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馬爾克斯

才智咖 人氣:2.99W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名人故事:馬爾克斯

生平簡介

加夫列爾·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時代在外祖父家度過。外祖父是個受人尊敬的退役軍官,曾當過上校,性格倔強,為人善良,思想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馬爾克斯7歲開始讀《一千零一夜》,又從外祖母那裡接受了民間文學和文化的薰陶。在童年的馬爾克斯的心靈世界裡,他的故鄉是人鬼交混,充滿著幽靈的奇異世界,以後,這就成了他創作的重要源泉。

求學經歷

1940年,馬爾克斯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在大學期間,馬爾克斯如飢似渴地閱讀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詩歌,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不久那家報紙被哥倫比亞政府查封,於是他被困在歐洲。同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枯枝敗葉》。1958年,馬爾克斯與他已久相愛的情人梅爾塞德結婚,1959年,馬爾克斯為古巴通訊社“拉丁社”在波哥大、古巴和紐約工作。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59年應邀參加古巴革命勝利慶典並在切·格瓦拉領導的拉丁通訊社工作。

寫作經歷

1961年到1967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妻子梅爾塞德斯、兩個兒子羅德里戈和貢澤洛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在那裡他擔任記者、公關代理人,從事電影腳寫作,並繼續創作小說。1967年《百年孤獨》出版後,立即被評論家譽為一部傑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併為他贏得各類獎金,並使馬爾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寫作。1972年,他的又一部非凡的短篇小說集《一個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出版。1975年,他又發表了《家長的沒落》,這是一部關於一個獨裁者的長篇小說,馬爾克斯花了很長時間才寫完它。同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

1975年以後,馬爾克斯大部分時間住在墨西哥城,儘管他們一家在巴黎和波哥大也有寓所。他涉足新聞行業的許多方面,並發表了許多公開的政治宣言。他是一個地道的左派,並與古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有很好的私交;但他經常提醒採訪者,他從來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堅認,拉丁美洲人應該有尋找解決自己問題的方式的自由。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同年,哥倫比亞發生地震,他回到祖國。1985年,《霍亂時期的愛情》發表,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稱為“一個老式的幸福的愛情故事”。1986年,他的報告文學《裡丁智利歷險記》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聖地亞哥公開銷燬,不過這一事件保證了它後來幾版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流亡國外的著名電影導演,祕密地回到他的祖國智利,拍攝一部皮諾切特政府統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紀錄片的經歷。1990年,馬爾克斯與代理人卡門到訪京滬,隨處可見的盜版書惹惱了馬爾克斯。此行後馬爾克斯撂下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獨》。1999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6年1月宣佈封筆。馬爾克斯家族有老年痴呆遺傳史,馬爾克斯在患淋巴癌後為了抗癌接受了化療,導致大量腦部神經元缺失,這加速了他罹患老年痴呆症。據悉,馬爾克斯現已罹患老年痴呆症,今後可能無法再從事創作活動。馬爾克斯於北京時間2014年4月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

去世訊息

2014年4月18日,據法新社報道,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於北京時間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

人物評價

瑞典學院的授獎詞是這麼言說馬爾克斯及其《百年孤獨》的:“他的小說以豐富的想象編織了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相輝映的世界,反映了一個大陸的生命與矛盾。”相關令聞則或可用兩句話來概括。一句是韓素音所說的:馬爾克斯是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另一句出自烏拉圭文豪貝內德蒂之口,謂“難說諾貝爾獎能給馬爾克斯增添多少光彩,但他的獲獎必將使該獎的聲譽有所恢復”。

大多數評論認為此獎授予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毫不奇怪的。有些報道僅僅是對他如此快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感到驚訝:“這位哥倫比亞的小說家年僅五十多歲,因為看來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近幾年內不大有可能將諾貝爾獎再次授予拉美作家,所以有人覺得這次獎金應授予年長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美國《國民評論》,1982年11月12日)許多文章討論博爾赫斯未能獲獎的原因,但所有的評論家都一致同意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一位才能非凡的作家,“其作品有著永恆的魅力”。(《時代》週刊,1982年11月1日)一些評論家還指出:“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當代作家的佼佼者——不僅現代主義和實驗小說的擁護者欣賞他,托爾斯泰和舊式小說的忠實讀者也會為之傾倒。”

對加西亞·馬爾克斯獲獎的否定評價,能使人看出評論者的個人好惡。艾薩克·巴希維斯·辛格——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稱讚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選中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同時,又痛惜本世紀缺少真正偉大的作家。“我認為他是一位好作家,”辛格先生在紐約說,“但我不能說他是我這一類作家……我仍然敬佩托爾斯泰、陀思妥夫斯基和福樓拜——如果他們今天還活著,馬爾克斯將是一個蹩腳的選擇,可是他們今天已不在人世了。”

評論家歐文·肖在評論馬爾克斯獲獎時說:“這是一個果斷的選擇。他是個強有力的作家,有著豐富的想象。馬爾克斯善於將個人生活與歷史危機聯絡在一起。從他的作品中,你得不到關於拉丁美洲問題理論上的系統闡述,但當它們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會看到它們。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繼承了歐洲政治小說的偉大傳統,其結果是歷史劇與個人戲劇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