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殺豬的故事

才智咖 人氣:9.36K

曾子殺豬的故事1

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殺豬的故事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曾子殺豬的故事2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時代,魯國出了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曾子。一天,曾子夫婦準備去集市買東西,他們的兒子吵著要跟他們一起去。妻子為了擺脫兒子的糾纏,隨口說道:“兒子乖,只要你不跟我們去集市,回來我們就殺豬給你吃。”兒子聽後,高興地又蹦又跳,呆在家中。日落西山,曾子與妻子從集市上歸來。曾子拿起尖刀就準備殺豬。妻子連忙阻止他,說道:“你幹啥啊?”

“你不是答應兒子,回來殺豬給他吃嗎?”“我只是哄哄他,你幹嘛當真啊?”曾子怒斥妻子:“對孩子不能言而無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言出必行,不能言而無信。

美德是一種品質,一種修養,一種胸懷,還是一種心靈的境界,更是一道閃爍奇特光芒的人性之光。我們應當繼承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併力爭私弘中華美德,把其精神發揚光大,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誠實守信,善良友愛,積極樂觀,自尊自律,做一個熱心擁抱生活,勤于思考,善良而又聰明,用愛點燃希望的人...

曾子殺豬的故事3

【成語】曾子殺豬

【拼音】ceng zǐ shā zhū《曾子殺豬》是一篇古文,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同時這個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待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否則會將自己的子女教育成一個待人不真誠的人。

【翻譯】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跟著她。他的母親說:你回去,我回來時為你殺豬。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給他兒子殺豬吃,他的妻子說: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說: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於是就殺豬煮肉吃。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她兒子一聽,立即安靜下來,乖乖地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時,還沒跨進家門就聽見院子裡捉豬的聲音。她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正準備殺豬給兒子做好吃的東西。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道:家裡只養了這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覺得丈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心悅誠服地幫助曾子殺豬去毛、剔骨切肉。沒過多久,曾子的妻子就為兒子做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於言教。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曾子殺豬的故事4

曾子主張齊家以孝,修身用誠,並言傳身教。先秦典籍《韓非子》就記載了一個曾子烹彘的故事,後人又稱之為曾子殺豬,故事描述了曾子通過信守諾言來教子誠信。

話說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兒子哭著跟在後面,當母親的就說:“你回去吧,回頭我宰豬給你吃。”妻子去集市回來後,曾子就去逮豬宰殺,妻子阻止說:“那只是逗孩子的話,不必當真。”曾子聽後很不以為然,說了一段對後人有影響的話。

曾子說:“大人對小孩說話不能兒戲,小孩子沒有判別能力,他的東西是跟父母學的,是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就是教孩子欺騙。母親欺騙孩子,孩子以後就不會相信母親,這樣做是教不好孩子的。”說完以後,曾子就把豬宰了。

曾子殺豬的故事5

【博古通今】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曾子,名參(shen陰平),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古代“大聖賢”孔子的學生。

據記載,曾子這個人向來是嚴於律己,言行謹慎,平時很注重個人修養。在《論語.學而篇》中,就曾記載了他進行修養的方法和原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在孔子眾多出色的學生中,曾子的人品受到孔子的稱讚。他不僅孝敬父母,也是一個稱職的父親。

曾子具有強烈的教育意識,是教育的有心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曾記載一個曾子“殺豬教子”的動人故事,一直為世人所傳頌。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忙完家務,準備要到街上去買東西。三四歲的小兒子,也要跟著去。母親怕麻煩不讓去,兒子沒完沒了地糾纏。實在沒辦法了,靈機一動,便哄他說:“聽話,在家裡玩。等我回來,我把咱家那口大豬殺了,給你燉肉吃。好嗎?”

小兒子一聽說要吃燉肉,立刻就止住了哭聲,認真地問道:“這是真的嗎?”

母親假裝認真地點了點頭。小兒子立刻破涕為笑,又到一邊玩耍去了。

曾子是一個教子的有心人。剛才母子對話的情景,曾子看見了。曾子知道,妻子這是“哄”孩子,並不是真的要把大肥豬給殺了。當時,本想上前阻止,但來不及了,話已經說出去了,“覆水難收”啊。怎麼辦呢……

曾子的妻子高高興興地從街上回來。一進家門,眼前的情景,使她大吃一驚:只見曾子用繩子牢牢地捆綁住家裡的那口大肥豬,身旁還放著一把雪亮的屠刀。大豬拼命掙扎、吼叫,還挺嚇人的。怎麼?他真的要殺豬?妻子急忙上前阻攔說:

“你這是瘋啦!我剛才是叫兒子糾纏得沒辦法,才那樣說的。那是說著玩的,為‘哄’他,你怎麼竟然當真起來呢?”

