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故事集合15篇

才智咖 人氣:2.59W

歷史名人故事1

黃帝占夢得名臣

歷史名人故事集合15篇

漢魏時代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黃帝軒轅曾做一夢,夢見“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夢醒後,黃帝對自己的夢境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鈞弩,異力者也;驅羊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依自己所解,皇帝便開始尋求夢中所述人才,最終得到風后、力牧兩位名臣。

歷史名人故事2

明代,有一個窮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飢腸轆轆的他正想做飯,當他揭開米缸時,只有數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將那幾粒米放到瓦甌裡煮。

當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甌粥想喝時,鼻子撥出的氣將瓦甌裡漂浮著的幾粒米粥吹得上下翻騰,此時,秀才詩性大發,便順口吟了兩句:

數粒熬成粥一甌,鼻風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來吟去,怎麼也接不下去了。正當他捧著那甌粥在破屋裡踱來踱去想下句的時候,在他家已潛伏多時的小偷實在忍不住,於是脫口而出,給秀才續上了後兩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漁翁一釣鉤。

秀才一聽連說:“好句,好句。”

歷史名人故事3

尉遲恭造寺

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面少了個山門。這座不尷不尬的寺院,據說是唐太宗時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時候多災多病,他老子怕他養不大,就讓他拜一個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師父。後來,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聽說杭州地方風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頂大的寺院,讓他養老。

唐太宗礙著師父的面子,不好推託,便答應下來。還差大元帥尉遲恭到杭州來,監造這座頂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遲恭到了杭州,兩人便商量這座頂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麼大。仙林和尚說:“這寺院是皇帝的師父養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遲恭一聽火起來:“誰見過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沒當大元帥時候,和七八個徒弟做生活,家裡打鐵的工棚爐房也不過五丈見方!你一個老和尚,除了吃飯、睏覺、唸經,又不做別樣生活,要那麼大的地方做啥?給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頂啦。”

仙林和尚漫天計價,尉遲恭就地還錢,兩個人從早晨爭到天黑,沒有結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請尉遲恭再去商量。尉遲恭到了仙林和尚門口,剛剛跨下馬鞍,只聽仙林和尚在屋裡大喝一聲:“聖旨下!”尉遲恭一聽聖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頭。仙林和尚篤定站在屋裡念聖旨,一字一板,拖長聲調慢慢來,幾十個字的聖旨,足足唸了半個時辰,唸了一遍又一遍,

唸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從清早唸到響午。尉遲恭是個又黑又粗的大塊頭,你叫他馳馬上陣,三日三夜也不會吃力的;如今卻叫他跪著半日不動,真累得滿頭大汗,腰痠背疼,差點爬都爬不起來了。仙林和尚念罷聖旨,笑嘻嘻地問尉遲恭:“大元帥,這回聽清楚了吧?聖旨上講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頂大的寺院給我養老。頂大的寺院嘛,方圓五里地少得了嗎?”

尉遲恭仍舊搖搖頭,說:“聖旨上只講造一座頂大的寺院,卻沒有講要造五里大。我是欽差監造寺院的,說一無二,還是頂多五十丈!”

兩個人又爭了一天,還是沒有結果。過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請尉遲恭。尉遲恭心想: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嚐點味道!就從箱子裡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懷中,騎著馬去了。他剛在門口下了馬,仙林和尚的老辦法又用上啦——“聖旨下!”這一回,尉遲恭不慌不忙地走進屋裡去,往正中太師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賜如意在此,下跪宣讀聖旨!”原來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給尉遲恭的,因為尉遲恭打天下的功勞大,應該讓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沒料想他會有這一著,只好跪下來,急急忙忙把聖旨唸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遲恭說:“慢著,慢著,我耳朵不好,還沒聽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遲恭還是說沒有聽清楚。唸了一遍又一遍,唸了一遍又一遍,從清早唸到夜快邊,念得仙林和尚差點斷了氣。尉遲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讓他起來。仙林和尚觸了這回黴頭,知道自己拗不過尉遲恭,便乖乖地答應只造五十丈方圓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後,尉遲恭騎上烏騅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騎了一頭禿驢,“的嗒的嗒”一路追趕上來,一直追到海寧縣地界才追上尉遲恭。仙林和尚在後面大喊:“大元帥慢點走呀!還有一樁事要商量哩!”

尉遲恭勒住烏騅馬,問他還有什麼事情。仙林和尚說:“大元帥還不曾造山門哩,你倒說說看,天下哪有沒山門的寺院呀!”

尉遲恭想想也是的,就答應再給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補造一個山門。本來,這事情就好了結;可是仙林和尚偏偏節外生枝,說要把山門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遲恭問他:“這又是為什麼?”

仙林和尚煞有介事地說:“這個道理你都不懂呀?我這仙林寺是大唐開國以來造的頭一座寺院。山門造得遠些,大唐江山就長久啦!”

尉遲恭一聽又火起來,狠狠唾了仙林和尚一口:“呸!我們汗馬功勞打下的大唐江山,難道只有五里路長嗎!”

仙林和尚還當尉遲恭要給他比五里路還多,高興得差點從禿驢上滾下來。

尉遲恭跳下馬,拿竹節鋼鞭在地上畫了個十丈見方的圈子,說:“喏,山門就造在這裡!”便自顧回京去了。

這一來,弄得仙林和尚啼笑皆非。他原想拿大唐江山來哄一鬨尉遲恭這個老粗,好把山門以內五里路的田地都劃歸自己;哪知尉遲恭偏要把山門造得更遠!海寧杭州隔著一府一縣,一個和尚怎能管得這麼寬呢,他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

直到如今,這座仙林寺還是老樣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門卻孤零零在造在海寧。

歷史名人故事4

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平魯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身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

唐朝武德年間,江南水鄉周墅鎮上來了位威風凜凜的驍將,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大將尉遲恭。人們見了都很疑惑:據說,因為秦王屢立戰功,使得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心生嫉恨,兄弟之間經常明爭暗鬥。可是,就在這紛爭不斷的時刻,秦王怎麼捨得把自己的得力助手趕到這個偏僻的小鎮上呢?

其實,李世民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那天,他設宴犒勞眾將,席間的座次都是按身份高低排列的。不料,軍師徐茂公一時疏忽,竟將尉遲恭的位子排在了一位文官的後面,頓時惹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尉遲恭指著那個文官責問道:“你有什麼功勞,竟敢坐在我的前邊?”

徐軍師見狀,趕緊上前相勸,哪知尉遲恭更是勃然大怒,揮起拳頭,把徐茂公打得鼻青臉腫。這樣目中無人,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指著尉遲恭痛心地罵道:“就算你功高如山,也不能如此魯莽,今天不治一治你,恐怕來日你的鐵拳就要打到我的身上了!”

江南周墅小鎮,地勢低窪,沼澤遍佈。面對這片水汪汪的荒地,尉遲恭變得束手無策。看著百姓們經常被水澇害得有地不能種、有家不能住的淒涼景象,他是心急如焚。秦王把自己貶到這裡就是要為百姓造福,想當初在百萬軍中都能叱吒風雲,難道今天連這一畝三分地都無法治理嗎?

