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少年的故事名人故事

才智咖 人氣:1.58W

包拯,字希仁,出生於公元999年,安徽合肥人。北宋仁宗年間中進士,官至樞密副使。他為官期間,為政清廉,力解民困,憎恨奸佞,不畏權貴,執法嚴峻,貴戚官宦無不懼憚,深為京師百姓稱道。京師百姓常言:“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則更加說明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包拯少年的故事名人故事

包拯剛剛生下時,渾身漆黑,兩眼放光,甚是嚇人。他的父親包懷以為是個不祥之物,心中很是不快。此時,包懷次子包海也在發愁,對妻子私下說:“好端端的一個二一添作五的產業,現在又要三一三剩一了。”

其妻言道:“父親正以為那黑孩子是不祥之兆,你若前去加把火,不就少了一個分家產的嗎?”

包海一聽大喜,立即跑去對父親說:“父親年近七旬,母親也過半百,如今又生了這樣一個似妖如怪的異兒,倘若傳了出去,豈不讓人恥笑嗎?”

包懷聽後,覺得甚是有理,遂令他抱出扔至荒郊野外。等母親醒來後,包海竟對她謊稱三弟生下後就死掉了。

然而,包懷的長子包山卻為人忠厚,心地善良,不忍看著三弟就此喪生,又將他偷偷地抱回。恰巧他的妻子王氏這時也產下一子,懷中有奶,便讓妻子將三弟和他的兒子一起撫養起來。幾天後,包山又覺得妻子奶水有限,養兩個孩子不夠,況且萬一露風出去,三弟性命仍然難保,便和妻子商議,把親兒子寄養他人家中,讓妻子只奶三弟一人。

他的妻子王氏不但心地善良,也是個有識之人。她見三弟面板雖然漆黑,但眼明耳大,鼻直口方,五官端正,將來定然聰慧有為,而且又是丈夫的胞弟,便同意了丈夫的意見。為了掩人耳目,她還和三弟母子相稱。

當小包拯長到兩歲的時候,王氏教他讀書識字,他一學就會,而且記憶力很強,一日學百餘字不會忘記,包山夫妻越發高興。

光陰如梭,日月如箭,一晃幾年過去,小包拯已經六歲了,長得結實聰慧,有識明理,甚得包山夫妻歡喜。

這一日,正值包拯的母親壽誕之日,包懷自設家宴,不請外客,只有家人。正在一家人歡天喜地地為老婦人周氏祝壽的時候,包拯突然來到面前,跪倒在地,彬彬有禮地說:“祝祖母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

包拯言畢,又連著磕了三個響頭,喜得周氏一把將其摟入懷中說:“好個聰明的乖孫兒!”

不料,周氏話剛說完,竟又兩眼發紅,傷心地落下淚來,接著泣不成聲地說:“你那小三叔如果活著,也應該像你這樣大了!”

包懷和他的次子包海聽後,心中發虛,只好低下頭來,不敢言語。

長子包山見時機已到,遂向妻子王氏使了個眼色。王氏會意,立即起身離座,跪在周氏的面前說:“求婆婆恕兒媳膽大之罪,此子便是我那三弟!”

一句話,驚得眾人目瞪口呆,似陷入雲霧,摸不著頭腦,小包拯也愣在了當場;特別是包懷和他的次子包海,更是嚇得臉色都變了。

只聽王氏繼續道:“當時,兒媳見婆婆年齡大,怕乳食不足,擔不起餵奶孩子的辛苦,故將三弟暗暗抱走,不敢讓人知曉,時至今日,見婆婆如此思念三弟,再不忍隱瞞,才以實情相告!”

小包拯聽罷,更是淚流滿面,對王氏肅然起敬。

由於王氏隱去了包拯被棄荒郊的一節,包懷和包海才心中稍安。

周氏一聽,心中大喜,連忙起身,將王氏扶起,拉到身邊坐下說:“如此說來,為婆婆的應該首先感謝你對我兒的撫養之恩,賢媳可真是天下第一賢德的人!只是我那可憐的小孫子又身在何處呢?”

王氏稟道:“婆母放心,只因當初兒媳奶水只夠養育三弟一人,故將你孫兒寄養在別人家,如今也和三弟一樣大了。”

周氏聽罷,立即命人將其領來,見他和自己的三兒果然一般高低,只是相貌不同罷了,周氏心中越發歡喜。

那包海夫婦無可奈何,灰溜溜地立在一邊,臉上掛著不自然的笑。

父親包懷更感自責,想想當七年級節,總感到對不起夫人:如今看著活蹦亂跳的叔侄兩人,不知是感激,還是慚愧,望著兒媳王氏不知說什麼才好,只是不停流淚。

隨後,小包拯認過父母,老夫人為兒子取名三黑,又讓包拯改稱包山夫婦為兄嫂。

然而,只有六歲的包拯,卻在父母的面前,鄭重地走到大嫂跟前,雙膝跪地說:“我雖然有了父母,但你仍然是我的‘嫂娘’,你對我的養育之恩,我將永世不忘!”

