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聯考作文熱點素材彙總大全

才智咖 人氣:1.96W

2017年大學聯考今天開考,2017大學聯考作文熱點素材可以幫助高考生更好的進行大學聯考作文的寫作,小編特為大家整理了2017大學聯考作文熱點素材彙總大全,供大家參考。

2017大學聯考作文熱點素材彙總大全

2017大學聯考作文熱點素材1.習近平最近又用了哪些古典名句

(一)“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出處】“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中國和澳大利亞雖然遠隔重洋,但歷史和現實的紐帶將我們緊緊連在一起。建交42年來,中澳關係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兩國成為好朋友和戰略伙伴,兩國人民從中受益良多。

—2014年11月14日習近平在澳大利亞《澳金融評論報》發表署名文章《開創中澳關係更加精彩新篇章》

【原典】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晉)葛洪《抱朴子·博喻》

【釋義】志同道合的人,即使隔山隔水也不覺得遙遠;志趣相悖的人,即使近在眼前也不覺得親近。

(二)“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出處】“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澳分別地處北半球和南半球,分屬東西方文化,兩國關係能達到今天的高度,最重要的經驗是雙方遵循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則,以對話增進互信,以合作實現共贏,以交流築牢友誼。

—2014年11月14日習近平在澳大利亞《澳金融評論報》發表署名文章《開創中澳關係更加精彩新篇章》

【原典】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釋義】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三)“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出處】“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正是兩國人民源源不斷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匯聚成了中澳友好關係之海。我深深感到,中澳關係發展在兩國都有深厚的民意基礎。—2014年1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中澳發展夢想並肩實現地區繁榮穩定》的演講

【原典】臣聞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釋檻囚鮑叔薦仲戰長勺曹劌敗齊”

【釋義】高大的房屋建築的建成,不是靠一棵樹的木材原料就能做到的;大海之所以遼闊,不是靠一條河流的水注入進來就能形成遼闊態勢的。

(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出處】中新關係具有開創性、示範性意義。中新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為兩國關係規劃了巨集偉藍圖。中新兩國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充分展示了兩國務實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中國人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毛利族諺語說:“你我籃子在一起,大家生活更美好。”讓我們攜手合作,譜寫中新關係發展新篇章,更好造福兩國人民。—2014年11月20日習近平同紐西蘭總理約翰·基會舉行會談

【原典】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先秦)《周易繫辭上》

【釋義】二人齊心協力,凝聚的力量就像鋒利的刀能斬斷金屬;志趣相投,同心同德的人互相交流,就好比聞到蘭花的香氣。

(五)“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

【出處】我們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

中國一貫主張,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中國同太平洋島國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有著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2014年11月21日習近平在斐濟《斐濟時報》和《斐濟太陽報》發表署名文章《永遠做太平洋島國人民的真誠朋友》

【原典】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隋)王通《中說·禮樂篇》

【釋義】以權勢作標準交朋友的,權勢失去了,交情也便隨之斷絕;以利益作標準交朋友的,利益窮盡了,交情也隨之結束。

(六)“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出處】我們要做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好夥伴。“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當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人民正在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腳踏實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島國人民也在努力振興民族經濟和推進區域合作。雙方完全能夠將彼此發展戰略對接起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2014年11月21日習近平在斐濟《斐濟時報》和《斐濟太陽報》發表署名文章《永遠做太平洋島國人民的真誠朋友》

【原典】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釋義】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2017大學聯考作文熱點素材2.李克強總理讚譽嚴復傳遞三大訊息

據日前的人民日報新媒體報道,正在福州考察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程來到嚴復故居進行考察。據報道,工作人員說,《政治學》等經典名著都由嚴復首次翻譯引入國內。李克強補充道:還有《國富論》和《論法的精神》。他指著展櫃內的《天演論》說,嚴復的翻譯確實做到了信、達、雅,這本書我插隊時也讀過。

李克強讚譽嚴復:嚴復學貫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向國人翻譯介紹西學,啟蒙了幾代中國人,同時,又葆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嚴復。

具體而言,李克強總理考察嚴復故居並讚譽嚴復,至少向外界傳遞出了三個方面的訊息。

其一,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推進開放偉業,在這個偉大程序中,“開民智”至關重要,人人“放眼看世界”至關重要。當今,我們有必要在開放先驅博大精神的輝映、感召下,強有力地推進開放程序。李克強總理讚譽嚴復,並不單純是對於歷史人物的臧否,其更代表了一種導向——當今,嚴復終生的秉守、追求,並未取得成功,當下的中國以及中國人,有必要繼承、完成嚴復未竟的事業,有必要人人成為“放眼看世界”的嚴復。