尉遲恭不愧是條漢子,第二天,就帶著手下的兵丁和百姓們一起大幹了起來,霎時間,挖的挖填的填,一眼望去,煞是壯觀。經過幾個月的不停勞作,挖成了好幾條河道,墾熟了一片片長滿葦蒿的荒灘。百姓們在播種時都感激地說:“是老天爺給我們派來了救命菩薩啊!”

望著眼前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尉遲恭的心裡感到十分欣慰。這天,他和副將曲大海一起踏勘屯田青苗長勢,忽然發現有好大一圩麥苗,被馬兒糟蹋得不成樣子。尉遲恭蹲下身去,撫摸著踩爛的麥葉,心痛得差點兒掉下淚來。這是百姓們的命根子,是誰這麼心狠,要和這些無辜的幼苗過不去呢?誰知一連幾個晚上,馬兒都出來糟蹋麥苗,他即刻授命曲大海暗中追查,一旦查出元凶,就按軍紀處罰。

三天後,曲大海忐忑不安地來到尉遲恭跟前,附耳稟道:“將軍,糟蹋麥苗的是……是‘千里追風’。”聞聽此言,只驚得尉遲恭張口結舌,額角間頓時滲出了點點汗珠。

千里追風可不是一般的戰馬,它渾身刷白無一根雜毛,三天不吃照樣能日行千里。像這樣的寶馬,當時大唐的國土上只找得出兩匹,另一匹就是遠渡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白龍馬。原本,千里追風是隋煬皇帝胯下的御馬,隋朝滅亡時被漢將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奪去了。李世民攻打洛陽時,王琬騎著千里追風殺到了陣前。李世民是個識馬之人,當下就暗暗關照尉遲恭:今天,破不了洛陽城沒關係,可千萬不能放走這匹寶馬良駒。交戰時,為了不傷著馬兒,尉遲恭總是縮手縮腳,一不留神,反被王琬一槍刺中了胳膊。坐在陣前觀戰的李世民驚得失聲叫了起來,也許是寶馬通人心,知道對面那人才是它真正的主子。於是,在王琬再次挺槍刺向尉遲恭時,它突然前蹄騰空,暴叫如雷,活生生將王琬摔到了馬下。

當尉遲恭將寶馬交到李世民手裡時,他欣喜得如獲至寶。以後,不管上哪兒,他都是馬不離身,要是遇上戰事,更是一馬當先。在戰場上,千里追風曾多次揹著主人冒死衝出重圍,這使李世民更加愛不釋手。後來,在討伐劉黑闥的戰鬥中,為了營救李世民,尉遲恭催馬連翻幾座大山,竟然把自己的戰馬給活活累死了。看著尉遲恭抱著倒在血泊中的馬兒痛心疾首的樣子,李世民便忍痛割愛,將千里追風贈給了尉遲恭。

李世民對尉遲恭說:“好馬配良將,只有你騎這匹馬兒才是最合適的!”其實,尉遲恭不知道,李世民贈馬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以後不管他在哪兒,要是遇上危險,尉遲恭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他身邊。

果然,尉遲恭得了千里追風以後,那般文臣武將都對他另眼相看,就彷彿秦王又多了個貼身保鏢似的。特別是太子和齊王恨得直咬牙,簡直把他當成了肉中刺眼中釘,甚至還派刺客來暗殺他,要不是他事先就有防範,恐怕早就做了太子的刀下之鬼了。

按照軍中紀律,戰馬踐踏秧苗,同樣是犯了死罪,現在要殺千里追風,你叫尉遲恭如何下得了手?他問曲大海:“你怎麼知道是千里追風乾的?”

曲大海說這幾天他一直暗中留意著整個馬群,結果發現,其它馬兒都拴得好好的,只有千里追風單獨關在圈內,不拴著。“昨天晚上,大約二更時分,我親眼看見它一腳踢開柵欄,跑到麥田裡瘋狂地撒起野來……”

“放屁!”尉遲恭一把將曲大海拖到跟前,責問道,“曲大海,曲將軍,我與你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你為何要下此毒手,陷害我和千里追風?”這一問,可把曲大海嚇壞了,他頓時臉色煞白,語無倫次地說:“將,將軍,我對你一直忠心耿耿,你可不要冤枉好人啊……”沒等他把話說完,尉遲恭已命人將他押了下去。

尉遲恭心裡非常難過,他一直把曲大海當成自己的兄弟,可沒想到這小子竟是個吃裡八外的東西。自打馬踩麥苗事發後,尉遲恭也多了個心眼,他知道軍營裡的馬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根本不可能半夜跑出來偷吃麥苗的。所以,那晚曲大海趕著千里追風出來吃莊稼的事兒,全被躲在暗處的尉遲恭看得一清二楚。看來徐軍師的話兒真的沒說錯:人心隔肚皮,在軍中遇事一定要多動動腦筋啊!

幾天後,在村口的土地廟前,人們圍得水洩不通。尉遲恭高坐檯前,望著場地上的千里追風,那兩隻銅鈴似的眼睛裡幾乎要噴出血來。他緩緩走到馬前,輕輕撫摩著,從臉上揉到背上,又從背上揉到腿上,心裡難受極了,真的比拿刀割自己身上的肉還疼啊!

這時,百姓們呼啦啦一片全跪下了,一位白髮老翁雙手抱拳道:“將軍,請你饒了千里追風吧,它畢竟是頭生畜,人怎能跟它一般見識。再說,麥苗毀了,我們明年還可以種的。”

多麼善良的百姓,尉遲恭感慨萬分,他也抱拳向人群深施一禮,高聲說道:“大家的心意我領了,只怪我當初管教不嚴,不過,軍中無戲言,我話已說出,哪裡還有反悔之理!再說,今天我的馬兒犯了過錯就饒恕了,那麼,要是明天別人的馬兒也踐踏了莊稼,該如何處置呢?”

說話間,冷不防千里追風撒起野來,前蹄騰空,一腳把站在邊上的曲大海踢得連滾幾圈,隨即,一股殷紅的鮮血從曲大海嘴角流出……尉遲恭再也忍不住了,只見他大手一揮,令牌已拋向半空。劊子手見狀,鋼刀飛舞,一起一落之間,斗大的馬頭便隨風飄落,一股鮮紅的馬血直衝雲霄……

訊息傳至京城,把李世民氣得夠戧,當天早朝,他就奏明父皇,要對尉遲恭嚴加懲處。哪知,他話沒說完,邊上就走出了太子和齊王,二人異口同聲地稟道:不僅不能處罰尉遲恭,並且還要好好犒賞一番。因為尉遲恭這次完全是秉公執法,大義滅親。至於那匹千里追風,確實死的有點可惜,為了安慰一下秦王,太子又建議,在周墅得西南方向,建一座白塔,以此來永遠紀念千里追風。

滿朝文武都面面相覷,沒想到,這回太子竟如此通情達理。在太子的催促下,建塔的工程很快動工了,為了鼓勵軍士們,太子和齊王親臨江南,監督施工。幾個月後,一座雄偉的白塔便矗立在婁江岸畔。站在塔頂,既可以遊覽婁江兩岸的秀麗風景,又能夠觀賞到周墅四鄉的全貌。

人們哪裡知道,其實這都是太子使的'詭計。太子和齊王早想除掉秦王,只是懼怕尉遲恭,所以才遲遲沒有動手。為了對付尉遲恭,他們也動了不少腦筋,先是送禮拉攏,而後又派刺客威脅,哪知這個黑臉鬼像塊牛皮糖,是軟硬不吃!

