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學位論文的格式-碩士學位論文常見問題

才智咖 人氣:2.42W

常見的學位論文的格式-碩士學位論文常見問題

常見的學位論文的格式問題有哪些呢?

 常見的學位論文的格式-碩士學位論文常見問題

1. 資料和單位之間應有空格。

2. 縮寫詞首次出現的時候應該標明全稱。

3. 物理量的符號要用斜體。

4. 正文的中英文的字型字號應該統一。

5. 排版中不要留大片空白。

6. 斷開的圖表應標明“續表(圖)”。

7. 參考文獻的風格保持一致。按照統一的模版來編輯,既不能簡單從文獻裡複製,也不能單純依賴Endnote,要逐條仔細檢查。

8. 化學式注意上下角標。

9. 注意統一符號的全形和半形形式,比如中英文狀態下的百分號、攝氏度、比號就是不同的。

10. 統一按照學校的格式要求撰寫。我曾經審過同一學校的幾本論文,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幾乎每一本都是各自為政,格式五花八門。

除此之外,應該還有很多細節不一而足。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對付學位論文格式這個“刺兒頭”呢?有個很簡單的辦法能夠幫我們提高格式的規範,那就是平時在閱讀文獻和書籍的時候多加留意格式問題,正規的學術出版物的格式都是很規範的。遇到拿不準的時候,翻翻看,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格式高手”了。

很多時候,在電腦上編輯,檢查起來效率不高,最好打印出來,逐字逐句檢查,再找別人挑挑毛病。

其實,嚴重一點說,格式問題就是學風問題,只要有“精品”意識和文責自負的態度,學位論文的格式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了。

那麼是不是隻有到了這個畢業的季節才有必要提格式問題呢?

顯然不是!功夫要下在平時。比如組會彙報的ppt裡,平時提交的電腦編輯的作業和文件裡,投出的稿件裡,處處要體現“嚴謹”二字。請注意!這不是“強迫症”,不能“無所謂”。

誰讓我們是科學工作者呢?

作者:薛斌

碩士學位論文常見問題

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寫作中遇到的困難有一定的共性,較為普遍的問題是:開題報告中的形式主義,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與結果可靠性問題,論文語言表達問題。

近幾年來,筆者多次參與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與答辯,發現經過三年的學習,研究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也感到不少研究生在論文寫作中有著相似的困難和問題。

一、開題報告中的形式主義

論文開題是研究生學習與研究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它決定著研究的實施、方向和結果。有些研究生在開題中就存在選題、方法等問題,如果沒有真正解決,就會使開題中的問題在後續研究中繼續存在並導致嚴重的後果。目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粗看起來正規化合理、頭頭是道,但潛伏著某些不能忽視的問題。

1.研究問題中的問題

研究問題的提出是整個研究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環節。對於某些碩士生來說,常有下列不足:

(1)缺少問題性。缺少問題性是指有的選題並未能顯示出研究者對某一事物的真正質疑和興趣點,沒有理論上或實踐中的困惑與認知衝突。如“幼兒同伴合作策略的研究”,其緣由是“提高同伴合作能力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適宜的合作策略對幼兒合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顯而易見,這些正確的話語構不成研究需要,難以產生研究思路。這種研究中的“無病呻吟”並不少見,其內在的原因大抵是研究者心中沒有形成個人化的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因而也會缺乏方向和激情。具有問題性的問題使研究更具意義和需要,是推動研究不斷深入的內在動力。

(2)問題籠統模糊。問題明確具體,應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重要特質。有的研究生在開題報告中所提出的問題只是一個方向、一個領域、一個主題,如“本研究擬對幼兒園大班社會退縮幼兒的同伴關係現狀進行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教育對策”。這裡的“同伴關係現狀”是很籠統模糊的,在這種狀態下研究就無從下手。當然在開始的時候,研究者頭腦裡的問題可能只是一個方向、一個主題,但接下來就要逐漸產生並聚焦問題,明確自己要研究的主題及主題之下的待研究子問題。也可以說,子問題的清晰和合理是研究問題是否明確、具體的重要標誌,它具有指導研究程序的功能和作用。

