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模糊語言中的腦筋急轉彎的運用

才智咖 人氣:2.07W

摘要:人類思維的模糊性是與生俱有的,語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腦筋急轉彎利用語言的模糊性創造題面的多元性和變幻性。使答案具有多種可能的選擇性,它有利於開發人的智力。

淺析模糊語言中的腦筋急轉彎的運用

關鍵詞:模糊語言;腦筋急轉彎

一、引言

目前對“腦筋急轉彎”研究的文章還很少,“腦筋急轉彎”和“歇後語”這兩個術語在英語中也找不到相對應的詞。有文章說,腦筋急轉彎最早是日本人發明的:還有文章說,歇後語是我國人們從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本文筆者對此查閱了有關資料,試圖找到有關答案。我們從英文對謎語(Riddle)的解釋中找到了一點線索。Riddle:a deliberately enigmatic or ambiguous question requiring a thought-ful or often witty answers,a form of guessing game.譯成漢語是:謎語是一種故意令人費解或者模稜兩可需要細思妙答的問題,是一種猜測遊戲。西方學者常把謎語分成兩大類:描述性謎語(the descriptive riddle)和智巧問題(the shrewd or witty question)。根據英語對謎語的解釋和分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謎語的核心是:一是提出問題,二是通過猜測回答問題,它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智巧性的。那麼,腦筋急轉彎(包括歇後語)也是由兩部分組成,即巧妙地設問,機智地回答。如,英語謎語中有這樣一句:What is the smallest bridge in the world?——The bridge of your ge是一詞多義,既可作“橋樑”,又可作“鼻樑”。譯成漢語是:世界上什麼樑最小?(答案:你的鼻樑)。英語這個謎語放在漢語裡就可歸於腦筋急轉彎題。它利用詞的多義(詞的模糊性)容易引起的歧義巧妙地設問,企圖讓人跳進bridge(橋樑)的基本語義範疇的陷阱,然而,答案出乎意料的簡單,指其模糊性最強的意義(隱喻義)。這就是腦筋急轉彎和謎語的相同之處。再如,Why should you never tell secrets in a cornfield?——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ears in it.這裡ear的基本詞義是“玉米穗”,其隱喻義是“耳朵”,譯成漢語是:為什麼你不敢在玉米地裡談祕密?(答案:因為那裡全是耳朵)。英語這則謎語在漢語裡仍是腦筋急轉彎題。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謎語發展為歇後語,即:In the cornfields,all the ears譯為漢語是:玉米地裡,全是耳朵(玉米穗)。歇後語結構上也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為語面義,後一部分為引申義,使用的正是其引申義。為此本文可以大膽地說,腦筋急轉彎和歇後語都是從謎語發展和演變過來的。儘管各民族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但人類的普遍社會活動和心理思維過程有許多共同之處。腦筋急轉彎不是日本人發明的,歇後語也不是我國的專利。謎語、腦筋急轉彎和歇後語之間沒有精確的界限也說明事物的模糊性普遍存在。

二、腦筋急轉彎的特點和技巧

腦筋急轉彎從謎語中分離出來,又有別於謎語,謎語的答案一般有一定的難度,如,非洲班圖人有一個謎語,問:什麼早上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晚上太陽落山後三條腿走路?(答案:人)。謎語中所說的早、中、晚,可以理解為個人生命的幼年、成年和老年,又可以理解為人類進化的初期、中期和後期。像這樣深奧的謎語一般人就難以把它解釋清楚。腦筋急轉彎的答案異常簡單,所以它以口語的形式出現,但又不同於口語交際。口語交際的過程雖然是一個快速思維和表達同步進行的過程,但其特點是邊想邊說,邊說邊想。“有語慢慢說”正說明在口語交際中語速可以放慢,使思維意向由不清晰逐步向清晰轉化,隨著思維的逐漸清晰,語言選擇也逐漸明朗,從而達到“話越說越明”的交際目的。腦筋急轉彎突出一個“急”字、“快”字,這個“急”和“快”就是模糊語言。急到什麼程度算急,快到什麼程度算快,我們還要用一個模糊詞“一般”來表達,一般要求“脫口而出”。腦筋急轉彎的奧妙還在一個“彎”字上,在問題和答案之間有個彎,這個彎就是題面說的看似基本概念和一般常識,而答案則是引申概念和非常規知識,它利用一詞多解,一物多音及非常規邏輯推理等,讓人跳進陷阱,鬧出笑話,鬧出快樂。總之,腦筋急轉彎的特點是以口語為載體,答案異常簡單,在問題和答案之間有個彎,回答問題要求“脫口而出”,屬於一種智力遊戲,具有強烈的變幻性和趣味性。腦筋急轉彎的技巧是通過對語音、語義、語法、文字、句子等模糊性的巧妙運用,利用人們的常規思維定勢,預設陷阱,讓人就突如其來的提問作出快速反應,在可能的多重答案中去尋找與特定語境最佳關聯的最佳答案。

