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學論文提綱

才智咖 人氣:2.2W

管理學注重物質之間的結構配合,以人的主觀活動為主,經濟思維是指在管理活動中的活動目地和最終願望。

經濟管理學論文提綱

經濟管理學畢業論文提綱篇一

摘要 3-5

ABSTRACT 5-6

1 緒論 10-22

1.1 研究背景 10-12

1.1.1 環境汙染問題備受關注 10

1.1.2 環境規制問題撲朔迷離 10-11

1.1.3 環境汙染、勞動生產率與中國經濟發展轉型 11-12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7

1.2.1 勞動生產率 12-14

1.2.2 健康人力資本 14-15

1.2.3 環境汙染 15-16

1.2.4 收斂 16-17

1.3 研究意義 17

1.4 研究內容 17-19

1.5 主要創新點 19-22

2 主要理論與文獻綜述 22-36

2.1 理論借鑑 22-25

2.1.1 內生增長理論 22-23

2.1.2 人力資本理論 23-24

2.1.3 環境經濟理論 24-25

2.2 文獻綜述 25-33

2.2.1 環境汙染與居民健康 25-28

2.2.2 環境汙染與生產率 28-31

2.2.3 環境汙染與勞動 31-33

2.3 本章小結 33-36

3 環境汙染與勞動生產率:理論分析框架 36-50

3.1 環境汙染對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影響 36-42

3.1.1 理論分析 36-38

3.1.2 環境汙染對經濟發達地區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38-40

3.1.3 環境汙染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40-42

3.2 環境汙染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健康人力資本與勞動供給 42-47

3.2.1 理論分析 42-43

3.2.2 健康成本效應 43-45

3.2.3 健康配置效應 45-47

3.3 本章小結 47-50

4 中國區域勞動生產率 50-70

4.1 中國區域勞動的基本情況 50-55

4.1.1 勞動供給逐年下降 50-51

4.1.2 勞動收入佔比降低 51-52

4.1.3 簡單勞動生產率 52-55

4.2 勞動生產率分析框架 55-59

4.2.1 模型設定 55-56

4.2.2 模型推導 56-59

4.3 方法與資料 59-61

4.3.1 研究方法 59-60

4.3.2 資料來源 60-61

4.4 測算結果及分析 61-67

4.4.1 DEA 視窗分析 61-62

4.4.2 勞動生產率 62-64

4.4.3 勞動生產率損失 64-67

4.5 本章小結 67-70

5 環境汙染影響中國勞動生產率的實證研究 70-96

5.1 中國環境汙染現狀 70-80

5.1.1 二氧化硫汙染 70-73

5.1.2 氮氧化物汙染 73-76

5.1.3 二氧化碳汙染 76-79

5.1.4 環境規制現狀 79-80

5.2 實證模型構建 80-83

5.2.1 面板誤差修正模型 80-81

5.2.2 門檻面板模型 81-83

5.3 資料與方法 83-86

5.3.1 資料 83-84

5.3.2 方法 84-86

5.4 實證結果 86-94

5.4.1 基本回歸分析 86-87

5.4.2 不同經濟時期下環境汙染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87-89

5.4.3 不同環境汙染規模下環境汙染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89-91

5.4.4 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環境汙染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91-92

