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博士論文寫作的九點建議

才智咖 人氣:3.01W

在博士論文寫作中能夠參考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對自己的寫作都大有裨益,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文科博士論文寫作的九點建議,歡迎閱讀參考。

文科博士論文寫作的九點建議

 一,儘早確定大論文題目,課程論文與要發表的小論文按大論文的選題展開。

大論文選題的確定應該是越早越好,題目確定之後博士期間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目標,你會有意識地去收集相關的材料,閱讀相關的文獻。而之後的課程論文也最好儘量地與這個題目相關,試想如果你有三至六篇課程論文最後都能變成你大論文的某一章節,你在寫大論文時得有多省事。

當然這裡不僅僅是說後面你的大論文能少寫一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好處是你在做課程論文時候收集的大量材料與行文的基本思路最後都可以用於大論文。如果你的課程論文實在無法與大論文相關,也絕對不要敷衍,不要單純地把它當作一次可有可無的練筆或者拿學分的工具,而是一定要百分百認真地完成,並請老師指導、修改,然後拿去投稿。

最好的情況是你的課程論文既與大論文相關又拿出去發表了。因為一般博士要拿到學位都要發C刊,專門去寫真的太累,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博士期間要寫四篇課程論文(指必修專業課),發表三篇C刊,如果都單獨寫就至少要寫七篇,而你還有一個龐大的畢業論文要寫,這些論文中還要保證投C刊的超高質量與大論文的較高質量,三年真的有點不夠(嚴格來說是兩年半,博三的下學期一開學就要準備論文送審),所以有必要尋求高效的方法。

 二,必須要有大綱但絕不可拘泥於大綱。

博士論文的大綱一般是在開題的時候確定的,而博士論文的開題一般是在博二的上學期,在此之前大家的主要精力可能集中在上課與課程論文,這就意味著你架構大綱的時間與精力被壓縮了,你的大綱可能不那麼科學,所以不一定要奉為你寫作的金科玉律。

但是你研究的大方向與主要內容應該是確定的,因此在保證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可以根據你論文的進度及時、果斷地調整論文的具體內容。比如你在進行具體地舉證論述時,可能會發現你之前開題時以為適用的'某個重要的論據其實不足以支撐你的論點,那麼就要果斷地棄用,而不能因為你之前為此已經付出了一定的勞動而勉強地塞到論文當中,這樣只會費力不討好。

又或者是你之前想要重點考察的某個個案,在你進行具體論述時卻發現史存文獻嚴重不足,根本無法展開論述,這時也應該果斷捨棄,開始寫下一章。在捨棄掉一些內容之後,如果能夠相應地補充一些其他的內容當然不錯,但是如果無法補充,在不影響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則加倍用心地寫好你剩下的部分,因為精永遠比濫要好。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是人類寫作的普遍現象,沒有必要為不能完成開題時巨集大而美好的願景而苦惱。

 三,不要想著等到材料全部找齊了再動手寫作。

雖然必須承認做資料長編是文科論文寫作的重要準備工作,但是蒐集材料真的不能當作一再推後論文動工日期的理由,事實上這只是你掩蓋拖延症的藉口而已。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各類文獻浩如煙海,在還沒有真正動筆之前,你很可能是將與你的選題沾邊的全部文獻都蒐集起來,而一旦你開始蒐集就會發現這種材料真的太多了,光是整理這些材料都要耗費大量精力,再到後來你會發現原來蒐集文獻這種工作是沒有盡頭的,然而最殘酷的是其實你搜集的這些文獻到最後可能一點用都沒有,所以資料長編的方法可能適用於時間較為充裕的專著寫作,卻不太適用於時間緊張的博士論文寫作。

我的建議是將你的論文以章為單位,把一篇大論文當作若干篇小論文來寫,每準備好一章的材料就開始動手寫作,這一章的材料也不一定要太多,夠你理順思路、進入論述就可以了,剩下的細枝末節的材料完全可以到寫作的過程當中再去補充,因為只有在真正的寫作當中才會知道你最需要什麼材料。