曾子嚴肅而認真地對妻子說:

“我知道,你是跟兒子說著玩的,實際上並不打算真的要殺豬。可是,你想沒想過,小孩子還不大懂事,只會跟著父母的樣子去學,去做。今天,你說了話不算數,答應了的事不去做,哄騙了孩子,這實際上就等於是在教孩子講假話,騙人。做母親的欺騙兒子,兒子會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以後再教育,他也就難以相信你的話了。這樣做,怎麼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妻子聽了,覺得丈夫的話句句在理。她佩服丈夫,言而有信,說話算數,言行一致,以真誠的態度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質。她深深地責備自己,不再阻攔丈夫,終究避免給孩子心靈上造成的不良影響。雖然付出的代價不小,但很值得。

這個故事,幾千在中國流傳,經久不衰,引人深思。

曾子“殺豬”的舉措是一舉兩得

小孩子不僅在智力方面處於矇昧狀態,在道德方面同樣也是處於蒙而無知的狀態,是非、善惡、美醜分不清楚,辨別能力很差,容易受外界影響,特別是父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成年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又是他們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值得信賴的人。父母說什麼,孩子都篤信不疑;父母做什麼,就學什麼,毫不走樣。

孩子年齡越小,就越是崇拜父母。在他們看來,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最標準的思想和行為規範。在孩子心目中,父親是最好的父親,母親是最好的母親。如何對待人,如何對待事,都要以父母為榜樣

做父母的,如果不時時刻刻地嚴格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任何不良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點點疏忽,都很可能在無意之中,給孩子以不良的影響。而不良的影響一旦發生,由於孩子總是“先入為主”,先獲得的“認知”很難再從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抹去,並且以此為依據排斥其他不同於此的“認知”。因此,中國古人特別重視讓孩子接觸正面的形象,千萬不要用騙人的話欺騙孩子。

曾子在兒子小時候,特別注意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努力做到“謹於言,慎於行”,反映他具有強烈的教育意識。在他看來,在子女教育上“無小事”。在與孩子相處中,在處理有關兒童的問題時,家長的一切言行舉止,都要絕對服從兒童的教育。

在孩子面前,家長是“屬於”孩子的,一切都要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益,一點兒也不能隨意傷害兒童,不能汙染、毒害兒童單純美好的心靈。

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經久不衰,是因為曾子殺豬的舉措是“一舉兩得”:既以實際行動教育了孩子,同時也教育了自己的妻子。

“童蒙養正,作聖之功。”要慎之又慎。

也許有人以為:對於小孩子,何必那麼認真?家長許諾的事,小孩子很可能一會兒就忘記了。這是缺乏教育意識的表現。

一般情況下,孩子出於對父母的信任,凡是家長許諾了的事,不會輕易忘掉。在許多情況下,孩子為了贏得家長的許諾,是付出了“代價”的。比如故事中曾子的小兒子,本來特別想跟母親一起上街,但為了贏得母親“殺豬給他吃肉”的許諾,放棄了上街的要求,剋制住了自己的慾望,他是做出了“犧牲”的。如果家長說話不算數,許諾的事不兌現,孩子就會以為說謊、騙人是允許的,很有可能也跟家長一樣,也學著去說謊、騙人。

家長必須明白,如果有一次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就是用十次的“誠信”,也難以挽回已經喪失的“威信”。要重新樹立威信,取得孩子的信任,是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希望孩子誠實,自己首先要誠實。不守信的人,不可能培養出誠實的孩子。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慎而又慎。

十七世紀時,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中的開頭,便開宗明義地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引匯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變,從根源上這麼引導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趨向,最後就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了。”

洛克的比喻十分貼切、深刻,引人深思。“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小時候的教育在方向上有極為細微的偏差,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中國古人說:“童蒙養正,作聖之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兒童早期的啟蒙教育一定要慎而又慎,不可掉以輕心。

從『曾子殺豬』說說誠實教育這件事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被後人們敬稱為“宗聖”,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有一天,曾子的媳婦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吵著一定要跟媽媽去,曾子的妻子就戲哄孩子:“好寶貝,別哭啊,在家等著媽媽,你要是不跟我去,媽媽回家就殺豬給你做肉吃。”孩子一聽有肉吃,馬上就不鬧了。

曾妻回到家裡,看到曾子也在家了,曾子問妻子:“孩子跟我說了,說他不跟你去集市,回來你就殺豬給他吃肉,有這回事嗎?”

曾妻說:“有啊,那是我哄他說的。”

曾子說:“哦,那好啊,那還費什麼話,咱倆這就殺豬吧。”

曾妻一下子急了:“你看,你這人死腦筋,什麼事都當真,告訴他殺豬不是為了讓他在家老實呆著嘛?豬這麼貴一隻,你捨得殺嗎?我這不就是哄哄他嗎?”