三、模糊語言在腦筋急轉彎中的運用

模糊語言的產生不僅在於客觀事物無明確的界限,而且源於人們認知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客觀事物的運動多變和相互聯絡的特性決定了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模糊性,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又導致了人類認識的不確定性,簡言之,人類思維的模糊性是與生俱有的。清晰思維中包含著模糊思維,模糊思維中包含著清晰思維,精確語言中包含有模糊語言,模糊語言中包含有精確語言,它們互為依存促使人們的認識接近事物的真相。根據會話的經濟原則和語用容忍原則,人們對精確語言的模糊表達或模糊語言的精確表達一般都能心領神會。語言高度的概括性、泛指性、多側面性和彈性的特點不可避免地造成語言的模糊性。早期人類出於生存的需要,在創造有聲語言過程中,人們可以用相同的音節表達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音節表達同一個意思,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的語言中的同義詞、多義詞、同音詞、多音字等現象。最先創造和使用的第一批詞彙大多是表示自身的、離自身最近的、有形的、具體的事物。有了第一批詞彙後,當人們的思維發展到了要表達一些抽象概念時,人們不是創造新詞,而是尋找新舊事物間的相似性,用已存在的概念去表達新事物。這是一種以不造詞為造詞而增加新詞最經濟的方式,這種創造性的思維同時也發展了語義範疇的抽象意義。可以說,表示抽象概念的詞都具有模糊性,例如:“蛋”,“蛋”的基本詞義是“鳥、蛇、龜等動物所產的卵”,人們在造詞過程中,根據蛋的形狀、特徵等逐步抽象化、隱喻化、模糊化,如,狗蛋,山藥蛋,驢糞蛋兒,金蛋,蠢蛋,笨蛋等。腦筋急轉彎就利用這一詞的模糊性,創造了一個題面:什麼蛋不能吃?(答案:笨蛋)。實際上只要答出一個不能吃的蛋都行。該題在動詞“吃”的約束下,預設了一個陷阱,企圖讓人跳不出“蛋”的基本概念的圈子。

詞的多功能性,即,詞類轉化是人們在造詞時使用的最經濟的一種方法,既省力又形象,既便於記憶又便於交際。如“錘”,基本語義是“敲打東西的器具”,作名詞。後來就把用錘敲打東西的動作都叫錘,作動訶。這樣,詞的多功能性的模糊性在言語交際經濟原則的支配下,往往產生出歧義。腦筋急轉彎就利用這一詞的模糊性,創造了一個題面:鐵錘錘雞蛋,為什麼錘不破?(答案:因為錘是鐵的)。“錘不破”中的錘既可作動詞,又可作名詞,這道題的超常規思維的題面設計已使人按常規思維無路可走,只有選擇名詞。

一詞和多詞搭配也是人們使用語言的最經濟的一種方法,如,動詞“打”,“打”的基本詞義是用手(包括使用工具)用力地“擊打”,其物件是具體的物,如,打狗,打鐵等。由於表達思想的需要,人們就用有限的現有的動詞去和其它現有的名詞結合使用,其物件逐步抽象化、模糊化,如,打雞蛋,打水,打傘,打毛衣,打電話,打主意,打哈欠,打瞌睡等,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統計,“打”可與25種不同語義型別的名詞構成動賓關係。為此,腦筋急轉彎就利用動賓搭配的模糊性創造了一個題面:打什麼東西,不必花力氣?(答案:打瞌睡)。