拔高一下,將蒐集材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你動手之前,材料一般是原始文獻(如原典之類),你在這個過程當中思索行文的思路與論述的要點,根據原始文獻形成理論,我將這個階段稱為“我注六經”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在你的寫作過程當中,根據論點目的明確地去搜尋選取需要的材料,豐富充實文章的內容,我將這個階段稱為“六經注我”的階段。

 四、制定一個基本的時間表。

每一天寫多少,每一週寫多少,每個月寫多少,每個季度寫多少,最後大概什麼時候交初稿,都應該有一個規劃。這個“多少”可以是字數也可以是章節。有人會說計劃趕不上變化,訂了時間表從來都沒有按時完成過,所以乾脆不訂。

其實無論你能不能完成都應該制訂這個時間表,如果能真的按部就班完成就不說了,如果不能完成,那你在每天臨睡前至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爭取明天完成。同時也要根據時間表進行一個調控,欠的文字債不要太多才好。

當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你在落後計劃太多時應該會有一個自責的羞愧感,這個羞愧感很可能會在明天轉化為認真碼字的動力。是的,我制定時間表不是真的要按部就班的完成計劃,因為真的完成不了,我就是為了激發出羞愧感,然後轉化成不斷前進的動力。

五,多閱讀名家論文,不一定是看觀點而主要是看思路與方法。

關於這一點我走過彎路,因為我的選題在學界比較少見,所以一早就草率地斷定我無法借鑑只能創新,之後出現的結果是面對大量雜亂的文獻不知道從何入手。

我的先生在目睹了我半個月狂躁不安的自我折磨之後十分鄙視地說:“你天天就只知道看你自己的這堆爛材料,從來沒見你讀別人的文章,這樣閉門造車寫得出來才怪。”

我還理直氣壯地反駁:“找不到選題類似的文章!而且一味地讀別人的文章,就會被別人的觀點左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最後你寫出來的東西和別人的差不多,毫無自己的思想,這樣的論文有什麼意義?”

事實結果證明我是錯的,與我完全不同的選題也有讓我可以借鑑的東西,看別人的論文不一定是看觀點,最重要的是看思路與方法。故事的後來是我列印了一大堆頂級期刊上的名家論文來讀,各個文科研究領域的都有,認真地讀了幾天,然後在某一刻突然就豁然開朗了,有了一條十分明晰的寫作線索,最後那一章也就很順利地完成了。

這樣說可能太戲劇,還是理性地講講讀名家論文的要點,一是名家的論文一般代表著學界研究水平的頂點,所以某些小雜誌上那些抄來抄去的論文就不要勞神去看了,錯誤一大堆,只會越看越生氣(這裡不是針對小雜誌,小雜誌上也能出現好文章,我也經常在小雜誌發文章,只是小雜誌上的確出現學術垃圾的可能性更高,所以在特殊時段就建議大家節省時間了)。

二是閱讀名家論文,大的方面從文章結構、論述思路等方面可能都會對你有所啟發,這要求你在閱讀時找到論文的骨骼,去理解作者是怎樣來說服讀者的,而不是糾結於作者的觀點是否合理;閱讀名家論文從小的方面來說其細節的考證方法、老到的語言運用都有可能對你有所啟發,這就要求在閱讀時有意識地留意前輩的方法和語言,在行文中儘量脫去論文的稚氣。

 六,不一定要按大綱順序進行寫作。

這一點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先易後難的道理,即在具體的寫作過程當中可以先寫自己最感興趣或是想法最多、思路最成熟又或是前期材料準備最多的章節,不要管這到底是第一章還是最後一章。