曾子說:“你怎麼能騙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只會聽父母的教訓,學父母做人的樣子。你今天騙了他,他從此不會再相信你說的話,而且他也會學了你的樣子騙你,即使,他不會騙你,那麼他也會騙別人。你是寧願今天殺了這個豬,還是寧願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個無法管教的騙子呢?”

最後,妻子被曾子說服了,兩個人最後還是把豬殺了,如約讓自己的孩子美餐一頓。

這就是曾子殺豬的.故事。

其實,孩子天生是不會說謊的。

孩子出生的時候還不會說話,思想也是一片空白,到了開始萌生自我意識的時候,吃飯,喝水,上廁所,生活當中的一切都是父母教的。

這時候,父母是天然可信的,所以在他們的世界裡,語言就是用來傳達真實意思的——讓喝水水杯就會過來,說蘋果在桌子上肯定在桌子上,說要出去玩就一定是要出去了。這時候,他們的思想中,是沒有“謊言”這個概念的,整個世界一直沿著“語言是真實的”這個邏輯在執行著,從未出過差錯。

然而,他們終究會被騙第一次的,當家長們漫不經心的對孩子們撒謊哄騙他們的時候,其實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僅僅一句謊言這麼簡單——他們世界執行規律一下子就變了。

雖然沒人能記得嬰兒時期的事情,但我想,當每個人人生中第一次經歷被騙這種事情的時候,他們應該會有兩種反應。

第一種是委屈:“明明告訴我給我買果凍吃,為什麼就是不給我買呢?為什麼說話不算數,委屈。”

第二種是驚詫:“我才知道,原來沒有的事情啊也能告訴別人啊,那麼下次我也試試,只要說謊對我自己有利就行。”

您看,他的謊話就是這麼學會的。

中國人喜歡打孩子,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了就得打,外國人講的那套不打孩子的理念看上去先進,實際上根本不入中國家長的法眼——打還不聽話呢,不打還不反了天了!

但是,您也得會打啊。

孩子丟了兩塊錢,啪一個耳光過去:“讓你丟錢!”,孩子學習成績下滑了,啪一個耳光過去:“叫你不好好學習!”,孩子摔了個碗,啪一個耳光過去:“讓你毛手毛腳!”——90%的家庭是這樣管孩子的。

可是,大人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他們自己也會偶爾丟錢;學習成績肯定會有客觀波動,考不好在所難免;誰都會偶爾不留心摔個碗碟,他們自己也不例外。沒見到他們同樣的責打自己,但是他們對孩子卻從來不手軟,也不管是不是孩子真有那麼嚴重的錯誤,也不管是不是同著外人栽了孩子的臉面。

這樣打孩子,與其說是“教育孩子”,倒不如說是“發洩自己的失望的怒氣”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說到打孩子,大宅門裡的季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集,季先生拿著手中的板子,一字一句的告訴景琦:“記住,一心不可二用。”然後板子才啪啪的朝手心打下去。

您看,打孩子是有其道理和學問的——打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過錯,讓其當時明白自己的問題,從而改正;打幾下板子也是有定數的,犯什麼樣的錯誤就打對應多少下的板子,充滿契約精神,根本不是為了發洩怒火而打的。

然而大多數家長沒有這樣的覺悟,甭管是什麼錯誤,反正惹禍了打是沒有錯的,正因為家長是這樣的思想,孩子學會了把碎碗掃乾淨處理掉,塗改隱藏試卷不被家長看到,甚至去外面偷兩塊錢假裝這錢沒丟,回到家則報喜不報憂,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他們可能也不想這樣,但是沒辦法,如果不騙爸爸媽媽的話,一個大耳光就捱上了。

當打罵帶來的只有恐懼的時候,孩子為了免於這種恐懼,當然要學會說謊免於失控的暴力。

這樣一來,家長不是逼著孩子說瞎話嗎?

4

有些家長從不諱言自己會和孩子講謊話,因為在他們看來,世界上本來就充滿了謊言,他長大一點小夥伴們會騙他,再長大社會也會騙他,既然如此,我幹嗎不讓他早早的適應“這個世界是有謊言的呢“?

聽起來很正確,但實際上大錯特錯,因為這位家長忽略了“謊言與謊言也是有差別的”。

生活中確實避免不了謊言,然而謊言分為“必要的謊言”和“不必要的謊言”。必要的謊言往往是客觀情況決定,是善意的,而“不必要的謊言”往往是隨口胡謅,甚至是會害人的。

舉例子,任何人也絕不能直陳對方長得很難看,這是基本禮貌,醫生也絕不可能直截了當告訴病人你的病沒救了,這甚至是醫生的職業操守。這些都是謊言,然而這些謊言是必要的,也是善意的。