就在他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尉遲恭自己卻惹惱了李世民,這使他們萬分得意,覺得是老天爺在暗中幫忙。生怕其中有詐,他們又不惜重金買通了曲大海……可是,好景不長,曲大海一死,他們就失去了眼線,為了重新控制尉遲恭,才想到在婁江邊上造座白塔。塔造好後,太子就派人藏在塔頂,日夜監督著尉遲恭的一舉一動。最近,皇上的身體越來越差,有時甚至一連幾天不能上朝,太子覺得除掉李世民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暗地裡又派了不少高手躲進了白塔,因為太子知道,想殺李世民,首先得幹掉尉遲恭,要不然,他們的日子也好過不了的。

說來奇怪,自從建了白塔,好久沒有發生的馬踩莊稼事件竟然又出現了。村人都說,這次的事兒更絕,沒人看到馬匹,可莊稼卻是一片狼藉。

這下弄得人心惶惶了,尉遲恭趕緊奏明皇上。恰在這時,去印度取經的唐三藏回來了,皇上就命軍師徐茂公和唐僧一起前來幫助尉遲恭。經過一番勘察,唐僧告訴尉遲恭,只因千里追風性子太烈,雖然殺了,魂魄卻依然不肯離去。臨走時,徐軍師悄悄從袖中取出一幅圖畫,囑咐尉遲恭:只要按照此圖去挖潭佈陣,馬的魂魄一旦誤入潭中,就再也無法出來了。

周墅鎮本來就是河連著河,潭對著潭,只需稍加修飾,圖上的水陣便一目瞭然。尉遲恭仔細清點一下,不多不少,正好是八九七十二隻水潭。水陣修好了,馬的魂魄果然再也不敢來了。百姓們終於太平了,尉遲恭也輕鬆了,於是他每天頭戴斗笠,手握漁竿,劃一條小船,在河泊中游來蕩去,靜靜垂釣。

這些日子,村民們忽然覺得周圍的氣氛有點不對勁:白塔內的人越聚越多,雖然都是客商打扮,可一個個目露凶光,殺氣騰騰,村民們無意中還看見他們的行李中暗藏著刀槍。有人悄悄告訴尉遲恭,他卻似早有所料,不驚不慌,仍然每天划著船兒去潭中垂釣。這天,正釣得興起,突然老天爺翻了臉,空中烏雲翻滾,一陣陣怪風吹的蘆葦叢中“噓噓”作響。

就在尉遲恭準備收竿時,猛地發現蘆葦叢中有無數只小船在悄無聲息地向他划來,小船上是清一色的黑衣人。他放下漁竿,抽出雙槳,兩膀一用力,船兒就像箭打似的向前飛了出去。此刻,小船上的黑衣人也奮力劃了起來,可是,他們連吃奶的勁兒都使了出來,卻還是無法追上尉遲恭。黑衣人弄不明白,據他們瞭解,尉遲恭平時並不熟水性,可今天怎麼能把船兒玩得像手中的玩具。

尉遲恭回頭看看,見黑衣人已被自己甩出老遠,於是他故意放慢速度,引他們往水陣深處而來。大約兜了十幾個圈子,估計那些黑衣人已分不清東南西北了,尉遲恭才收起了雙槳,坐在船上抽著旱菸。一袋煙的工夫,黑衣人的小船才一隻只靠了上來,就在他們得意忘形的時刻,尉遲恭一下揭掉頭上的斗笠,一陣狂笑,把所有的黑衣人都驚得目瞪口呆。原來眼前的釣魚人根本不是尉遲恭,而是在土地廟前求尉遲恭不要殺馬的白髮老翁。

黑衣人知道上當了,他們在白塔上苦苦盯了幾個月,卻一直在鑽尉遲恭的圈套。頓時,一個個氣得怪叫連連,從船艙內抽出傢伙,奮力撲向白髮老翁。但見白髮老翁笑聲不絕,雙腳輕輕一點,一個鷂子翻身直插河心,眨眼之間便消失在茫茫的水色之中。望著這無邊的水面,黑衣人都不敢往下跳,最後等了半天,只得灰溜溜地向原路退出。眼看天色已暗了下來,他們哪敢再多留片刻。然而,任憑他們如何使勁划槳,小船總是離不開這片水域。此刻,他們才猛然醒悟,這就是徐茂公設下的迷魂水陣,進了這個陣,再想出去恐怕比登天還難。

事情傳到京城,可急壞了太子和齊王,他們連夜召集死黨,悄悄策劃下一步計劃。情況已到了十二萬分的危急,如果再猶豫不決,等尉遲恭趕回來,恐怕就沒有機會下手了。好在,現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千里追風一死,尉遲恭就是想回來,最起碼也得二至三天。經過一番周密的佈置,一張無形的大網悄無聲息地張開了。

翌日清晨,李世民和徐茂公跟往常一樣,早早向午朝門外走來。一路上,軍師徐茂公總覺得氣氛有點異樣,周圍似乎隱藏著一股殺氣,就連兩旁的軍士也變得一個都不認識了。快要走進午朝門時,徐茂公突然拉住李世民拐進了邊上的側門。

見事已敗露,太子便不顧一切,帶領人馬在後邊緊追不捨。就在秦王和徐茂公跑到玄武門門口,準備飛身上馬的一剎那,齊王李元吉也帶了一隊人馬從斜刺裡殺了出來。齊王手持長矛,一下便頂住了李世民的咽喉。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就聽遠處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那聲音由遠而近,像長了翅膀似的,很快就來到了眼前。兵士們還沒來得及看清來人是誰,一支鵰翎已不偏不倚將齊王射下馬來,當追過來的太子看到這一幕時,直嚇得丟盔卸甲,抱頭鼠竄。

