比較有效的解決一個具體問題。

但我這裡要強調的是在一個學科內與人合作的好處。對於一個新學者來說,觀察高產出學者獲得研究成果的方法從而提升自己的產出能力是很重要的。與人合作也會從積極層面增加做科研的壓力以促使研究完成。尤其是當你找到一個特別有效的合作者(或者不只一個)的時候,我特別相信更多的想法與見地的交流會使研究結果更棒。另外,如果一個研究小組中的成員分別牽頭不同的課題,那麼每個小組成員都可以參與多個課題,從而有更多發文機會。

當然這也存在潛在的風險,比如有些組員合作得不順利,那麼研究小組可能會以浪費時間和精力收場,而學術成果產出率則比不合作時還低。因此,合理地利用合作機會,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找到這樣的合作伙伴,一定要努力建議長期的合作關係;而如果合作並不順利,最好儘早結束合作,再找尋其他機會。不過,如果是跟導師合作不順利那就比較棘手了。在學術生涯早期的時候,放棄許多已經開始但還未完成的專案不太好,有時你必須堅持下去,強迫自己完成。但如果合作進展並不順利,你好不容易熬完了一個專案,最好不要又開始一個新專案,比如自己的學位論文。為了讓研究順利進行,獲得更高的學術產出,最好是尋找一些長期的合作伙伴。

同時,必須承認的是,如果學者總是在一個多作者的文章中的排名不靠前,那麼大家並不會認為他的學術能力很強。因而,如果該學者並沒有他擔當主要作者的文章(對於社會心理學來說,主要作者即第一作者),這種合作研究也可能有損大家對其學術能力的看法。因此,團隊中的每個合作者找到自己最獨特和最有優勢之處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保證了他們在自己有優勢的領域中總能成為主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