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開學勵志演講稿

才智咖 人氣:3.07W

2017年到來了,同學們又迎來了開學季,同學們又會有怎樣的新面貌迎接2017年開學,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2017開學典禮演講稿,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2017開學勵志演講稿

2017開學勵志演講稿篇一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很榮幸和全體師生員工一起,歡迎你們加入XX大學——期待你們用蓬勃朝氣,激盪水木清華的人文日新;見證你們以青春夢想,砥礪百年學府的自強不息。

和去年一樣,我在給新生的邀請信中希望大家獨自來報到。昨天上午,我在迎新現場,看到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帶著行李來的。新疆的再木然·烏斯曼同學 一個人坐了40多個小時的火車;廣西柳州也有四個同學,說服父母,結伴而行。在這裡,我要向你們開始學會走向獨立表示讚賞和敬意。

同學們,你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此時此刻,你們或許仍沉浸在旅途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之中,或許還在為終於擺脫應試教育的文山題海而如釋重負; 當然,你們更多充滿了對大學生活的忐忑和期盼。今天,我想告訴你們,大學迎接你們的不僅有夢想、榮譽、激情和浪漫,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經歷挫折、經歷失敗。第一次班會,你會發現自己思想不深、視野不寬,不再是群體的唯一中心;第一堂課,你會感到節奏太快、難以適應,不再是老師目光的焦點;第一次考試,你 可能成績靠後、大失所望,不再是熟悉的第一。於是,你們可能會開始懷疑以往的讀書方式、學習習慣,甚至懷疑自己的專業選擇和能力潛質。同學們,挫敗感是走向虛空沉淪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嶺。經歷挫敗,從挫敗中學習,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大學的必修環節。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懂得反思、學會堅守。長期以來,你們接受的大多是中規中矩、有標準答案的教育,你們習慣於做“聽話”的好孩子。作為知識的 傾聽者和接受者,你們無疑是優秀的。但大學是什麼?大學是要為你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為你們走向成熟、走向社會做好準備。大學培養的不僅是已有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未知世界的創造者和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大學教給你的不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教你懂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懂得甚至有了答案也不意味著成功。面對更 多更復雜的選擇和沒有預設答案的探索,你們難免會在前行中跌跌撞撞。懂得反思,就是在挫敗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榮譽、什麼是價值,不斷追問生命的意義。學會堅守,就是在挫敗中堅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內心深處始終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渴望,在風險挑戰面前始 終堅持做人的原則、崇高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同學們,只有懂得反思、學會堅守,你才能在挫敗中把握自我、擁抱青春、走向成熟。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尋找自信、挑戰自我。挫敗會讓人迷茫。很多人會在挫敗中喪失自信、迷失自我,來清華之前還是“夢想家”,來清華後,可能會 “夢”沒了,只剩“想家”了。特別是看到各種知識、資訊、機遇迎面而來,身邊的“學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你會更加迷茫和糾結,看不清自己要走的 路。大學生活就是一個尋找和發現的過程,只有在挫敗中發現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自信。搜狐CEO張朝陽當初在清華唸書時,也 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很有挫敗感,考試不拿第一心情就很糟糕,開始“虐待”自己:冬天在寒冷的水池裡游泳,或者每天繞圓明園跑上幾公里。正是經歷了這種挫敗,讓他逐步增強了自信,敢於直面各種挑戰,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同學們,清華園緊張充實的生活會讓你慢慢認識到,成功不取決於你過去的成績和基礎,也不 依賴偶然的機緣巧合,而是來自對自我的挑戰,來自挑挑戰中的成長和成熟。面對挫敗,只有那些不斷壯大自己內心的人,才能戰勝自我、找到自信,從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挑戰權威、塑造人格。在中學裡,面對會考大學聯考的壓力,你們難免養成依賴課本、相信權威、聽從安排的習慣,努力在既定的路線 上比別人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到了大學,你們可以聽到很多精彩的講座報告,接觸到很多學術大師。權威值得我們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從。去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來我校演講,介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個實驗。演講的最後,在談到自己不斷取得新成果的體會時,他說:科學就是多數服從少數,只有少數人把 多數人的觀念推翻之後,科學才能向前發展。今年5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本薩森來訪,我們說起猶太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雖然沒有什麼著名的宮殿建築, 卻在思想、文學、科學等很多領域創造了不朽的輝煌。猶太人口占世界的0.2%,卻獲得了20%多的諾貝爾獎。交流過程中,談到猶太民族和當今中國教育的區別,我說,在中國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中國學生回家後,家長一般會問“今天老師問了你什麼問題”;而猶太學生回家後,家長會問“今天你問了老師什麼問題”。 我問他,是不是這樣?本薩森校長說,不僅如此,猶太家長還會問“你問了什麼問題老師沒答上來?”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是猶太文化的一個祕密,也是猶太民族 保持巨大創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同學們,你們是未來的創造者,只有勇於質疑,敢於發現前人的侷限,才能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形成對世界本質的認知和判斷,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獨立的人格;只有打破傳統,敢於挑戰權威的思想和理論,也才能激發新的思想、創造新的正規化、建立新的理論,推動人類文明 不斷進步。