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子最為懼怕的尉遲恭和千里追風。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軍師徐茂公早就看出太子心懷鬼胎,便和秦王商量,故意讓尉遲恭當眾演了一出醉打大臣的鬧劇,才毫無破綻地將他“貶”到了江南。後來,在曲大海那裡又證實了太子的險惡用心,尉遲恭就和徐茂公商量,先暗中將千里追風藏了起來。為了穩住太子,掩人耳目,他又在土地廟前導演了一出“殺馬”。被殺掉的只是一匹普通的白馬,那位被馬踢得口吐鮮血的曲大海也是兵士假扮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上了萬歲爺,尉遲恭也被封為右武侯大將軍。也許是國家太平了,不用再打仗了,自那以後,千里追風竟銷聲匿跡了。不過在周墅小鎮上,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依然能聽到,在廣袤的田野裡,經常會傳來幾聲嘹亮的馬啼聲。有人說,這是千里追風來看他們了;也有人說,是百姓們思念千里追風,所以才時常會在夢中見到它…

歷史名人故事5

1605年,世界文壇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西班牙“超群的小說家”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上卷出版了。小說出版後風靡全歐,在不到三星期的時間,西班牙就出了三種盜印本。

1614年,作者聽說別人冒寫的《堂吉訶德》第二部已出版。作品歪曲原著的本意,醜化原著的主人公。塞萬提斯義憤填膺,他趕緊徹夜創作。第二部小說於1615年出版。作者在獻辭中開了一個有趣的玩笑:“……現在有個傢伙冒充堂吉訶德第二,到處亂跑,惹人厭惡;因此四方各地都催著我把堂吉訶德送去,好抵消那傢伙的影響。最急著等堂吉訶德去的是中國的大皇帝。他一月前派專人送來一封中文信,要求我——或者竟可說是懇求我把堂吉訶德送到中國去,他要建立一所西班牙文學院,打算用堂吉訶德的故事做課本;還說要請我去做院長。我問那欽差,中國皇帝陛下有沒有託他送我路費。他說壓根兒沒想到這層。我說:‘那麼,老哥,你還是照你奉使前來的行程,回你的中國去吧。我身體不好,沒有力氣走這麼迢迢的長路,況且我不但是病人,還是個窮人……我就這樣打發了他。……”

確實,1916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年),中國皇帝曾託傳教士帶給西班牙國王一封信。為此,塞萬提斯在這裡借題發揮,開了一個妙趣橫生的“國際”玩笑。塞萬提斯出身於破落貴族的家庭,父親是個窮醫生。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塞萬提斯只上過中學。但他非常喜歡讀書,有時在街上見到爛字紙也要拾起來讀個明白。青年時期的塞萬提斯是個愛祖國、愛自由的熱血青年。1571年,土耳其艦隊入侵地中海地區,西班牙與威尼斯共和國組成聯合艦隊進行抵抗,塞萬提斯毅然參加在義大利的戰鬥,並屢立戰功。

在歷史上有名的勒頒多海戰中,塞萬提斯帶兵上陣,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回國途中,他被土耳其海盜俘虜,過著非人的奴隸生活。他不甘心忍受奴役,先後三次組織難胞逃回祖國,但都不幸失敗。1580年,他被親友贖回祖國。在祖國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

1587年,塞萬提斯總算謀得一個徵稅員的職位,但因他秉公辦事,強徵教堂的麥子來抵償貧苦百姓應繳納的賦稅,被教會驅逐出境。隨後,官府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投入獄中。嚴酷的現實和不幸的遭遇,使塞萬提斯看到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災難,他決心用他的筆來揭露西班牙社會的罪惡。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訶德》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和歐洲最傑出的作品。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叫拉·曼卻,是一個鄉坤,原名阿倫索·吉哈達。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又物色了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把客店當作城堡,讓老闆娘給他舉行授封儀式。一路上,他單槍匹馬地蠻幹,結果身受重傷,被鄉親們抬回家來。

第二次,他說服鄰村一個名叫桑丘的農夫做他的侍從,一同去遊俠,答應人家一旦勝利便可任命為總督。主僕兩個偷偷地上了路,堂吉訶德還是按他腦子裡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直到人們把他裝進籠子送回家來,才結束了他的第二次遊俠。

一個月後,堂吉訶德與桑丘約好去薩拉戈薩參加比武,他們碰到了各種奇遇,曾被公爵夫婦請到城堡做客。堂吉訶德的鄰居參孫,為了騙他回家,假裝成“白月騎士”與他比武,堂吉訶德失敗,不得不聽從對方的發落而回家。他到家後即臥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塞萬提斯說他創作《堂吉訶德》的目的是要消除騎士小說在社會上,在群眾之間的聲望和影響。騎士制度、騎士精神、騎士道德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一種產物。騎士的任務是“忠君、護教、行俠”,他們要求“文雅知禮”、不僅要忠實地為主人服務,還要效忠和保護女主人。為“心愛的貴婦人”去冒險和獲得成功,是騎士最大的幸福。

騎士文學即表現騎士“忠君護弱”的冒險生活,為博得貴婦人的厚愛所表現的忠貞和武俠精神。騎士主人公都是理想化的人,俠義而崇高。故事虛構、驚險離奇,充滿魔法,挑戰、創傷、以及荒誕不經的情節。騎士文學與時代精神相差太遠,在文壇和讀者中影響極壞。塞萬提斯為了打擊和諷刺騎士文學,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利用騎士小說的形式,借題發揮,成功地塑造出堂吉訶德的形象,把騎士制度、騎士精神、騎士道德漫畫化。

歷史名人故事6

讓世人欽佩的是甘地身為總統,卻從不庇護孩子,讓孩子享有特權。二戰開始後,他把兒子全都送上了戰場,並告誡說:“拿出良心來,為美國而戰!”

甘地是美國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他不僅治國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個兒子在二戰中浴血戰火,連立戰功,之後又都躋身美國政壇。

“對兒子,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甘地的這句話曾在美國人心中產生過不小的震撼,這也是他一貫遵循的教子原則。

甘地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甚至認為孩子在思想上也應該是獨立的。當二戰正愈加激烈時,兒子問他該怎麼辦。他說:“要我告訴你該怎麼做,那你應該首先認清我是一個怎樣的父親。你們的事是你們自己的事,我從不干預。”

甘地還竭力反對孩子依賴父母過寄生的生活。他從不給兒子任何資助,讓他們憑著自己的能力去開闢事業,賺他們該賺的錢。但在錢財的支配上,他絕不讓孩子放任自流。兒子在一次旅行中買了匹好馬,卻沒有了回程的路費,便打電話要求父親幫助。他回答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能賣掉馬,買票回家。從此他懂得了不能無計劃用錢的道理。

歷史名人故事7

義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公元1451一1506年),是熱亞那人,他自幼喜歡讀書,更喜歡航海。

他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他想象中的地球比實際的要小。他認為,從歐洲的大西洋沿岸航行一直向西,不久就能到達亞洲。後來,他的遠航計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資助。

公元1492年,按著他的航海計劃,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啟程,橫渡茫茫無際的大西洋。哥倫布一行,在海上歷盡艱險,終幹到達了古巴、海地。他以為自己到了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

哥倫布的船隊由三艘不大的航船組成,航行的目的地主要是印度、中國等地。為此,他還隨身帶著西班牙國王致中國大汗的信。其實,當時中國早已建立明朝了,這時西歐人還以為中國是元朝,君主是馬可·波羅所說的大汗。