5.4.5 不同環境規制水平下環境汙染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92-94

5.5 本章小結 94-96

6 環境汙染與中國省級勞動生產率的收斂性 96-112

6.1 中國勞動生產率省級差距的動態演化 96-98

6.2 中國省級勞動生產率的收斂性分析 98-102

6.2.1 實證模型 98-99

6.2.2 實證分析 99-102

6.3 環境約束下中國省級勞動生產率的收斂性分析 102-110

6.3.1 中國環境汙染的省級差距 102-104

6.3.2 實證模型 104-105

6.3.3 不同環境汙染差距下中國省級勞動生產率的收斂性分析 105-108

6.3.4 不同環境規制差距下中國省級勞動生產率的收斂性分析 108-110

6.4 本章小結 110-112

7 結論與展望 112-116

7.1 主要結論 112-113

7.2 政策建議 113-115

7.3 研究展望 115-116

致謝 116-118

參考文獻 118-130

附錄 130-134

A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目錄 130-131

B 附表 131-134

經濟管理學論文提綱篇二

第1章 緒論 18-40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8-24

1.1.1 研究背景 18-23

1.1.2 研究意義 23-24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24-35

1.2.1 國外文獻綜述 24-31

1.2.2 國內文獻綜述 31-35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35-38

1.3.1 研究內容與基本框架 35-38

1.3.2 研究方法 38

1.4 主要創新點 38-40

第2章 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金融功能的理論基礎 40-56

2.1 研究物件界定 40-46

2.1.1 資源 40-41

2.1.2 資源型區域 41-46

2.2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涵 46-49

2.2.1 經濟發展目標的多元化 46-47

2.2.2 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 47-48

2.2.3 經濟結構優化 48-49

2.3 金融功能理論 49-55

2.3.1 金融發展理論的演進 49-51

2.3.2 金融功能理論框架 51-54

2.3.3 本研究在金融功能理論體系中的定位 54-55

2.4 小結 55-56

第3章 資源型區域金融功能分析 56-86

3.1 資源型區域金融功能演進及其與發達地區的比較 56-77

3.1.1 金融基礎功能 56-61

3.1.2 金融核心功能 61-68

3.1.3 金融擴充套件功能 68-72

3.1.4 金融衍生功能 72-76

3.1.5 資源型區域金融功能體系總結 76-77

3.2 資源型區域金融功能演進的動力機制 77-82

3.2.1 內生機制 77-79

3.2.2 協調機制 79-80

3.2.3 效率機制 80-82

3.3 資源型區域金融功能的演進方向 82-84

3.3.1 橫向功能演進 82-83

3.3.2 縱向功能演進 83-84

3.4 小結 84-86

第4章 金融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功能及其作用機制 86-111

4.1 經濟增長機制 86-87

4.2 結構優化機制 87-98

4.2.1 所有制結構優化機制 87-88

4.2.2 產業結構優化機制 88-90

4.2.3 分配結構優化機制 90-91

4.2.4 城鄉結構優化機制 91-93

4.2.5 區域結構優化機制 93-98

4.3 發展動力傳導機制 98-105

4.3.1 金融功能的消費效應 99-101

4.3.2 金融功能的資本化效應 101-103

4.3.3 金融功能的科技創新效應 103-105

4.4 效率實現機制 105-110

4.4.1 時間成本控制 106-107

4.4.2 資源配置效率 107-110

4.5 小結 110-111

第5章 資源型區域金融功能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證分析 111-139

5.1 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評價 111-126

5.1.1 評價原則與方法 111-113

5.1.2 指標體系設計及權重分配 113-117

5.1.3 資料分析及結果 117-121

5.1.4 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評價 121-126

5.2 資源型區域金融功能指標體系的設計 126-131

5.2.1 金融指標選取的相關研究綜述 126-128

5.2.2 金融功能指標體系設計 128-131

5.3 實證分析過程 131-137

5.3.1 控制變數設定 131-133

5.3.2 模型的建立 133

5.3.3 平穩性檢驗 133-134

5.3.4 協整檢驗 134-135

5.3.5 迴歸分析 135-137

5.4 實證分析結果的啟示 137-138

5.5 小結 138-139

第6章 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金融體系安排 139-155

6.1 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突破消除金融鎖定 139-143

6.1.1 定向融資策略 139-141

6.1.2 產融結合策略 141-142

6.1.3 非公開融資策略 142-143

6.1.4 傳統業務傾斜策略 143

6.2 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消除金融抑制 143-149

6.2.1 充分利用股票市場 144-146

6.2.2 大力推動債券市場融資 146-147

6.2.3 創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 147-148

6.2.4 規範非正規金融體系 148-149

6.3 充分發揮金融的避險及其衍生功能 149-152

6.3.1 積極培育保險市場 150-151

6.3.2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場 151-152

6.4 設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基金 152-153

6.5 提高金融機構綜合競爭力 153-154

6.6 小結 154-155

第7章 金融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功能實現的外部條件 155-182

7.1 金融的外部協調 155-164

7.1.1 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 155-160

7.1.2 金融發展與社會發展協調 160-162

7.1.3 金融發展與企業發展協調 162-164

7.2 推進市場化程序 164-174

7.2.1 金融市場化 164-170

7.2.2 資源價格市場化 170-174

7.3 承接產業轉移減輕金融體系壓力 174-181

7.3.1 產業轉移的動因分析 175-177

7.3.2 產業轉移的效應分析 177-179

7.3.3 促進產業轉移的對策 179-181

7.4 小結 181-182

結論與展望 182-185

1、結論 182-183

2、展望 183-185

參考文獻 185-193

致謝 193-194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和其它科研情況 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