(3)缺少視角和深度。在檢視某一個研究是不是有深度或有創意時,往往要看研究者能否把這一個問題與一個很重要的、很有深度的背景問題建立起有機聯絡,由此體現出某問題研究的意義及其獨特價值。發現有的研究生開題中提交的選題孤立、表面化,沒有深入思考也沒有理論根基。如某研究生記錄教師提問的次數、頻率、候答時間,但問他為什麼記錄這些,他則說不清楚。此類情況顯示這些研究或行動缺少靈魂和統率,缺少視角和深度。原因可能是真正的問題沒有形成,對於所要研究的事物的本質意義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缺乏理解。

2.冗餘的概念圈

核心概念是否明確、恰當、合理,影響研究的方向和成效。現在研究生的問題是繞圈子,概念顯得紛繁冗餘。如某研究生探究的是“繪畫教育活動中教師控制性語言研究”,其中“控制”自然是核心概念,論文寫作《學位論文的格式》。該生首先從辭源學意義上指出,控制有“駕馭和支配”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又從管理學、心理學、工程學、控制論中界定,進行相關概念的辨析。如控制與管理、控制與限制、控制與指導,“控制”是褒義詞、貶義詞還是中性詞等繁雜辨析,到頭來什麼是“教師的控制性語言”則沒有說明白,甚至難以形成一個較為準確的定義。這種寫作是當今文風的一種不良習氣,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似乎名詞概念愈多越有學術氣氛。然而,真正的概念明晰需要的恰恰相反,要理解深邃,回到基本,使複雜問題簡約化。

3.文獻綜述中的資料堆積

文獻綜述表明的是研究者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並又開拓出了自己的研究空間。在閱讀學位論文中發現,有些綜述內容太繁太多,但是大部分是與研究多少沾點邊但又無直接相關的歷史資料或名人觀點堆積,而不是當下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那個問題的研究綜述。另外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材料羅列多、分析概括少,很難看出研究者個人對已有研究的認識、評價和個人的觀點傾向。

4.理論基礎的多元龐雜

當今的碩士生學位論文中都有一個篇幅巨大的“理論基礎”,如果我們問:“這些理論如何成為你的研究的理論基礎了呢?”可能不少同學並不能給予一個明確的、自信的回答。分析諸多論文中理論基礎與其研究的聯絡,發現有下列問題:①所羅列的理論是與許多研究都有點關係的一般理論,缺乏的是與該研究有關係的相適宜的、有針對性的理論。②堆積龐雜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論。如皮亞傑建構理論、斯金納學習理論、符號互動理論等,文中對某些相互衝突的理論缺少分析和評價。③缺少研究者自己的理論假設。對於他人的理論似乎是借來裝裱門面,沒有合理的吸收與借鑑,也沒有形成自己關於某一問題的基本理念和評價。這種理論上的夾生狀態是研究和討論、解釋難以深刻的重要原因。

5.選題意義的概念化

有的選題在闡述研究意義時,總是泛泛而論,所談及的研究意義是教科書裡所說的一般意義,而不是研究生的那個具體問題研究的意義,這時作為研究者似乎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壓根就沒有搞明白關於此問題的意義。這也和問題的提出有關,如果提出的“問題”是一個自己發現的`、實實在在的、具體的真問題,研究的特殊意義就會應運而生。

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問題

1.行為觀察缺乏操作性定義

有的學生用量化方法研究幼兒教師的批評行為,文中對批評的定義是:“幼兒教師對幼兒行為的否定性評價”。這個定義中的“否定性”很難說清,而且每個人的理解都會不同。可以說,觀察的前提就不符合要求。觀察方法作為一種具體的技術手段,在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方式中都可以運用。但通常需要明確所要觀察的行為的操作定義,“就是把必須觀察和測定的行為或活動給予詳細的說明、規定,確定一個行為或現象的觀察和測量記錄的客觀標準”。如果沒有某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義,主觀臆斷便會大量產生,在此基礎上任何“量”的描述和統計都不可信。這類研究方法上的問題屬於低階錯誤,是學術研究所不能允許的。

2.實驗的低可信度與過分推論

實驗研究的特點在於控制和改變兒童的活動條件,以發現由此引起的心理現象的恆定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心理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絡。