哥倫布率船隊在海上航行了兩個多月後的一個晚上,他們在船上突然發現遠處有亮光在閃動。原來他們已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一個小島嶼。島上人熱情而又奇怪地接待了他們。以後,哥倫布又三次航海,曾到過中飛南美洲一些沿海地帶。他的船隊沿地球轉了一圈又回到原出發地,他的成就轟動一時。不僅用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的,而且還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這一事蹟成為歷史上的壯舉,對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起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但是,在當時的上層社會,忌妒者大有人在。他們幹方百計抹煞哥倫布的偉大創舉。

一次,在西斑牙的一個宴會上,一些達官貴人攻擊哥倫布。他們以挑釁的口氣說:“哥倫布先生,你航海發現新大陸,這沒什麼了不起的,在我們看來,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任何一個人,繞著地球轉,都會發現這個事實的,即使是個呆子,也會看見這麼一大塊土地的。”這個人說完,一些不懷好意的人隨著鬨笑起來。

哥倫布從容地反問一句:“諸位都以為那是一件平常的事嗎?”

那些人厚著臉皮說:“不錯!是一件最簡單不過的事了。”

說話時,哥倫布發現餐桌上的盤子裡還有一隻雞蛋,他靈機一動,接過話頭說:“那好吧。你們看,這裡有只雞蛋,我們不妨做個試臉。先生們,你們當中誰能把這個雞蛋豎立起來?”

這些達官貴人先是一愣,接著,都搶先去試,但誰也沒能把雞蛋豎立起來,口裡還叫嚷著:“這是不可能的事!”

哥倫布一聲不響,當即拿起雞蛋,輕輕地在桌上一磕,磕破了一點雞蛋尖頭的外殼硬皮,雞蛋便牢牢地豎立在桌上了。他以一種藐視的口氣說:“諸位辦不到的事,我不是又辦到了嗎!”

這些愚腐的達官貴人哪肯服輸,大聲嚷道:“用你這種辦法都能把雞蛋豎立起來,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事了。”

哥倫布絲毫不示弱,他用力說道:“是的,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事了,可是,剛才你們卻誰也沒想到。”他站起身,嚴肅地說:“即使是最簡單的事,也需要有人去發現,去證實。關鍵就在於創先。”說完,憤憤離席而去。

歷史名人故事8

慕容垂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軍,深受父親慕容皝的喜愛。後來卻被太傅慕容評逼走,在在付堅麾下忍辱負重幾十載,直到鬚髮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寵愛,後來得到慕容恪賞識,曾為前鋒都督,前燕吳王。369年晉將桓溫率軍攻前燕,在枋頭撤退,慕容垂以三萬騎追到襄邑(今河南睢縣),大敗晉軍。後被太傅慕容評逼走,攜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戰中進攻被委派進攻襄陽,暗中儲存實力,在前秦敗後叛變,慕容垂糾合鮮卑、烏桓,建立後燕,率軍二十萬攻鄴,一年後奪據鄴城。

386(60歲)年稱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歲)年消滅慕容泓的西燕政權。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與本是藩屬的北魏關係惡化。395(69歲)年太子慕容寶徵北魏,於參合陂之役大敗,隔年慕容垂反擊,但病死於親征途中。

歷史名人故事9

1、趙雲最懂職場做人法則

三國曆史名人中最會做人、最應該讓在職場打拼的白領們學習的是劉備手下的大將———趙雲。“趙雲最懂職場之道,比關羽張飛要強得多。”對於趙雲的“左右逢源”、會做人,網友也表示要好好學習。網友阿怪說:“劉備馬跳潭溪趙雲保駕,長阪坡七進七出救出幼主阿斗,江上奪子諸葛亮撤兵斷後不損一兵一卒,趙雲自出世以來幾乎沒有輸過一仗,堪稱職場風雲人物,而且人家趙雲可不像關羽那樣高傲、也不像張飛那樣魯莽,人家可是玩腦子的,他為人處世之周道太令人佩服了。”

2、曹操是職場老闆的“榜樣

從當領導的角度,三國裡的曹操應該是職場中人學習的榜樣,“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就應該有曹操的能耐。”魏國之所以能夠做大,不僅與曹操的胸懷與能力有密切的關聯,更為重要的是曹操的用人策略。網友佳林表示:“我是一家媒體公司的部門主任,手下的人可以說各有所長,都在某些方面超過我,我以前管理起來總覺得不敢下手,但是看了新《三國》,我發現曹操手下的人也都比他強,但是他就能夠把那些強人都為自己所用。”

3、孫權:民企“富二代”

職場上的“富二代”幸運還是不幸,冷暖自知。父輩捨命奪得市場份額,交予孫權這個產品研發、行銷的門外漢,多少有些強人所難。所幸用人得當,身邊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能人護駕,總算是保住江山。

4、周瑜:常務副總經理

所謂常務,那就是大大小小的事兒齊上陣,全拿下。巔峰時刻定格於赤壁之戰的周瑜,身為孫劉聯軍的前敵總指揮,除運營能力外,還另闢蹊徑,尋求江東特色。

5、關羽:銷售主管

銷售主管的成敗,並非惟業績是瞻。於榮光飾演的關羽,極具“過五關、斬六將”的特質.比起銷售業績,他的名字更是一種信譽的保證:所謂一諾千金,既是他個人的特質,更是商業屢試不爽之道。

6、貂蟬:商業女間諜

職場上爾虞我詐,總有美貌與智慧兼具的商業間諜完成使命。陳好飾演的貂蟬雖因形象氣質問題受到詬病,但不可否認,貂蟬在暗流湧動的商戰中,潛伏於敵軍陣營,以美色、膽識將一對幹父子玩弄於股掌之上,並順利完成既定任務。

7、孫尚香:公關經理

職場上,少不了一些攀親帶故的。林心如飾演的孫尚香屬於這樣。身為孫權的妹妹,地位尊貴自不待言,後嫁給劉備,就成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最終諸葛亮將計就計,劉備得以逃離孫權、周瑜的控制。

歷史名人故事10

其母姜原,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聽說,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是個大農業家。

歷史名人故事11

1796年的一天,一個青年開始做導師留的數學題。

前兩道題完成順利。只剩第三道題:要求只用尺規,畫出一個正17邊形。

這位青年絞盡腦汁,但是毫無進展。困難激起了鬥志。他終於完成了這道難題。

導師看到學生的作業驚呆了。他激動地說:“你知道嗎?你解開了遺留兩千多年的數學難題!”