同學們,挑戰和超越的接力棒現在已經傳到你們手中。希望你們經過四年的學習,畢業時帶走的不止是老師教的知識和方法,更多的是自己未知的問題。祝願你們在反思中學會批判,在挫敗中經歷成長,在挑戰中贏得未來,在美麗的清華園度過不曾虛度的青春時光!

謝謝大家。

2017開學勵志演講稿篇二:

親愛的2017級同學們:

今天是公元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三日。此刻,全球交大人的目光正聚焦於會場,聚焦於你們,2017級交大新生,來自115個國家的1萬2千多名新交大人,交大歡迎你們!

你們從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相聚於交大。你們當中,有來自江西的李陽同學,你因為對希格斯粒子的興趣和嚮往浩瀚無垠星空的壯闊與神祕來到了交大,也許這幾天還來不及像傳說中的學長那樣去感受大草坪的星空,就要馬上投入忙碌的選課和學習;來自遼寧的丁正一同學,剛滿14週歲的你,也許一邊正與父母道別,一邊就要自己去尋找,在這近五千畝校園內的上院、中院和下院;來自義大利的Stefano Colpani同學,你從地球的另一端,飛行近萬公里,來到交通大學,也許還來不及調整時差,你就要去熟悉南洋、宣懷、叔同,那麼多承載交大文化的校內路名。

來到交大,我相信你們除了興奮和激動外,會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有些迷茫和疑惑,當熱鬧的新生入學季過去時,會有什麼開始在你心底積澱,讓你們在大學階段養成獨立的人格、造就更好的'自己。今天我講演的主題是獨立,我想與你們一起探討獨立的三個方面:“自信”、“自勵”、“自省”,希望從自我認同、自我驅動和自我審視這三個角度與你們一起思考獨立的含義。

獨立之一——自信。同學們,你們都是在競爭中勝出的佼佼者,相信你們一定比同齡人多一份自信。然而,來到交大,你會發現周圍都是和你一樣出色的同學,他們甚至比你想象得更加優秀。第一天開班會,同學們互相自我介紹時,也許你會發現鋼琴十級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坐在你身邊的同學就曾經代表國家在世界舞臺上演出;做過學生幹部也並不代表什麼,你的三位室友可能恰好是三個不同高中的學生會主席;第一次課程考試結束後,身邊的同學也許輕鬆地拿到九十分,而埋頭啃了好久參考題的自己剛剛勉強及格。這個時候,緊張和焦慮會讓你的自信開始瓦解。當你們只看到別人的優點,而看不清自己的追求,就會產生迷茫和不自信。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就是要毫不猶豫、毫不退縮地追逐自己的夢想,建立獨屬於你的自信。在座的哪位同學有自信在火車上高聲演講,對著全體乘客談論你的夢想?剛剛畢業的安泰經管學院的黃冬昕同學在大二時就勇敢地跨出了許多人不敢走出的這一步。他帶著一把小提琴、一個揹包和50元現金隻身上路,通過火車上的表演和演說籌集到4850元錢,他完成了跨越15個省市的夢想,並把除去旅費的錢全部捐獻給公益事業,為農村孩子帶去了希望。自信是點燃夢想的火種,因追逐夢想而燃燒激情才能產生真正的、持久的自信。我希望,每一名交大的學子都能夠不受外界的干擾,獨立地學習和思考,大聲說出內心深處的夢想,用自信去奏響你們人生的每一個樂章!