如有位研究生所做的研究是“High/Scope課程模式對農村幼兒社會適應行為發展影響的實驗研究”,主要做法是對教師進行閱讀有關活動手冊和討論的培訓。4個月後,該研究生髮現:High/Scope課程與我國農村現行幼兒園課程在促進幼兒社會適應行為發展上有顯著性差異。粗看起來這個過程似乎符合實驗法形式上的邏輯,但種種現實中的不確定性因素極有可能造成自變數汙染。即便是本研究所採用的教學模式體現了High/Scope課程模式的精神,但僅僅4個月的時間就會造成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顯著差異,這是很難使人信服的。兒童發展的機制是十分複雜的。“對不同幼兒園課程或教育方案與幼兒行為和發展關係的比較研究多采用相關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對一些影響研究結論的條件難以控制,因而常使研究者難以分辨研究結果與各種變數和條件之間的真正聯絡。”當我們去研究某一課程模式優於或劣於另外的課程模式時,必須十分謹慎,不能只注意技術,而忽略其合理性,不能只見方法,不見思想。“研究設計”、“結論”固然重要,但設計是否合理、結論是否可靠更為重要。

3.淺表性訪談

近些年來質的研究興盛起來,訪談成為常用的方法。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是訪談表面化,如有的同學覺得舉個例子並加以解釋就成了案例分析,甚至認為是在進行質的研究,這是一種誤解。如一位研究生研究的是大班幼兒自我概念的特點。

研究者:你很會盪鞦韆嗎?

幼兒(男):是的,我蕩的可高啦。

研究者:那你在高處時害怕嗎?

幼兒(男):不害怕,媽媽說我是男孩子,要勇敢。

研究者據此認為:“這說明幼兒已經能夠根據社會上對性別角色的要求來確認自己,即進行性別角色的認同。”這種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僅僅根據這兩句簡單的對話並不能夠得出幼兒已經對“自我性別角色認同”的結論。碩士研究生撰寫論文的主要發展價值在於,在研究過程中經受科研訓練。可以說過程重於結果,結論可重可輕,創意可大可小,但必須堅守的是科研規範與科學精神,以及對這種精神的意識和自覺。而關注方法的合理與結果的可靠正是通向這種境界的必由之路。

三、語言表達問題

學術論文的語言應該具有平實、準確、邏輯性強等特點,但從審閱的論文中可發現某些碩士學位論文有下列語言表達問題。

1.邏輯性較差

邏輯性差是一種總體感覺,可能表現在整體結構、推理、關係等各個層面,也會表現在不經意的一句話或某個概念上。有的論文標題混亂,層次不合理,有的內容表達缺少限定或不準確,對出現的抽象名詞不予解釋,這些都屬於邏輯性差的表現。

2.模糊引用

研究生一進校,指導教師一般都很注意培養學生的科研規範,特別是提醒他們在論文寫作中引文要有出處。但在審閱論文中仍不斷髮現,研究中的許多說法有失規範,如“心理學認為”,“眾多研究表明”、“國內外學者指出”,這些看似有所說明,但模糊籠統的說法讓人感受到學習者不負責任的態度。還有的同學在論文中大段大段地自然連結他人的觀點,雖然加上了引號、註釋,其實是變相抄襲,也是論文之大忌。

3.霧裡看花

現在讀某些碩士生、博士生的論文,有時會覺得很深奧,看不懂或似懂非懂,猶如霧裡看花,不明不白。常見很多抽象詞彙的連結和堆積,很難喚起常人經驗的支援,不能理解。另外,現在很多論文都是千人一面,空、泛、虛,缺少個人的思考,沒有個人的語言。我們從小沒有養成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乃至終生寫東西都離不開“參考文獻”,這種情況是要改一改了。

4.輕言“研究”

研究生如何定位、如何表達自己的研究及其意義,是涉及研究生自我意識及研究者涵養的問題。筆者不止一次看過類似這樣口吻的表達:“作為一個教育理論的研究者”,“作為一個研究者……”,“通過我的研究……”,“眾所周知”,“我認為……”等等話語,當這些話語缺乏內容支援時,使人想到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如有同學指出自己的研究“在理論上豐富了國內的研究內容,為……提供可靠而有價值的科學依據”,“在實踐上,……提供可行性建議,促進……更適應我國農村幼兒發展的課程模式”。如此話語,如此輕鬆,如此超載,大抵是研究生初寫論文必經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他們就會變得“不敢隨便開口”,從某種意義上看,對學術的矜持也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