後來,包拯和王氏雖然以叔嫂相稱,可包拯長大後一直對王氏像母親一樣侍奉,像對母親一樣尊重。

包拯自從壽誕認母之後,周氏決定讓包拯繼續留在王氏身邊。這是因為,周氏感到他和王氏雖為叔嫂關係,但一直母子相稱,情深意厚,不忍讓他回到自己身邊而冷落了王氏;另一方面,感到包拯在王氏身邊幾年,如此知書達理,俱為王氏之功,為了使兒子儘快成才,也應該把他留在王氏身邊。包山夫婦幾年來也深感三弟聰明機警,非一般兒童可比,也是不願分離,如今聽母親一說,異常高興,便痛快地答應了。從此,包山夫婦對包拯教導更加盡心。

有一天,王氏把包拯和兒子包勉一起叫到跟前,想測驗一下他們將來的志向,於是問道:

“你們說說看,長大以後想做什麼事呢?”

包勉搶先回答說:“我想繼承父親的家業,把它發揚光大,使包家成為全縣第一富豪!”

包山插話說:“做富豪可以,但必須像你祖父那樣,靠勞動致富,而且還要樂善好施、安分守己,切不可做出危害鄉親們的事來。”

包勉本以為自己的志向肯定能受到父母的誇獎,沒想到卻引來一通說教,很是掃興,心中雖然不快,但也只能點頭稱是。

王氏見包拯低頭不語,便問他說:“三弟將來想做什麼事呢?”

包拯回答:“我要讀書做官!”

包山聽三弟這樣回答,眼睛一亮,插話問道:“想做什麼樣的官呢?”

包拯慷慨回答:“我要做漢朝龔遂、唐朝狄仁傑那樣的官,維護正義,除暴安良。”

包山夫婦聽後,更感三弟出語不凡,胸懷大志,甚是滿意地相對而笑。

王氏又進一步說道:“龔遂、狄仁傑的確是受人稱頌的清官,可他們有破案的才能,你有嗎?”

這一問,倒引起了包拯的興致,順口答道:“破案有什麼難的'?我可以學呀!只要善於動腦、肯於鑽研,沒有破不了的案子。”

王氏聽後,靈機一動,然後笑著說:“那好,如今嫂嫂正有一個案子,你能破嗎?”

包拯說:“嫂嫂請講,有什麼破不了的案子,儘管說來,我幫你破了就是!”

接著,王氏令家人在村中找來十個年齡不相上下的孩子,拿出十個煮熟的雞蛋,暗中先讓其中的一個孩子吃掉一個,然後對包拯說:“我本來煮了十個雞蛋,想分給他們每人一個,不想一眼沒看到,竟讓他們偷吃了一個。你破破這個案子,他們十個人中是誰偷吃了雞蛋呢?”

包拯聽後,望著站在那裡的十個孩童,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於是笑著對嫂嫂說:“請嫂嫂命人端十碗水來。”

王氏照辦了。然後,包拯在每個人面前放上一碗水,讓他們每人喝水漱漱口,再吐到碗內。十個孩童也照辦了。

包拯對他們漱過口的水挨個檢視,發現第五個碗中有蛋黃和蛋清碎屑出現,也不言語,待全部檢視完畢,才當場把第五個孩童叫出說:“我已斷定,嫂嫂丟的那個雞蛋是他吃了。”

眾人聽後,無不驚得目瞪口呆。有的說包拯能掐會算,有的說包拯未卜先知,還有的說包拯會相面。

最後,還是王氏問道:“三弟,給大家說說看,你是怎樣破這個案子的?”

包拯笑道:“事情很簡單,因為他剛剛吃過雞蛋,牙縫中必然留有痕跡,特別是蛋黃,最易沾牙縫,所以用水一漱口,就掉出來了!”

包山夫婦一聽,更加感到包拯的確不是凡人,將來肯定大有作為,從此對他更加愛惜。

光陰荏苒,一晃數年過去,包拯已是十六歲了,他提筆有文,出口成詩,滿腹經綸

就在這年秋天,包拯一舉考中生員,成了秀才;公元1027年,考中進士,授官大理寺評事,從此走上了仕途,開始了他為官清廉、懲惡揚善的一生,最終成為千古傳誦的“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