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勵志名人小故事50字

才智咖 人氣:1.97W

你們知道有哪些勵志的名人故事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蒐集的歷史勵志名人小故事50字,供大家參考。

歷史勵志名人小故事50字

歷史勵志名人小故事50字一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紮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

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歷史勵志名人小故事50字二

庾信. 披裘負薪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享有盛名的文學家。他曾為一幅《五月披裘畫》題寫讚詞,贊詩云: "披裘當夏,俗非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 "《五月披裘畫》和庾信的讚詞表現和讚美的都是一個動人的古代傳說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

相傳,春秋日時期吳中有一高士,生活極為清貧困苦,五月披裘。人稱披裘公。一天,他揹著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們發觀道旁有一錠別人遺失的金子,季子便對披裘公說: "你把那錠遺金撿起來吧。"扳裘公一聽便發了脾氣,他"真目拂手",說道: "為什麼你自處高潔,卻把別人看得那麼卑下呢!我甘於五月披裘而負薪,甘於自食其力,豈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話說得季子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心裡卻更欽佩披裘公的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窮到了夏天也換不起衣服:終日披裘打柴為生,也不去拾取路邊造金,這確實表現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這種人,雖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貧如洗,其精神世界卻是豐富而充實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見勸其拾取遺金,受到嚴詞批駁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勞動者的美德,因而理所當然地要為後人所讚歎景仰和發揚光大。

歷史勵志名人小故事50字三

範縝.賣論取官我不為

南朝的時候佛教盛行,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和後來樑國的武帝蕭衍,都帶頭宣傳佛教,蕭子良親自給僧眾送飯送水,蕭衍稱帝后,也宣佈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們都妄圖用佛教迷信來麻醉人民,維持其統治地位。 當時,有個名叫範縝(約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無神論思想家。他堅決反對佛教迷信,親自寫了《神滅論》一書,宣傳唯物論的道理,把形體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鋒利,以此來說明精神不能離開形體。他還揭露佛教迷信是虛妄不實的,佛教宣揚的"天堂"、"地獄",都是為了愚弄百姓。

《神滅論》問世後,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動,急壞了竟陵王蕭子良。於是,他找來了全國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說會道的賓客,當面和範縝辯論。他們向範縝提出了許多責難,都被範縝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駁回去了。辯論進行了好長時間,那些和尚和賓客們始終沒有找出一條象樣的理由來證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個個被範縝駁得啞口無言,前來觀看辯論的人越來越佩服範縝,認為範縝講得是對的。

公開辯論難不倒範縝,蕭子良便派了一個名叫王融的人到範縝家裡,企圖私下收買他。王融對範縝說: "您堅持神不存在的理論,是和名教相違背的。您的才幹如此超人,若是不這樣固執,是不愁做到中書郎這樣的大官的。"聽到企圖以高官厚祿收買他,範縝不由得哈哈大笑,說: "如果我賣論取官的話,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區區一箇中書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強,賣論取官我不為!"王融見範縝說得如此決斷,只好灰溜溜地告辭而去了。

後來,蕭衍做了皇帝,想繼續用高壓手段壓服範縝,但不論他採用什麼手段,範縝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無神論主漲。

歷史勵志名人小故事50字四

蘇洵

據說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塗地混日子,常和一幫“狐朋狗友”賽馬、遊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並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於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52歲),任為祕書省校書郎。

歷史勵志名人小故事50字五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