人們造字的目的是用有聲的文字表達具體的事物,在口語中聽到這個聲,在書面上看到這個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個物,這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統一。而腦筋急轉彎作為一種遊戲,就有意識地斷裂能指(符號)和所指(內容)之間的聯絡,使能指只表示能指,如:燈由哪兩個部分組成?(答案:火和丁)。燈的能指是燈這個字,是一個符號,燈的所指是照明的器具,具體的事物。出題者是指燈的能指,自然是指燈這個字的左右結構的兩個部分了。這實際上是一種解字遊戲,在我國文化史上就有很多解字方面的傳世佳句,如有一對聯: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就是利用解字的方法巧妙地把下冷雨的情景用東二點(凍)西三點(灑)含蓄而形象地描繪出來,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筆者有一親身體會,在生活中這種能指和所指的分離現象並非是故意的。筆者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駐隊時,要寫一個牆上宣傳標語,字不能多。新農村建設主要內容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簡稱“20字”方針。具體地講,涉及到五個方面,即圍繞生產發展,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圍繞生活寬裕,實現農民生活新提高;圍繞鄉風文明,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圍繞村容整潔,形成農村新面貌;圍繞管理民主,建立村級管理新機制。最後標語的焦點聚集在“圍繞什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請看下面對話,I:圍繞二十字。O:二十字太長了,牆上寫不下。I:三個字。O:三個字太少了,內容包括不了。寫在紙上是“圍繞二十字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O:都不知道二十字是啥?I: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咱叫內行知道二十個字,外行知道三個字。標語出來後,老百姓嘴上不斷掛著“新農村”“二十字”,實際上,他們只知道三個字。在I的話語中,二十字是能指,符號,語表,是三個字、三個音節或三個符號;而在O的話語中,二十字是所指,內容,語裡,所以二十字太多了,三個字又太少了。能指和所指的分離造成了語言上的歧義,是腦筋急轉彎中常見的一種形式。為此,可以創造出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面:二十字是幾個字?(答案:三個字)。

由於經濟原則和容忍原則,人在口語交際中常常使用模糊語言造成語義多解的.現象,腦筋急轉彎就利用一語多解設計題面,如:一個人被關在密閉的房子裡,只有一扇門,但無法拉開,他該如何出來?(答案:把門推開。)在人的一般常識裡,門關上後,進屋需要推門,從房子裡出來需要拉門。門拉不開怎麼出來呢?然而出題者另有所指,不是指一般的門,而是指既可推又可拉的推拉門。那麼順著這一思路發展下去,答案就不止一個了,我們還可用“撞”、“撬”、“踢”、“移”等不同的方式來把門開啟。這個腦筋急轉彎看似簡單,實際比較複雜,從題面上出現的資訊看至少涉及到兩個問題:開門問題和出來房子問題。讓我們來幾個假設,看該題由於語義模糊能產生出多少種答案的可能。假設沒有限制房子裡放有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把世界上能夠開啟門的東西全算進去,那麼開啟門的方式會有多少種?假設沒有限制門是用什麼材料作成的,我們可以把世界上能夠作成門的材料全算進去,那麼人出來的方法會有多少種?如果沒有限制門的形狀是什麼,如果沒有限制門上安有什麼裝置,……;同樣的假設還可用於房子和地下。單從構成材料來說,你能想象到門、房子和地下等能有多少種材料可以製作嗎?不同的材料又能和多少種化學物質產生多少種反應嗎?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任何限制,人從房子裡出來的方式和方法是無限的。人們在工作中常說,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在今天的創新教育中,我們不妨多來幾個“假設沒有任何限制的話,……”。這就是玩腦筋急轉彎遊戲對我們創新教育的啟示。這也是模糊語言的魅力,它給人們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常導致人們產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即“浮想聯翩”。

四、結束語

腦筋急轉彎遊戲利用語言的模糊性創造題面的多元性和變幻性,答案的隱蔽性和多種可能的選擇性,它可以開發人的智力和思維方式,激發人的思維發散、求異和創新意識,模糊語言為腦筋急轉彎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它是一種遊戲,所以不會傷害任何人。但是,腦筋急轉彎是人們在抽象邏輯思維階段進行的一種智力遊戲。人類思維發展經歷了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三個基本階段。四五歲的兒童還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到了七八歲,兒童通過學習語言、初步掌握了一些邏輯常識,掌握了一些詞彙和語句之後,開始願意和大人們“耍嘴皮”,“辯理兒”。但這種“辯理”是在沒有掌握邏輯規律的情況下進行的。“腦筋急轉彎”的實現是以常規思維為前提的,為此,筆者認為,10歲以下兒童不宜多玩這種腦筋急轉彎遊戲,因為四五歲的兒童還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10歲左右的兒童還沒有掌握邏輯規律。15歲至25歲的青少年應該是玩這種腦筋急轉彎遊戲的最佳時期,因為他們已過了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較成熟地進入到了抽象邏輯思維階段,並且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邏輯規則。玩這種遊戲可以幫助他們多視角地看待世界,開啟解決問題的思路。25歲以後的成年人應該根據腦筋急轉彎的特點和技巧利用語言的模糊性側重於創作出更多更美的題面,為開發青少年智力服務。