其二,中國將全方位地向世界敞開心胸,將成為現在和未來,世界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中國的開放事業,歷經上個世紀最後20年的風風雨雨,以及新世紀迄今依然不平靜的歷程,紛爭、訟論依然未完全平息。中國走什麼路,依然嚴峻而現實。嚴復認為,即便堯、舜、孔子生在今天,他們也會向西方學習。要救中國,必須學西學和西洋“格致”:“蓋非西學,洋文無以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則僅得其皮毛。”“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兩立,合之則兩止”。重要的在於:“體用一致”“本來一致”,要從政治制度上進行變革——“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和”。

以一顆“中國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老子天下、自以為是,汲取人類一切精神養料,吸納世界所有文明成果,一如嚴復曾引赫胥黎所言:“讀書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為我簡編,各物為我文字者,斯真學耳”。這,或許就是李克強總理籲請所有中國“記住嚴復”的肇因。

其三,讚譽嚴復,是一種汲取、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自信——中國的反腐敗,目的還是為了開放,為了將中國引向現代文明國家。而,開放的成功,離不開反腐敗的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克強總理讚譽嚴復,著實是在為後反腐敗時代、後變革時代的中國計,是在為中國的未來計——在當下大力反腐敗的同時,不忘未來發展,籌謀未來發展,佈局未來發展,起步未來發展。

這,或許就是嚴復浮出當今現實水面的深層內涵。

2017大學聯考作文熱點素材3.公祭日:以國之名悼,以歷史之名緬懷

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今天,站在歷史的憑欄處,人們以某種肅穆儀式追憶逝者、緬懷英靈。悼以國之名,祭以民族之大義。

民族劫難,無法因時間消逝而抹去;歷史疤痕,也被許多人的記憶存檔。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場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屠殺,讓三十萬同胞慘遭屠戮,讓山河為之泣血。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烈的悲劇之一,亦是中華民族永遠消不掉的傷痕。

77年過去了,時過境遷,可對那些死難同胞的悼念、追思,卻絲毫不能因時間河流的沖刷而淡去光色。與追悼逝者伴隨的,還有對這場屠殺關聯命題的思考,如民族復興、和平願景、人道尊嚴等等。而這些,都始於對歷史的銘記,正如某句名言所說的: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也正基於此,讓銘記歷史找到一個可倚靠的欄杆,讓激越情緒得到一個集中迸發的出口,成了我們“以史為鏡”“汲取教訓”的方式,也是撫慰逝者的必由路徑。

如今,終於有了這樣一個標註著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鐘鳴響,喚醒我們或已沉睡的民族歷史記憶,也在傳達歷史痛感中砥礪我們前行。隨著今年2月全國人大對公祭日的立法確認,13億人民終於得以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裡,用舉國同祭的莊嚴儀式寄託哀思,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共同祭奠中,我們可宣示正義的音量,也憑弔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歷史的巨集大敘事背後,站立著的從來都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他們的苦難指控著每一份指向無辜者的罪惡,也提示著戰爭的殘酷。我們無法輕易將其簡單化約為一個抽象的群體,只能把他們經受的人道主義災難寫進史書。

公祭日是為“溯及過往”,更是為了提醒今人:勿忘歷史。一如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銘記歷史是為了不重蹈覆轍。當然,這不是什麼歷史宿怨的低迴,也非民族主義的發酵,而是讓我們能穿透時空迷障,去打探到歷史的幽深之處,對災難進行記憶的溫習,進而知恥而後勇,化痛感為前行的動力;究其旨意,也絕非培養什麼仇恨,將民族感情矮化為街頭洩憤,而恰恰是讓我們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護和平。

誠然,我們無法穿越到歷史現場中去,去親歷、見證那些罄竹難書的惡,可擦拭掉記憶石碑上的塵埃,至少能讓歷史被看見。它有利於將罪惡的指證存照,據瞭解,隨著國家公祭日臨近,新徵集的7602件珍貴文物、《南京大屠殺辭典》等著作及大屠殺死難者姓名,都以較為豐富翔實的確鑿事實,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殺的真相,也讓罔顧公義、企圖歪曲歷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謊言不攻自破,讓為軍國主義招魂者無法諱認那一段歷史。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撫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為了照亮未來,讓未來不必罩上歷史悲劇的陰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遠。

而今,我們集體為過往的逝者悼念、緬懷,在記憶苦難的儀式感召中記住那些傷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種奮進推力,既不忘來時的路,更為找到通往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