可是,明明囊中羞澀,偏偏大吹特吹家境殷實月入十萬;明明不喜歡眼前這個女孩子,卻為了一己私慾花言巧語哄騙人家;明明拿了錢就去賭博扔進無底洞,卻信誓旦旦的告訴人家下星期就能還錢,這些也是謊言,然而這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騙”,這種謊言被所有人痛恨著。

是的,謊言無法避免,然而誠實的人並不意味他們句句是真話,只講有必要的,善意的謊話同樣是正直的人。然而孩子分不清哪些謊言有必要哪些沒有必要,他們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在他們小的時候,家長們要教給他們誠實的道理,養成他們誠實做人的習慣,等到他們稍微懂事之後,再告訴他們“有必要”“沒必要”的謊言如何區分,讓他們學會用“正確的”謊言為人處世,保護自己,並且杜絕“沒必要”的,會害人的假話,讓他做一個讓人信賴的人。

這樣才是真正的為了孩子將來好。

中國人喜歡打孩子,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了就得打,外國人講的那套不打孩子的理念看上去先進,實際上根本不入中國家長的法眼——打還不聽話呢,不打還不反了天了!

但是,您也得會打啊。

孩子丟了兩塊錢,啪一個耳光過去:“讓你丟錢!”,孩子學習成績下滑了,啪一個耳光過去:“叫你不好好學習!”,孩子摔了個碗,啪一個耳光過去:“讓你毛手毛腳!”——90%的家庭是這樣管孩子的。

可是,大人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他們自己也會偶爾丟錢;學習成績肯定會有客觀波動,考不好在所難免;誰都會偶爾不留心摔個碗碟,他們自己也不例外。沒見到他們同樣的責打自己,但是他們對孩子卻從來不手軟,也不管是不是孩子真有那麼嚴重的錯誤,也不管是不是同著外人栽了孩子的臉面。

這樣打孩子,與其說是“教育孩子”,倒不如說是“發洩自己的失望的怒氣”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說到打孩子,大宅門裡的季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集,季先生拿著手中的板子,一字一句的告訴景琦:“記住,一心不可二用。”然後板子才啪啪的朝手心打下去。

您看,打孩子是有其道理和學問的——打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過錯,讓其當時明白自己的問題,從而改正;打幾下板子也是有定數的,犯什麼樣的錯誤就打對應多少下的板子,充滿契約精神,根本不是為了發洩怒火而打的。

然而大多數家長沒有這樣的覺悟,甭管是什麼錯誤,反正惹禍了打是沒有錯的,正因為家長是這樣的思想,孩子學會了把碎碗掃乾淨處理掉,塗改隱藏試卷不被家長看到,甚至去外面偷兩塊錢假裝這錢沒丟,回到家則報喜不報憂,做表面上的乖孩子。

他們可能也不想這樣,但是沒辦法,如果不騙爸爸媽媽的話,一個大耳光就捱上了。

當打罵帶來的只有恐懼的時候,孩子為了免於這種恐懼,當然要學會說謊免於失控的暴力。

這樣一來,家長不是逼著孩子說瞎話嗎?

有些家長從不諱言自己會和孩子講謊話,因為在他們看來,世界上本來就充滿了謊言,他長大一點小夥伴們會騙他,再長大社會也會騙他,既然如此,我幹嗎不讓他早早的適應“這個世界是有謊言的呢“?

聽起來很正確,但實際上大錯特錯,因為這位家長忽略了“謊言與謊言也是有差別的”。

生活中確實避免不了謊言,然而謊言分為“必要的謊言”和“不必要的謊言”。必要的謊言往往是客觀情況決定,是善意的,而“不必要的謊言”往往是隨口胡謅,甚至是會害人的。

舉例子,任何人也絕不能直陳對方長得很難看,這是基本禮貌,醫生也絕不可能直截了當告訴病人你的病沒救了,這甚至是醫生的職業操守。這些都是謊言,然而這些謊言是必要的,也是善意的。

可是,明明囊中羞澀,偏偏大吹特吹家境殷實月入十萬;明明不喜歡眼前這個女孩子,卻為了一己私慾花言巧語哄騙人家;明明拿了錢就去賭博扔進無底洞,卻信誓旦旦的告訴人家下星期就能還錢,這些也是謊言,然而這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騙”,這種謊言被所有人痛恨著。

是的,謊言無法避免,然而誠實的人並不意味他們句句是真話,只講有必要的,善意的謊話同樣是正直的人。然而孩子分不清哪些謊言有必要哪些沒有必要,他們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在他們小的時候,家長們要教給他們誠實的道理,養成他們誠實做人的習慣,等到他們稍微懂事之後,再告訴他們“有必要”“沒必要”的謊言如何區分,讓他們學會用“正確的”謊言為人處世,保護自己,並且杜絕“沒必要”的,會害人的假話,讓他做一個讓人信賴的人。

這樣才是真正的為了孩子將來好。

TAGS:曾子 殺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