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俾斯麥的故事

才智咖 人氣:1.88W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俾斯麥的故事,歡迎閱讀!

關於俾斯麥的故事

鐵血宰相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魯士一家大貴族地主家庭。他在父親的莊園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後來入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強暴蠻橫、凶悍粗野,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

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1848年,德國爆發革命,俾斯麥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起軍隊。

1851年—1858年,他擔任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俾斯麥是一個主張使用武力的頑固分子,而且很瞭解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週,就在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

這就是“鐵血宰相”的由來。那麼他這番演說用意何在呢?原來,許多世紀以前,德國就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這種群龍無首的情況名聞歐洲。

1815年,各封建國家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建立了“德意志邦聯”,它包括力量較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和其他小國共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

實際上,所謂組成邦聯,只不過徒具形式而已。但是,各小國互相主動聯合,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分裂不利於經濟發展。為了全體德意志小國的共同利益,他們寧願聯合起來。願望是好的,可以說,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怎樣統一?由誰來統一?這個問題顯然非常難辦。光靠這種鬆鬆垮垮、無任何約束力的“邦聯”是不行的。這樣,到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統一問題就提到了各小國的議事日程。

各個封建小國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的兩個大國有利,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奧地利想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並希望把普魯士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而普魯士則不同,他們計劃要統一的國家中,排除了奧地利。就這樣,雙方展開了鬥爭。

50年代初,雙方勢均力敵。1850年春,奧地利主動發起攻勢。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恢復全德議會,並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但是,普魯士予以斷然拒絕。結果,雙方談判告終。

50年代末,普魯士開始反攻。它首先與許多德意志小國發展了經濟聯絡。並利用1859年法、意與奧地利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

1960年春,普魯士開始軍事改革,大大加強了軍事力量。1862年9月,俾斯麥擔任首相之職時,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處於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深知,議會裡的資產階級議員只會吵吵嚷嚷,他們懦弱無能,根本沒有實力對抗政府,所以,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他乾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揚言:“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獲勝!”一副挑戰者的姿態。同時,他還知道,一旦自己的“鐵血政策”得到最後勝利,取得了全德的統一,那麼,這些嘰嘰喳喳的資產階級議員就會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麥進攻。

安裝電鈴

有一次,俾斯麥租了一個地方當辦公室。他要求房東在房間裡裝個電鈴,但房東以“沒有置辦裝電鈴的義務”為理由拒絕了。當時,俾斯麥沒說什麼。晚上,俾斯麥的房間忽然傳來了槍聲。房東以為發生了意外,立刻前去檢視。只見俾斯麥在慢條斯理地辦公,書桌上擺著尚在冒煙的槍。

房東膽怯地問:“發生了什麼?” 俾斯麥淡淡地說:“沒什麼。我只不過在用槍召令我的部下。”第二天一大早,俾斯麥的房間就安上了電鈴。

外交才能

他反應機敏,口才一流。他初次擔任外交官,並出席了日耳曼同盟會議。德國國王任命他當外交官時,對他有點不放心,說:“你從無外交的經歷,竟接此重任,實在很大膽。” 俾斯麥機智地回答:“陛下將此重任託付給我,是陛下的膽量大。至於我能否勝任,過一段時間就知道了。如果我不能勝任,請陛下立刻撤我的職。如今陛下敢下令,我就敢接受命。”

智救好友

俾斯麥與友人到森林裡打獵。友人不慎跌入沼澤。俾斯麥聽到求救聲跑來,故作嚴肅地說:“我若貿然救你,一定連我也陷入沼澤中,所以我決定不救你了。可是我又不能眼睜睜看你受折磨,為了免除你的痛苦,我只好下狠心一槍幹掉你。”話完舉槍,友人害怕被殺,拼命掙扎,終於死裡逃生。

比喻政敵

卡提利納是古羅馬政治活動家,反對貴族共和國的密謀策劃者。俾斯麥在許多場合把他的政治上的反對者說成是卡提利納分子——唯恐天下不亂的密謀策劃者。他在1862年9月30日普魯士議會預算委員會的會上說:“在國內有大批卡提利納分子,他們最大的興趣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還有一次,在1878年俾斯麥針對自由派反對派則說得更為粗暴:“要按著撞牆,讓他們疼得哇哇叫!”對於不順耳的言論,他有時斥之為“政治上的井中投毒”(1882年1月的說法);有時又有“報刊——印在紙上的胡扯”(1888年在帝國議會的演說)這樣的驚人之言。

TAGS:俾斯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