獨立之二——自勵。今天,和你們一同坐在臺下的還有一位我特意為你們請來的嘉賓。2012年6月15日的凌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這位年僅25歲女孩的眼睛,發現了人類苦苦找尋半個世紀的希格斯粒子的存在!這位發現“上帝粒子”的女孩就是你們的學姐,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2004級校友楊明明。正是楊明明和她團隊的發現為的諾貝爾物理獎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讓霍金輸掉了那個100美元的賭局!從交通大學畢業之後,楊明明赴MIT攻讀物理學博士,並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待就是三年多。那一段時間,除去每天三四個小時的睡眠和休息外,她沉浸在實驗室中,觀測、研究、討論,與數以千計的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們交流、PK、碰撞。楊明明將這段經歷作為她至今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一段生命旅程。她說:“我就像一束光一樣在時空中旅行,直到我發現可以讓我停留的領域。從希格斯預言到上帝粒子被證實,用了將近50年的時間。能夠在我們的時代,和那樣一群忘我的同事們並肩奮鬥,親眼觀測到上帝粒子,已經可以終身無憾了。永恆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永恆的意義就在於經歷永恆的每一個瞬間。”是什麼讓楊明明持續燃燒自己的激情,義無反顧地去探索宇宙最終極的奧祕?我認為,是一種內生驅動的自我激勵!自勵,就是始終保持追求卓越的慣性,它源於內心深處的熱愛和矢志追求的純粹。用熱愛激勵自己,你會發現自己身上蘊藏的無窮潛能;用純粹激勵自己,你會發現挫折不過是一時的風景。自勵是持續創造激情的過程,也是知識探究的不竭動力。我希望,每一名交大的學子都能夠在自我激勵中保持獨立的創造,多一份熱愛、多一份純粹!

獨立之三——自省。今年6月,我在和畢業班學生座談中,聽到他們對大學生活的精闢總結“上大學的過程是從不知道到知道再到不知道的過程。一開始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逐漸才知道自己不知道;後來又不知道自己知道、再後來才能知道自己知道;到最後是以為自己都知道,才知道自己還有更多不知道”。真正的“知道”和“不知道”都來源於自省,自省就是要在一次次審視中超越自我。你們有這樣的一位師兄,他叫戴文淵。他在校時就讀於電子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曾在第29屆世界ACM大賽中奪得全球總冠軍,但榮譽和光環並沒有讓他迷失自我,反而讓他自省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畢業後,戴文淵在自己的興趣驅動下,先入百度,幫助百度建起了中國最大最成功的學習系統,被譽為遷移學習領域天才少年,獲得百度百萬美元最高獎。短短三年,年僅29歲的戴文淵就晉升為鳳毛麟角的T10級百度科學家,這幾乎是在百度工作的眾多名校畢業生追求一生的目標。站在前進的路口,戴文淵又一次審視自己,詢問自己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方向會在哪裡。2017年,這位被IT界精英膜拜的大神再次選擇自我超越,與全球頂尖的資料科學家一起創立“第四正規化”公司,志在用資料刻畫規律,讓資料創造價值,“用技術改變世界”。角色在變、領域在變,不變的是他通過自省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態度。同樣,你們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就是一個自省的過程。自省的前提是“知道什麼對自己更重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什麼比分數更重要”;在研究過程中找到“什麼比論文更重要”;在人生規劃中找到“什麼比職業更重要”。我希望,從今天起,每一名同學都能夠通過尋找這三個“更重要”,將自省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自我超越中去實現獨立!

同學們,大學生活本身就是從確定性思維到批判性思維,從隨流從眾到內心覺醒的轉變過程。獨立,是你們人生必經的道路。從今天開始,我希望你們能夠開始自覺地走向獨立,在你們成長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失敗,更不要拒絕改變,願你們在“自信、自勵、自省”中無所畏懼、披荊斬棘,努力成為你們想成為的那個人。獨立,讓你們在未來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