原來,導師因為失誤,把這道題目的紙條交給學生。

每當回憶時,這位青年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將它解出來。”

這位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歷史名人故事12

1.黃帝占夢得名臣

漢魏時代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黃帝軒轅曾做一夢,夢見“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夢醒後,黃帝對自己的夢境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鈞弩,異力者也;驅羊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依自己所解,皇帝便開始尋求夢中所述人才,最終得到風后、力牧兩位名臣。

2.鄭玄夢換心成大儒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縣(今高密市)人,漢代經學大師,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年輕時曾任鄉嗇夫(鄉級小吏),一生好學,曾多處求學並各有所得,如他曾到太學學習《周易》、《公羊傳》,又從名儒張恭祖學習《尚書》、《周禮》、《左傳》,最後又師從馬融。

鄭玄,到馬融處三年,學業卻毫無進展。馬融見鄭玄學了三年還不開竅,於是就想打發他走。

鄭玄在回家途中因徒步而累,便在路邊的一棵樹下靠著樹睡著了。睡夢中,他夢見有一個老者用刀剖開他的心臟,並且對他說:“子可以學矣。”醒後,夢中所見歷歷在目,左思右想,鄭玄便依夢中所言再次回到馬融處學習,終於成為大儒,為後人所敬仰。

3.曹操夢三馬共食一糟

曹操當丞相時,一日在睡夢中夢見“三馬共食一槽”。由於,當時朝中權重勢高的正是司馬家族,而“槽”與“曹”同音,於是曹操認為此夢預示著司馬氏將篡奪曹氏權柄。

自此夢之後,曹操便對司馬氏心存芥蒂,常常疑慮不已,擔憂司馬氏搶奪曹氏天下。於是,就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絕非甘為人下者,今日不除掉他,將來必受其害。

曹丕卻不以為然,然而司馬懿卻敏銳地感覺到曹操對他的猜忌,於是便裝出一副胸無大志、目光短淺、孜孜於瑣碎事務和眼前利益的樣子,從而逃過了曹操的迫害。

但是,曹死後不久,司馬懿便漸漸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他精心設計除去曹爽,從此大開殺戒,使司馬家牢牢掌握政權。司馬懿去世後,由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曹操“三馬共食一槽”的夢終於得到了印證。

4.蔣琬夢血淋牛頭

火燒赤壁之後,蔣琬以州書佐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初為廣都(縣)長,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他夢見門外有隻鮮血淋淋的牛頭,驚醒之後心中十分惶恐。後來,他聽說趙直解夢之術高超便立刻將他接到家中,讓其為自己解夢。

趙直聽後看了看蔣琬,見其表情煩憂,隨即笑著說:“不必過慮,此為大喜之兆啊,你要當高官了,將至三公之位!”蔣琬疑惑,便問何以見得,趙直解釋說:“夫見血者,事之分明也。事之分明者,立可見也。牛頭鼻頭者,皆公字之象也。東家必當至公。”蔣琬聽後終得以心安。事後,蔣琬果真被任為什邡令,後又升為大司馬,位居三公之列。

5.夜如夢引救父路

《靈鬼志》記載:晉朝南郡的議曹掾姓歐,膝下有一子,名為夜如。一次,其父南郡椽受盡病痛折磨,眼看身體逐漸虛弱,只剩皮包骨頭,他們遍訪名醫,都無能為力。

一個夜晚,夜如在睡覺時夢見有許多和尚來看望他的父親,第二天醒後,便覺得夢有所指,於是便趕到廟裡請教和尚。和尚便把佛教的簡單知識講給他聽,夜如誠心地將和尚們請回家中,為父親誦經消災。到了晚上,父親的病症就有所減輕。次日,身心疲憊的夜如白天睡了一會兒,似乎在夢中看見門外有幾十個小孩,全都穿著五彩衣服,有的手中拿著幡,有的拿著杖,有的拿著刀,有的拿著矛,從大門走進來。其中有兩個小孩在最前面走著,當他們走到門簾前面時,忽然轉身又往回走,並對後面的一群小孩說:“裡面住的都是些佛道和尚,以後不要再來了。”從此之後,南郡椽的病情便漸漸好轉了。

6.苻融占夢破懸案

《晉書·苻融傳》記載:時任京兆尹司隸校衛的苻融,一日接到訴狀。情節是,被告者董豐,外出遊學三年後返回了家中,可是當晚他的妻子就被害了,他妻子的哥哥便認為是董豐所為,於是便把董豐送交官府治罪。董豐含冤叫屈,堅稱妻子不是他害的。

苻融對此案做了仔細推敲,也覺得事有蹊蹺,於是便問董豐是否請人占卜過。果然,董豐說他在案發前曾做夢騎馬渡河,先是從北岸到南岸,又從南岸渡回北岸,最後再從北岸回到南岸。適時,馬停在水中,任憑自己怎樣鞭打它都不肯走。他低頭往下一看,有兩日在水中,馬左一日為白色,浸水而溼;馬右一日為黑色,顯得乾燥。醒來後,他對夢中的情境記憶猶新,心中驚恐萬分,認為那肯定是不祥之兆,離奇的是,在回來那天晚上,他又重複做了同樣的夢。他找到了占夢者為他解夢,占筮者告訴他,近期他恐怕有獄訟之事,並且告誡他要“遠三枕,避三沐”。對於占筮者的話他牢記在心,在當夜他沒有接受妻子為他準備的沐具和枕頭,但第二天起來妻子卻被殺害了。

苻融聽了董豐所說的夢象後,自行進行了一番破譯,最後斷定殺董豐妻子的凶手是一個名叫馮昌的男子。他對於董豐的夢象是如此破譯的:苻融把董豐的夢象轉換成《周易》的卦象:水的符號為“坎”,馬的符號為“離”;既然馬在水中行走的路線是從北向南,又從南向北,其路線即成“之”字形;由此,董豐的夢象就可以轉換成“坎之離”。“坎”之形為三,三爻同變後即成“離”之形三。“離”為兩個陽爻夾一個陰爻,為“中女”,“坎”為兩個陰爻夾一個陽爻,為“中男”。董豐看見水中有“兩日”,象徵著與此案有關的兩個男子,一個為董半,另一個尚不清楚。“坎”又為執法之吏的象徵,當在上。於是,坎上離下又組成了“既濟”卦。按照此卦的先例,“文王遇之,囚之湵裡”。要是被告有理(“禮”通“理”),最後一定能夠囚中得生。再據夢中“馬左而溼”解字,應是左邊為水、右邊為馬,合起來即是“馮”字。“兩日”相重,又是“昌”字。所以,真正殺害董豐妻子的案犯應該是另一個男人“馮昌”了。雖然這個破譯的過程十分複雜,但是當官府據此逮捕馮昌後,馮昌果然招認了。據真凶表述,他原來要殺害的物件只是董豐,預定以新枕頭為標誌,卻不知當晚董豐並沒有使用新枕頭,結果就誤殺了他的妻子。

7.許超得夢封侯

北魏孝明帝時期,有一個名叫許超的人,一夜他夢見自己因為盜了一隻羊而被捕入獄。夢醒後,許超不得其意,於是就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當時非常著名的解夢大師楊元慎。楊元慎聽罷,便呵呵笑道,說:“此夢乃大吉之兆,不日之後,你將做城陽縣令。”

許超不禁問道:“何以見得?”