儘管我們理想的論文寫作方法是從第一章寫到最後一章,這樣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銜接會更緊密,在文勢上也會有一氣呵成的圓融感,但是博士畢業論文寫作是一個持久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未免出現疲勞厭倦或是失望崩潰等等消極情緒,而一般論文的各個章節可能也相對比較獨立,分別闡述一個不同的點,(那種需要層層推導的論文除外),所以先處理比較易於把握的章節其實會為繼續之後的章節提供成就感與自信心,讓你不至於因為剛一開篇就碰到難題而整個論文寫作過程都處於悲觀失望之中。

七、多與同仁交流,但不要因別人的進度打亂你的節奏。

“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當然是對的,所以與專業同仁進行交流很有必要,時常地聽聽他人的看法,把自己的困惑與難題拿出來問問大家的意見,旁人不一定能為你的困惑提供一個解決方案,但是他們的思考角度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就算實在無益於你論文的寫作,一人久宅未免淒涼,見見同樣奮鬥在科研底層的同仁,相互吐吐槽,也絕對是一種不錯的心理調節方式。

不要因別人的進度而打亂你自己的節奏是指當知道同學論文進度遠遠落後於你的時候不要洋洋自得而隨意給自己放假,因為論文真的是一旦中止要再重新起頭就會很吃力,還是建議如果要放鬆的話可以在每寫完一章之後適當地休息。另外,最好也不要因為別人的進度遠超於你而盲目追趕字數,因為粗製濫造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按照自己制定的時間表,保持最適合自己的節奏,走自己的路是最保險的。

八,要聽取他人意見,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學術自信。

上面說到要經常就自己的論文與同仁交流,當然也包括向前輩學者請教,這就可能會出現有人質疑你的論文的情況,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批評,有人願意批評我們當然要認真聽取,正確的當然更要感恩戴德地虛心接受。但是在聽取他們意見時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仔細辨別,要記住人云亦云最最可怕。

我的導師在與我討論論文的時候,常常會在說完自己的觀點之後加上一句:“是你在研究這個課題,所以你對這個課題最有發言權。”每每聽完這一句我就信心倍增,不再東想西想我這個選題是否真的太大,我的論述方法是否真的太過老套等等。太沒自信就容易軍心不穩,所以對自己的研究有信心,不輕易被動搖也很重要。

九,最好不要熬夜。

曾經有一個同學跟我轉述她導師的話說,讀個博士還是應該熬熬夜的,哪有不熬夜就畢得了業的博士。把從來不熬夜的我嚇得不輕,當晚就孤燈奮戰至一點,其結果是第二天十點才起,而且整整一天頭重腳輕,腦子和身體都像被水泡發了一樣,笨拙緩慢,不清不楚。那一天算是白費了,而我前一晚熬夜的成果也只是多寫了五百字而已。覺得實在得不償失,於是不再管前輩的諍言,仍舊睡到自然醒了就開始寫,寫到自然困了就開始睡,身心愉快,一年下來也沒見多長半條魚尾紋。

其實大多同仁都會為寫論文而熬夜,而且大多數並非一天寫作十二個小時以上所以要熬夜,而是白天睡覺晚上寫作所以熬了夜。我也瞭解到,其理由可能是白天太吵思路容易被打斷,晚上寂靜文思更易泉湧。

我感覺這個理論有點像抽菸:抽菸能緩解緊張幫助思考,所以多抽,然而越抽就越無法接受不抽菸的無刺激狀態,最後就淪落到只能憑藉香菸刺激來思考了。白天固然不如晚上安靜,但是一定輕微的雜音其實並不影響正常思維,我們要做的是習慣在有正常噪音的環境中集中精神,而不是直接將白天替換成黑夜,當你的大腦已習慣只能在絕對安靜的情況下才能很好地思考,這其實是一種能力的退化。就算你日後能及時地調整過來,你也不得不承認日夜顛倒的勞作對身體損害很大。

說了那麼多,其實都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與教訓,不一定全對,但希望能給正要寫或正在寫博士論文的文科同仁一點點幫助。最後祝大家都能順利完成這項痛苦但能受益終生的艱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