楊元慎解釋道:“‘盜羊’與‘到陽’同音;而獄者,圍城之象也。所以說入獄,就是進城。此夢就是說你將到城陽去做官了。”

果然,事後沒過多久,許超就被封為城陽侯。

8.元淵夢槐位三公

《酉陽雜俎》記載:北魏孝明帝時期,身為廣陽王的元淵,統領十萬兵力征討葛榮。一天夜裡,他夢見自己穿著袞衣倚立在一棵槐樹旁邊。第二天醒來後,元淵對此夢大為不解,於是便前往解夢大師楊元稹處討教,請其為自己解夢。

楊元稹認真地聽完元淵講述,許久不做聲,沉吟良久後才對元淵說道:“公將位至三公。”意思就是說元淵會晉升至三公,元淵甚是高興,滿心歡喜地離開了。元淵剛走,楊元稹又小聲對身邊人說:“死後得三公耳。”眾人不解,問其詳,揚元稹便解釋說:“袞衣為三公所穿,所以他會位至三公;但因其靠於槐樹旁,‘槐’字,‘木’旁‘鬼’,這不是明白無誤地在說他只能死後位至三公嗎!”後來,元淵生前果真與三公無緣,而是在死後才被追封為司徒,位屬三公。

9.元忠執火入墓耀門楣

北齊時期,有一個叫李元忠的人。當是他還是一介白衣,一天晚上,他突然做了一怪夢。夢見他執火炬進入了父親的墓穴。醒來之後,他感到不吉利,於是,就找到恩師,求他解夢。老師聞聽之後,言道:“此乃是大吉之兆,你執火炬進入你父親的墓穴,此景此情不正是說‘光照先人’嘛?”果然,事後李元忠在仕途之路上,平步青雲,官運亨通。

10.唐太宗夢得薛仁貴

《薛仁貴徵東》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之後,做了一個不好的夢。在夢中有一個凶神惡煞的人手持大刀追趕他,要取他性命,就在性命攸關之時,忽然出現一位白袍小將,十分英勇,成功地打敗了追趕者,救了自己。為了答謝恩人,唐太宗上前詢問小將的姓名,小將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念出了四句詩:“家住逍遙一點紅,四下飄飄無蹤影。三歲孩童千金價,保主跨海去徵東。”說完就跳入一個龍口,頓時不見了蹤影。

唐太宗在次日向大臣們提及此夢,以求解析,有大臣解釋說:夢中有凶惡之人追趕,想必是某地發生叛亂;關於小將的四句詩,第一句“家住逍遙一點紅”,是說其居所為山西;跳入龍口,應當是山西的龍門縣;後面的兩句則為其姓名,如“四下飄飄無蹤影”是下雪,雪音同“薛”,那名小將當是姓薛之人;“三歲孩童千金價”說的是“人貴”,所以其名應為“仁貴”,日後,果然從山西的龍門縣招舉了一個名為薛仁貴為徵東主帥,平定高麗國蓋蘇文反唐。印證了唐太宗的夢。

11.安祿山問夢黃幡卓

安祿山手握朝廷的兵權,屢得戰功,深受唐玄宗的賞識。一天夜裡,安祿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他看見衣袖長得一直拖到階下,這令他十分費解。聽聞軍中有一個名叫黃幡卓的人善於解夢,於是便召來為自己解析吉凶。黃幡卓聽了安祿山的夢境後為其解析為:“當垂衣而治。”

又過了一天,安祿山再次找來黃幡卓為自己解夢,說自己夢見大殿窗框倒立。黃幡卓解譯為“革故從新”。

兩次解夢,黃幡卓的言外之意都是說“當另立天下”。於是,安祿山藉機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玄宗要嚴懲黃幡卓,黃幡卓說道:“臣當時身不由己,出於無奈。不過臣心裡十分明白,安祿山不會有好結果。臣把夢重新解析一下:衣袖至階者,出手不得也;窗框倒立者,糊不得也。‘糊’與‘胡’音同,安祿山系胡人,暗示他不可能得到天下也。”唐玄宗聽後覺得也十分合情合理,於是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12.岳飛夢二狗爭言陷囹圄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陽(今屬河南)人。他出身佃農,自幼喜讀兵書,練就一身好武藝。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國屢次南侵。岳飛以“敢戰士”應募入伍。其母姚氏為了鼓勵兒子英勇殺敵,報效國家,親手在他的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不辱母命,窮其一生的精力,報效祖國,扞衛疆土上。但是,事不隨人願。正當岳飛和金兵打的不可開交時,突然接到了

返回京城受命的詔書。在北上的途中,岳飛做了一夢,夢中只見兩條狗爭相交談。於是,岳飛便請來占夢師圓夢。

占夢師聽後便說此夢乃凶兆,並說岳飛此行北去可能會有牢獄之災。岳飛問其原因,占夢師說:“二狗爭言,不正好應了‘獄’字的字形嗎?”

後來岳飛真的受到了牢獄之災,而且被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害了,一代忠良含恨而終。。

13.顏畿託夢命還陽

《明史》記載,顏畿為了治病而服下了大量的藥物,最終導致其死亡。家人在為其迎喪之時,只見旒幡纏繞於樹上解不開,使得引喪者紛紛絆倒在地,隨即一度昏厥,短短片刻卻夢到顏畿託夢。顏畿在夢中說:“我的壽命並未盡,還尚未死去,只是服藥過多而傷了五臟耳。現在我已復活,無須再下葬了。”

家人聞此夢言大驚,便將靈柩運回家中放置,當天夜晚,顏畿又託夢於妻子說:“我已經復活,可以立刻開棺。”家人立即開棺,經查,顏畿果然還尚有氣在,只是氣息甚微。請來醫者診治,再加上顏含等精心服侍,顏畿終於活了過來。

14.朱竹坨夢鴨把命喪

清人筆記小說《秋燈叢話》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朱竹坨是清初的大儒,平生最愛喜食鴨肉。有一次夜半睡眠中,他夢到了自己出遊,行經郊外時,看到一個大水池,池中畜養了好幾千只鴨子,水池旁邊還有一個看守的小童子。這個小童予對朱竹坨說:“先生,這就是您一生的食料。”朱竹坨聞此,很是高興。但是,到了他81歲的那年,他又夢見自己回到了年輕時所夢到的那個大水池,走近了仔細一看,驚奇地發現水池裡只剩下了兩隻鴨子。

醒來之後,他覺得此夢不祥。於是,就立即告誡家人此後絕對不能再烹殺鴨子。然而,就在此時,已出嫁的女兒回來探親,知道父親喜歡吃鴨肉,就特地在家裡宰殺了兩隻帶來孝敬父親。朱竹坨看到女兒帶來的兩隻煮熟的鴨子,不禁嘆道:“我的食祿就到這裡結束了!”果不其然,當天晚上他就死去了。

15.井中植喪命微茫

趙直是出了名的占夢高人。一天,有一個姓何的男子向趙直講述了自己的夢,他說他夢見自己在井裡種了一棵桑樹,並詢問趙直此夢為何意?

趙直聽了男子所言後,長嘆了一聲說道:“請問先生今年貴庚?”

姓何的男子回答說:“四十四歲啊。”

趙直遲疑了一會兒說:“先生,人生如夢,好吃好喝,再好生地享受四年吧!你的壽命只有四十八年。”

姓何的男子不相信:“先生何以見得呢?”

趙直解釋說:“桑樹不是井內所種之物。‘桑’的發音同‘喪’;而‘井’,四個‘十’也;‘十’字,兩筆畫也;四個‘十’合為八筆,這不是說你的壽數為四十八年嗎?”

何氏一聽拂袖而去。過了四年之後,那名何氏男子果然一命歸西了。

歷史名人故事13

孔融,字文舉,孔子的後代,漢末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他為人剛直敢言,後應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相傳,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帶回一些梨讓他們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讓他先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親問他為什麼要揀最小的拿,他回答說: "我年齡最小,應當吃最小的梨。"從此,幼年孔融這種懂禮謙讓的美德,受到人們的稱頌。後代教育家們又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進啟蒙課本《三字經》中,以此教育兒童學會禮貌讓人,使這個故事得到廣泛流傳。 孔融長大後,成了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並步入仕途,做過北海相。雖權重位高,但仍保持著謙虛禮讓樂於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時,有一次被敵兵圍困城中。正當危急之時,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敵陣,左突右衝,解了重圍,前來拜見孔融,說道: "我叫太史慈,剛從遼東回家探親,聞知敵寇圍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顧,特地命我前來相救。"原來,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聽說老人孤獨無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類,逢年過節,還親往探望。老人家深為感動,才命兒子太史慈來救。

孔融為官數十年,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說跟他謙虛禮讓平易待人的美德沒有關係。

歷史名人故事14

1、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釋義:嘴上甜,心裡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2、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3、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4、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5、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洩漏秦太師東窗事犯。”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釋義:揹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臥薪嚐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揭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釋義: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9、怒髮衝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釋義: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釋義: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7、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28、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29、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30、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歷史名人故事15

陳獨秀生命裡的那對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懷寧,一場門當戶對的盛大婚禮正在舉行,賓朋歡呼中,18歲的陳獨秀和時任安徽統帥部副將高登科的女兒高大眾三拜九叩成親了。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作為將門閨秀的高大眾恰好比陳獨秀大三歲,無論家世和相貌都無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陳獨秀也前程似錦。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說得上琴瑟和鳴。十年間,高大眾為高家添了三男兩女。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婚後,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在杭州求學的陳獨秀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因受通緝,最後逃亡日本。回國後,陳獨秀就成了高大眾眼中的“怪咖”,而在陳獨秀眼裡,妻子高大眾也成了徹頭徹尾的“古董”。自從母親去世後,陳獨秀就很少回家,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幾乎放棄了平常人世的天倫之樂。聚少離多,再加上個性和才情的天淵之別,夫妻之間越發人疏情薄。

作為一個接受封建傳統教育的妻子,高大眾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對陳獨秀的所作所為極為排斥,甚至加以阻攔。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陳獨秀,偶爾回來面對的也是無休止的嘮叨和數落,這使得他更對這份包辦的婚姻和舊式的妻子充滿厭惡。於是,家庭失和,口舌之爭在所難免。日復一日,家,再也不是讓人棲息安生的場所,情,冷漠之後就成了禁錮自由的監牢。

就在他們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際,一天,高家迎來了位意外之客——高大眾同父異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眾,小姐姐10歲,從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潑,熱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就對姐夫發表的作品尤其鍾愛,帶著仰慕和崇拜,她走進了陳獨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陳獨秀原本對這些世俗的親戚關係並不上心,但高君曼時尚的裝扮、燦爛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談吐還是讓他耳目一新。於是,高君曼藉著各種機會與陳獨秀單獨接觸,或促膝談心,或小徑漫步,在密集相處中,陳獨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為驚喜著。在高大眾眼裡,妹妹的到來也許能給這個家庭帶來生機,她從不懷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會出現任何問題。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風助,則不可遏制也難以澆熄。

一顆求教上進乃至產生愛慕的粉絲之心,一顆急於衝破藩籬尋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靈,在一來一往的碰撞中,探討變成了約會,親情轉向了愛情,情感在一愛一慕中昇華,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難捨,等他們警覺到危險性時,彼此已泥足深陷,難以自拔。

面對接踵而至的風言風語和世俗家族的壓力,思想前衛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樂於打破束縛的陳獨秀也不顧人言,非議反而讓離經叛道的兩個“忤逆者”抱得更緊。各種打壓扼殺無效後,高調“自由戀愛”的他們被逐出家門。

1910年,懷著對愛情的嚮往,他們一同來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時,陳獨秀在杭州陸軍國小任教,打扮入時的高君曼陪伴在側,他們出訪高朋,聽琴作詩,“徜徉在湖山之間,相得甚歡”。

新歡良宵短,舊愛寂寞長。面對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奪,在老家恪守婦道的高大眾飽受錐心之痛但又無計可施,只能忍辱負重,如往常一樣上孝公婆,下撫子女。她沒有大吵大鬧,更不想家醜外揚,只是整天悲鬱哽咽,閉守房門。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陳獨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祕書長,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們的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陳獨秀面對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離家鄉。在輾轉逃命的歲月裡,高君曼不離不棄,飽經風霜,承擔了全部家務和養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動盪的生活擊垮了她的身體,她患上了肺結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並不後悔,真正讓她心寒齒冷的,則是陳獨秀對家庭關係的偏執。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高大眾所生的兩個兒子前來謀生,作為姨母和繼母,高君曼想把孩子們接到家中食宿,沒料想陳獨秀堅決不允,並罵她“婦人之仁”。見陳獨秀如此不近人情,兩人開始爭吵,後來,竟然動了手。

因為長期生病,從1922年起,已轉戰北京的陳獨秀開始對高君曼逐漸冷淡,並且外面盛傳他另有紅顏,心高氣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對待,心灰意冷之下於1925年帶著兒女移居南京。自此離別,一南一北,他們再也沒有相見。

1930年9月,高大眾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個春秋。高君曼帶著兩個孩子為姐姐奔喪,時光荏苒,二十多年過去了,但家族依舊對她鄙恨難泯。一年後,孤立無援的她舊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終病殞南京。

在陳獨秀的一生裡,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離開後,他與一名女醫生施芝英漸生情愫,並公開同居。晚年落魄之際,陪伴他走向生命終點的則是一位相差30歲的女士潘蘭珍。1942年,陳獨秀在重慶病逝,彌留之際他也許才終於明白夫妻間同甘共苦、永不言棄的意義。只是,面對陳獨秀情感的過往,那一對風姿卓絕的高家姐妹花,雖然個性截然不同,但殞滅的悲慘命運又何其相似。

TAGS: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